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常見的期權交易誤區

  引言

  作為新型的風險管理工具,商品期權上市備份受市場青睞。參與期權交易或即將參與期權交易的個人或機構投資者應該正確認識期權交易,避免陷入誤區。

  誤區一  買入期權不需要風險管理

  很多投資者剛接觸期權的時候,一些普及期權知識的人會這樣解說:期權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工具,尤其是買入期權,有著期貨無法比擬的優勢,買入期權不僅投入的資金較少,而且不存在追加保證金的風險,虧損有限、潛在收益無限。有的普及期權知識的人員是期貨公司工作人員,可能著重強調買入期權,風險有限、潛在收益無限這一特點。我們不否認期權這一特性,但是我們要理性對待這一特性:收益無限,這樣的情況出現的概率有多高?

  第一,收益無限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不是一個絕對概念。我們以豆粕期權為例。某投資者以30元/噸的價格,買入5月份到期、執行價格為2800元/噸的豆粕看跌期權,從風險收益角度分析,最大風險就是投入的權利金,為30元/噸,最大的收益為2770元/噸(豆粕價格跌至為0)。相對於最大損失30元/噸而言,潛在的2770元/噸收益是很大的,可以用無限來形容,但從絕對量上分析,仍是一個有限的數字。第二,這種極端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們仍以上述案例為例子,豆粕價格跌到0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們可以大膽地說,這種可能性是零,跌到1000元/噸之下的可能性也是極小的。因此,收益無限只是一個誇大的字眼,而不符合實際情況。有人會問,假如是買入看漲期權呢?就國內上市的兩個商品期權而言,豆粕期貨和白糖期貨的價格出現過單邊上漲的階段性行情,但是絕對沒有無休止的上漲,總會有一個價格峰值。因此,即便是買入看漲期權,收益也是有限的,無限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

  買入期權風險有限的特點是否就意味著買入期權的投資者不需要風險管理呢?答案是否定的。買入期權投入的資金比較少,一次兩次可以承受,不會傷筋動骨,有的投資者承受能力較強,十次二十次也可以承受,但是五十次以上呢?買入期權是為了以小博大,認為行情會朝著自己預期的方向運行,獲得豐厚的回報。但是預期落空或行情運行弱於預期呢?是止損還是等待呢?期權是一種權利,買入期權的投資者寄希望於未來標的物價格出現趨勢性行情或大幅波動,隨著時間的消失,這種不確定性發生的可能性逐漸降低,期權的時間價值衰減加速。尤其是對於虛值期權,越接近到期日,越沒有可能從平倉或行權中獲利,即使到期為實值,也需要實值超過時間價值損失才可以獲利。在買入期權後,期權價值下跌,投資者會陷入選擇的困境。例如,某投資者以50元/噸的價格購買了一個月到期的白糖看漲期權。兩周後,如果該期權的價值跌35元/噸,那麽他是以35元/噸的虧損將其平倉,還是繼續持有下去,寄希望於在剩下的兩周內標的資產價格出現上升呢?如果及時平倉,那麽就等於認輸,承認自己判斷錯誤,損失是確定的。如果等待下去,可能扭虧為盈,也可能虧損擴大,標的資產價格並沒有出現足夠的上漲,仍然會遭受損失。假如繼續持有一周,雖然標的資產價格有可能出現上漲,但隨著到期日的臨近,期權的時間價值會迅速消失,這抵消了標的資產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收益。儘管接近了盈利,一旦市場出現逆轉,期權的價值就會很快蒸發,最終導致虧損。因此,我們認為,買入期權應該積極地進行風險管理,在盈利無望的情況下,減少損失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減少損失等同於增加收益,可以為下一次的操作做準備。

  買入期權風險有限,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一次買入期權的損失是有限的,但是發生虧損的交易次數則可能是無限的。如果沒有很好地製訂交易計劃,購買看漲或看跌期權可能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損失。

  誤區二  期權杠杆高風險更高

  一般而言,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收益越高,風險就越高。期權交易的潛在收益較高,那是否意味著期權交易風險也很高呢?期權交易高收益的原因是什麽呢?

