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氏太極拳的核心:纏絲勁!

陳氏太極拳的核心:纏絲勁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核心,是區別於其它拳種的重要標誌。陳氏十六代陳鑫在其著作《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指出:「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可見,我們要練好太極拳,首先需要明白什麼叫作「纏絲」,搞清楚纏絲勁的形成過程和纏絲勁的種類,以及練習的方法。

所謂纏絲,從字面上理解,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作為動詞解釋,是指往某一物體上纏繞絲線時的動作;另一種作為形容詞解釋,是指纏繞在某一物體上絲線的形態。太極拳借用纏絲這個詞,一方面指出練習太極拳內勁的方法,一方面形象的說明了太極拳內勁的表現形態,陳鑫說:「此勁皆由心中發,股[月尤]大表面似絲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纏絲勁,勁是實體,纏絲是勁的運動形態。太極拳的勁,是內勁,它不同於一般意義下的肌肉伸縮之力,而是指氣在體內像水銀似的流動,輕靈而不飄浮,沉著而不獃滯,動靜緩急,運轉隨心,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當其靜時,無可見,及其動時,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一物兩性,剛柔渾元一體,所以拳中有時也稱之為中氣。

陳鑫說:「中氣者,太和之元氣,即中庸所謂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剛不柔,至當卻好之正氣」。由此可見,所謂中氣,中是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是人體中的元氣,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稟生之後,又要水谷精微的滋養和補充,是人體生命活動原動力。元氣分布全身,無處不到,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元氣的激發,才能各自發揮其不同的功用。

太極拳是性命之學,首要任務就是要保養元氣,使元氣充足。而要元氣充足,非心無妄念、平心靜氣不可。所以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首先提出「敬」字,作為學拳之本。陳鑫說;「禮主於敬,樂主於和,能敬能和,然後能學打太極拳。」「打拳之道,自始至終,不外一個敬字」。敬字為什麼如此重要呢?這是因為它是太極拳的德,而且是練拳的心法。任何事物都是按著一定的內在規律運行,這是自然法則;如果不尊重自然法則,不尊重其內在的運動規律,單憑自己的意願,憑主觀想像辦事,那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不注意太極拳運動的內在實質,對前人拳論中的一些術語片面理解,單憑主觀想像去解釋,並去指導別人練拳,其結果必然誤人誤己。

例如眾人皆知的「虛領[靈]頂勁」和「氣沉丹田」,在有人的著作中這樣寫到:「所謂頂勁虛領,是把頂勁向上虛虛領起,氣沉丹田是把氣向下沉入丹田;兩者綜合起來,在意識上就有向著相反方向拉開的意圖,這就使身軀有了放長的感覺。」請讀者認真體會一下這句話的含義,並按著這種方法試著做一遍,看看有什麼感覺?是不是隨著有了拉長感覺的同時,脖頸及脊背也出現了僵直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強烈。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不能放鬆,致使內氣運行受到阻礙,長此以往,還會致病。所以,虛領頂勁不是把頭往上領,氣沉丹田也不是把氣往下壓,而是恭敬態下,精神領起,中氣自然上沖於後頂,心平氣和,元氣自然而歸於丹田,中氣貫穿心腎,醫家稱之為「心腎相交,水火濟濟」。它與沉肩墜肘以及拳論中的許多術語一樣,不是練拳的方法,而是練拳時氣行周身,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

所以說,打太極拳不可不敬,敬不但是太極拳的德,也是練拳的方法和心法。

在恭敬態下,身體自然處於一定的松靜狀態,這時如果按著正確的拳式,旋腕轉膀,屈伸往來,螺旋纏繞,循規蹈矩,不妄加枝節,內氣就會自然流動,出入於骨縫,循行於肌膚,形成螺形的運動曲線,這樣就形成了太極拳所特有的纏絲勁。

纏絲勁由於性質不同,作用不同,運動方式不同,從而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多種纏絲。如:進纏、退纏、裡纏、外纏、順纏、逆纏、還有大小纏、左右纏等等。初學者難以掌握,也給教拳者帶來很大困難。所以筆者認為以纏絲勁的纏繞方向區分出順逆纏絲,以內勁的出入說明其性質,從而形成四種基本纏絲,比較容易掌握。

一、出勁順纏

手臂由曲而伸,順時針方向由裡向外劃弧,內勁由丹田上行至胸,越乳過腋,入肩膊內骨中,由骨髓充肌膚。繞臂斜纏而下,從尺骨端過掌背至中指甲,是上部的出勁順纏。下部足隨手運,由曲而伸,膝部從裡向外沿順時針方向劃弧,內勁由丹田下行至會陰,經大腿根向外向後繞腿斜纏而下至內踝,繞內踝一圈下行到腳後跟至小足趾,是下部的出勁順纏。

