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83期】

醫承有道用中醫改變生活

今日練習

韓某,女性,31歲,1965年1月25日初診。尿急、尿痛4個多月。13年前曾診斷為急性膀胱炎,治癒後有輕微尿痛、腰痛,未徹底治癒。1964年11月又急性發作,尿頻尿急,日達50餘次,夜達30餘次,尿時痛如刀割,有血絲血塊,尿道灼熱,腰痛腹脹。經服中西藥不效。曾用益腎降火及補中益氣等法也不效。

近症:仍尿頻,日10餘次,尿痛熱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痛,時頭暈,心悸,少腹裡急,口乾渴甚,脈細數,舌苔白,舌質紅。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原醫案

程某,女性,33歲,1967年3月7日初診。原有肝炎,近1個月來噁心納差,心下痞滿,腹鳴便溏,舌糜且痛,苔黃,脈細弱。

處方:半夏12g,黨參10g,黃芩10g,黃連6g,乾薑10g,大棗4枚,炙甘草6g,生石膏(同煎)45g。

按語

脈細弱、心下痞滿,腹鳴、納差、便溏,下寒。舌糜且痛、舌苔黃、噁心,上熱。證屬上熱下寒,治以苦辛開降,與半夏瀉心東加生石膏。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葯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之第十七》: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各家論述

《傷寒來蘇集》:傷寒五六日,未經下而胸脅苦滿者,則柴胡湯解之;傷寒五六日,誤下後,心下滿而胸脅不滿者,則去柴胡、生薑,加黃連、乾薑以和之。此又治少陽半表半裡之一法也。然倍半夏而去生薑,稍變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陽半裡之意耳。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故仍名曰瀉心,亦以佐柴胡之所不及。

《醫方集解》:苦先入心,瀉心者,必以苦,故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降陽而升陰也;辛走氣,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乾薑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和其中,故以人蔘、甘草、大棗為使,以補脾而和中。

《金匱要略心典》: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乾薑辛以升陰,陰昇陽降,痞將自解;人蔘、甘草則補養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

——END——

推薦閱讀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29元體驗瘋狂中醫基礎班!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