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略談中醫四診 —— 如何正確處理中西醫診斷之間的關係?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導讀:鄧鐵濤老先生在2019年1月10日與世長辭,中醫界又少了一位國寶級的大師,萬分哀悼!與此同時,後輩們應在前輩們的諄諄教導中繼續為中醫的未來砥礪前行。今天一起學習鄧老對於中醫四診的一些看法,幫助我們正確處理中、西診斷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中醫的診斷,靠望、聞、問、切四診。

01

有些同志認為,現在已發展到利用原子、電子診斷疾病的時代了,還僅靠一雙眼睛、一對朵、三個手指頭來檢查疾病,未免太落後了。

我認為不能這樣看,中西醫的檢查,各有所長,應取長補短,不可偏廢。

例如慢性腎炎患者,臨床癥狀已消失,中醫認為已治癒了,但小便檢查仍發現蛋白,西醫認為未愈,促使中醫再仔細辨證用藥,以徹底治癒,彌補了中醫的短處。

又如闌尾炎患者,用非手術治療,體征已正常,癥狀消失,白細胞也降至正常,西醫認為炎症已愈,但患者仍舌苔黃厚,脈仍數,中醫則認為病還未愈,仍需治療,脈靜苔退,熱證徹底消退後才終止治療,從而又彌補了西醫的不足。

再如冠心病,現在診斷有心電圖、放射線、生化、冠狀動脈造影等多種檢查方法,可謂相當完善,但若進行中醫結合治療,則仍需中醫辨證分型。是瘀阻型?還是痰阻型?是心陰虛、心陽虛?還是陰陽兩虛?弄明白後治療就可以進一步提高療效。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有的病人中醫檢查不出來,西醫檢查出來了,有的病人,西醫檢查不出來,中醫檢查出來了。

如某男性患者病已半年,消瘦,納呆,全身無力,臥床不起,查房時,不願講話,不願睜開眼睛,除未作纖維胃鏡檢查外,其它需要作的檢查都做了,就是不能確診。但患者食慾越來越差,消瘦日益嚴重。

中醫會診,我們認為病人大肉已削,形瘦無力,舌光無苔,脈虛細,辨證當為虛損,屬胃陰虛。

後來,經用養胃陰、健脾益氣方葯,如人蔘、沙參、麥冬、淮山、芡實之類治療,這個臥床不起的病人病況日益好轉,精神振作,食慾增進,體重增加,逐步下床走路,最後治癒出院。

重慶醫院對中醫辨證為虛損的患者們,死亡後進行了屍檢,發現腦垂體前葉、甲狀腺、腎上腺皮質、睾丸、卵巢等內分泌腺均有明顯的退行性變,是產生虛損一系列臨床癥狀的基礎。

這說明,中醫辨證是有客觀依據的,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來整理提高,對疾病會帶來新的認識。


02

中醫診斷學是祖國醫學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經過幾千年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要搞中西醫結合,就離不開它。

如區分表裡、寒熱、虛實、陰陽的八綱辨證,它不僅注意病邪的作用,而且重視機體的反作用。

不但注意局部,而且注意整體。在辨證中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這些都包含著辯證法的內容,沒有看到這一點,就丟掉了精華。

但是由於歷史條件所限,中醫未能和現代的自然科學結合起來,因此,對疾病多種多樣具體而細緻的變化,認識還是不足的。

中醫長於辨證,西醫長於辨病。中西醫兩種診斷方法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結合起來,就更能充分發揮兩者的所長,克服所短,有所創新。


03

辨證論治是祖國醫學的精華,而四診又是辨證論治的基礎,四診的準確程度直接影響著辨證論治的質量。因此,臨證時必須在四診上下功夫。

中醫善於在疾病的變動中辨證。

例如:五十年代初期,石家莊發生乙型腦炎流行,病死率高,後來中醫通過四診辨證,認為熱重於濕,而採用白虎湯治療,效果很好,大大提高了治癒率。

翌年北京又流行了乙腦,又用白虎湯治療,效果就不好。於是請老中醫辨證,認為是濕重於熱,改用化濕湯方,效果又有提高。

為什麼先用白虎湯很好,後來又不靈了呢?

主要是人與環境關係至為密切,病、舌、脈象也因當時的氣候、環境、病邪相應地發生變化。

不掌握氣候、地理、病邪的變化,不通過四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成不變的對一個病就使用一個方劑是不行的。

北方有一個哮瑞病人,每發作時服小青龍湯即可治癒,後來出差到南方,由於舟車勞頓,哮喘複發,服小青龍湯不見效,而請當地中醫看病,通過四診辨證,認為脈有虛象,改用補氣健脾方葯,哮喘乃止。

以上例子均說明四診時必須注意到當時的氣候、地理環境、病因變化的情況。

04

中醫注意在共性中抓個性。

一例腸梗阻病人,經治兩天無效,第三天腸鳴音消失,中西醫會診,多數醫生認為應當手術治療。

但是,我們在四診中發現病人厚膩的舌苔中間有一塊剝掉,而且萌生了新苔,所以判斷病勢已有轉機,不是惡化,後用大承氣湯一劑灌腸而解除梗阻。

一例冠心病並心房纖顫的病人,經用西藥、高壓氧艙等多種方法治療,不能控制。

四診中發現病人舌苔厚膩,並呈醬油色,我們認為是痰盛,經用除痰法治療,病情好轉,醬色舌苔亦退去。

以上兩例說明,隻注意到腸梗阻和冠心病一般診斷規律是不夠的,還要在共性中找出每一病證的個性,抓住有意義的四診變化,才能給正確的辨證論治提供有力的依據。

中西醫結合比較有突出成就的針灸麻醉,近年有些科研部門認為陰虛陽亢的病人,針麻效果往往不佳。但我們認為如能運用四診進一步辨證,給予適當的處理,便可使針麻效果提高。

如一例準備手術的潰瘍病患者,術前預測,鑒定屬於針麻效果不佳的病例。

我們運用四診辨證,認為患者屬肝胃不和,肝陽偏亢之證,乃於術前兩天,每天給予針刺一次,針太沖以瀉肝,針足三裡以和胃。經過這樣處理後,針麻的效果甚佳。

可見,四診辨證在中西醫結合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中醫有一個獨特的認識疾病的理論體系,「四診」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它批判地繼承下來,這是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所不可缺少的。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劉醫生,個人微信:housheng68 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