手足劃弧方向以右手右足為例,左手足與此相反。以下同。

這裡說明的是基本纏絲,由於行中身手足運動千變萬化,皆是因勢而發,故內勁的起止運行也略有變化,望學者不可拘泥。

二、收勁順纏

手臂由伸而曲,沿順時針方向由外向裡劃弧;內勁由中指端過手心回收,從尺骨端繞臂斜纏而上至腋肩,向後循背部向左斜纏而下至左季脅而回歸於丹田,這是上部的收勁順纏。下部足隨手運,由伸而曲,膝部沿順時針方向由外向裡劃弧,內勁自大趾起過腳面到外踝,越小腿肚斜纏而上至大腿根上至後腰止,這是下部的收勁順纏。

三、出勁逆纏

手臂由曲而伸,沿逆時針方向由裡向外劃弧,內勁從後腰沿脊背上行,越肩至腋,入肩膊內骨中,由骨中充肌膚,繞臂斜纏而下,從橈骨端向裡,過掌心到中指肚,這是上部的出勁逆纏。下部足隨手運,由曲而伸,膝部沿逆時針方向由裡向外劃弧,內勁從後腰下行至會陰,經後 向前繞腿斜纏而下,繞外踝一圈下行至腳跟,沿腳掌至大腳趾,這是下部的出勁逆纏。

四、收勁逆纏

手臂由伸而曲,沿逆時針方向由外向裡劃弧,內勁由中指甲順手背回,從橈骨端向裡繞臂斜纏而上,過肩入腋,經胸部向下,回歸於丹田,這是上部的收勁逆纏。下部足隨手運,由伸而曲,膝部沿逆時針方向由外向裡劃弧,內勁由小足趾起過腳面纏一圈至內踝骨上行外臁斜纏而上至丹田,這是下部的收勁逆纏。

從纏絲勁的分類方法中我們可以看出,纏絲勁是由手足不停的做纏繞曲伸而導引出來的。是不是只要我們來回畫圈就可以練出纏絲勁來呢?回答肯定是不行的,這裡還有些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要練出纏絲勁,首先要使內勁歸一。所謂歸一,就是周身相和,使之形成一股勁。陳氏第十四代「牌位大王」陳長興說:「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可見,只有內勁歸一,才能造成一定的勢能,也只有內勁歸一,才能自然做到周身相隨,一動無有不動。

怎樣歸一呢?很簡單,凝神聚氣,以心構形。可是要人凝神聚氣,無疑跟叫人憑空哭笑一樣,很難真正做到。所以以心構形就異常重要。這裡我們不妨來一次感情假借:

假設我們面前放著一副很重的杠鈴,我們必須竭盡全力才能把它抓起來。現在我們開始,身體下蹲,兩手握住杠鈴,聽我的口令:預備……;現在請體會一下,在我喊預備以後,你等著喊起之前,你是一種什麼狀態,是不是已經做到了凝神聚氣,勁歸於一。這就是以心構形,是歸一的方法,請讀者自悟。

第二,內勁歸一後,手足要隨勢運轉,不可妄加枝節,因為歸一以後,內部氣機已動,形成了一定的運行趨勢,如果妄加指揮,勢必破壞內勁的運行,無法做到形神和一。

第三,內勁運到頭後,要注意轉關,手足不可亂動,以身體旋轉帶動手足原地轉動,才可使內勁不斷,這猶如種子發芽生長以後已經結果,如果此時不注意保留良種,那明年就無有良種種田,也就不可能有好收成。練拳不注意轉關,內勁接續不上,也就不可能練好纏絲勁。陳鑫說:「承上起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一著自為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於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打拳如能做到以上幾點,就可以意運氣而成勢,以氣運身而成形,意氣形三者合一,日久功深,纏絲勁就能逐漸上身。

由於纏絲勁貫穿內外,周身運行,不斷的升降出入,必然促使各臟腑機能的旺盛,達到養生健身的目的。

在技擊方面,由於纏絲勁在臟腑筋骨,肌膚皮肉,四肢百骸間纏繞運行,氣勢鼓盪,在遇到外力時不但可自然走化,而且還可以自然形成一定的抗擊能力,適應技擊搏鬥的需要,不需再單練排打之功。太極拳的技擊方法講究拿、跌、擲、打,招術練習是為了懂勁,其招術表面看來與其它流派的技擊招術無多大差別,但由於纏絲勁的作用,所以在實際應用中是有很大不同的。僅舉一例:

當對方上右步、用右擺拳擊我頭部時,在將挨未挨之際,我以左手順纏而出與對方右大臂相接,從表面上看與其它拳術中的截法相同,其實大不一樣,因為一般截法在與對方接觸的瞬間,勁向外吐,截擊方,使對方勁路受阻,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太極拳用的是纏絲勁,接觸的瞬間內勁由出變收,接住對方勁路,引導對方勁路走偏,造成失勢,形成我順人背的形勢。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預約免費體驗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