  期權交易高收益的原因是期權具有更高的杠杆,其收益變化不是和標的物價格變化呈線性關係,而是非線性關係。當標的物價格上漲(下跌)時,看漲(看跌)期權的價格就會加速變化,變化幅度一般會超過標的物。就國內商品期權而言,其標的物是期貨合約,期貨是保證金交易,期權的權利金比例更低,因此杠杠更高。期貨和實物交易的是物權,而期權交易的是買賣標的物的權利,不一定進行物權交易,這種交易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是風險愛好者投資的樂園。

  那麽期權是否具有更高的風險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買入期權而言,風險有限是公認的事實。對於期權賣出者而言,潛在風險是無限的,但是這種風險無限發生的可能性極低。從期權的使用範圍而言,期權更多時候是為風險管理服務的,很多大型企業或機構投資者利用期權進行風險管理。例如,某大型貿易公司持有價值10萬噸豆粕現貨,認為豆粕價格未來上漲的可能性較大,但是又怕出現較大的利空消息,會使得現貨庫存價值受到損失。其既不想放棄豆粕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又不想承受價格大幅下跌帶來較大的損失,於是就花費一定的權利金買入看跌期權,對豆粕庫存進行完全套保,這等於為現貨上了一道保險。對於該企業而言,豆粕如預期上漲,帶來的收益遠高於權利金,且即使出現較大下跌,損失也較為有限。

  因此,期權雖然具有較高的杠杆性,但投資者所承受的風險決定於其如何使用期權。期權與其他資產的組合,不僅不會增加投資組合的杠杆水準,而且能夠有效降低投資者所承受的風險,這也正是期權產品風險管理功能的體現。

  誤區三  行情判斷正確一定獲利

  很多投資者進行期權交易時,認為判斷行情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標的物價格變動方向判斷正確,就一定會獲利。我們並不讚同這樣的觀點,因為有時即便判斷正確,也不一定穩定盈利,甚至出現虧損。

  對於期權價格而言,影響因素有多個,並不是只有標的物價格,還包括到期時間長短、執行價格高低、標的物價格波動率、無風險利率等因素,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導致期權價格發生變化。即使所有其他的影響因素都沒有發生變化,只要時間不斷衰減,期權的價格就會不斷下跌,對於買入期權的投資者而言,就是不斷在損失。即使行情判斷正確,如果增加的內涵價值不高於流失的時間價值,期權的價格仍不會上漲。如果標的物價格的波動率也在下降,那麽買入期權的投資者一般會出現虧損,因為標的物價格的波動率下降,意味著標的物價格大幅波動的可能性降低,未來的不確定性降低,期權就會加速貶值。

  因此,在期權交易中要想獲利,行情判斷沒有期貨交易中那麽重要,更多的是要考慮綜合因素的影響,在標的物價格判斷正確的情況下出現虧損的現象也比較正常,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超過標的物價格變化的影響。

  誤區四  深度虛值期權回報率更高

  在期權交易過程中,選擇行權價格也較為重要。從行權價格與標的物價格關係分析,行權價格偏離標的物價格越遠,期權價格越低。因此有的投資者認為,期權價格越低的合約,買入後潛在的回報率就更高。

  深度虛值期權虛值程度較高,權利金比較便宜,這是公認的。但是我們更不能忽略一個事實:深度虛值期權很難變為實值期權,也就是說,深度虛值期權很難變成有內涵價值的實值期權。一般來說,期權交易了結的方式共有三種,一是到期行權,二是到期失效,三是提前平倉。從國際期權了結的歷史數據看,有10%的期權到期行權,30%的期權到期失效,近60%的期權提前平倉。到期失效和提前平倉的期權也發揮了其“保險”功能,並非“沒有價值”。投資者在接觸期權之初,通常認為期權除了到期行權,就是到期失效,往往忽略了提前平倉是期權最主要的結束交易手段。

  市場總是瞬息萬變,期權投資者需要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交易策略。即便是使用期權作為“保險”的套保者,也應該根據市場調整“保險”的數量,這是近60%的期權合約以平倉方式結束交易的原因。這些提前平倉的期權交易在存續期內為標的物資產提供了保護,充分體現了自身作用,絕非“沒有價值”。誠然,在持有到期的期權中,仍有30%的合約到期失效,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期權“沒有價值”。期權是標的物的價格“保險”,它們為投資者規避風險的同時保留了盈利太空。美國國會曾在期權發展初期質疑,大量期權合約到期失效,不能發揮實際作用,期權業內專家以一個精彩的比喻打消了國會的顧慮:投資者購買期權就好似人們為房屋購買了火災保險,保險期內火災沒有發生,保險沒有賠付,能說保險沒有價值嗎?期權與保險一樣,是為投資活動提供一種安全保障。

  因此,深度虛值期權價格更低,潛在杠杆更高,但是持有到期實現盈利的可能性較低,期權的了結方式更多的是提前對衝平倉,因此在選擇期權合約時,適當虛值即可,沒有必要一定要選擇深度虛值期權,否則很容易“竹籃打水”。

  誤區五  用技術分析制定交易策略

  無論是股票二級市場,還是期貨市場,總不缺少技術分析流派,期權市場也存在這樣的一批投資者。用傳統的技術分析進行期權交易,這樣做是否能像在期貨或股票上獲得較好的效果呢?

  單純用傳統技術分析,來制定期權交易策略,是不全面的。第一,國內商品期權的標的物是期貨合約,可謂是金融衍生品中的衍生品,價格變化一般不存在規律性變化,傳統技術分析的作用是間接的,即通過技術分析判斷標的期貨價格走勢,然後通過標的期貨走勢判斷期權價格漲跌,這中間的傳遞效果大打折扣,效果不一定明顯。這也提醒投資者,在進行期權交易時不要過分依賴技術分析。第二,影響期權價格的因素較多,除了標的期貨物價格,還有執行價格、波動率、到期時間、無風險利率等諸多因素,這使得期權價格變化複雜,期權K線比較凌亂,也使得依賴於K線的技術指標失去意義。單純用標的物價格這一影響因素去預測整體因素帶來的影響,以偏概全,會導致預測的準確率大大降低。

  那麽,分析標的物價格走勢對於期權交易是不是一點用也沒有呢?也不盡然。在期權交易策略制定的過程中,如果投資者在使用簡單的支撐位、阻力位的同時,結合歷史波動率和隱含波動率進行分析,也可以使用逆向心理分析,那麽交易效果可能更好。

  誤區六   重行情判斷輕風險管理

  期權交易需要對標的物價格走勢進行預判,但是這是否是期權交易的主要準備工作呢?在交易的時候,是重點關注行情研判還是風險管理呢?

  我們認為風險管理和行情研判同等重要,需要兩手抓,不能忽略任何一方。

  對進行期貨交易而言,不論是投機還是套利,要想獲利,前提是需要對行情做出正確判斷。當然這也是投資者最難辦到的一點,也就造成了市場上普遍認知的“期貨賺錢不容易”的觀點。期權掛牌上市之後,一些投資者依然難以擺脫預測行情的熱衷。但是除了標的價格外,期權價格還受到執行價格、波動率、到期時間、無風險利率四種因素影響,單純依賴行情判斷交易期權,則忽略了波動率和到期時間對期權價格的影響。期權定價理論表明,波動率和到期時間對期權價格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就使得一些偏重行情判斷的投資者交易結果達不到預期,從而產生困惑,因為沒有重視期權交易中的風險管理。

  任何交易都需要風險管理,期權尤其要注重風險管理。買入期權的有限虧損假象常常導致投資者忽略風險管理,而賣出期權的時間衰減收益又令投資者不願意去做風險管理,正是這些心理令期權交易者屢屢受挫。對成熟的期權投資者來說,何時進場並不是特別重要,持倉中的倉位調整,即風險管理才關乎其盈利,這是由期權非線性結構以及靈活多變的特徵決定的。一旦出現風吹草動,交易者能夠快速通過調整倉位來改變損益結構,適應新的變化。以買入看漲期權為例,投資者買入一手平值看漲期權,期待價格上漲,而標的價格一旦下跌,則交易出現虧損,此時若將該頭寸組合轉換為一組垂直價差交易,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礎上,降低了損益平衡點,對提高交易績效是大有裨益的。除非投資者對未來行情十分有信心,否則,墨守成規地堅定持有原始頭寸,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取得較好的投資效果。             (作者部門:特變電工)

責任編輯:牛鵬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