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試論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形成與特徵

引言

陳式太極拳中的纏絲勁,按其性能可分為順纏絲和逆纏絲兩種,但是,在不同方位、不同形式下又有不同的名稱。如進纏、退纏、裡外纏、大小纏等等。纏絲勁是在螺旋運動中纏出來的,是陳式太極拳的精華所在,也是太極拳區別於其它拳種的重要標誌。太極拳行功時不僅和其它內功拳相同,要導引內氣在肢體中做收放運轉,而且還要使內氣在肢體中不停地作反覆的正反進退螺旋纏繞運動,從而形成陳式太極拳特有的纏絲勁。要了解纏絲勁的形成過程,必須先弄清內氣的運轉和手足轉圈的一般規律。內氣,祖國醫學稱之為真氣,在太極拳中稱為中氣和丹田氣,它是人體內部的一種特殊物質。人體內氣充沛,則身強力壯;內氣不足則體弱力薄;內氣消失則生命終止。練習太極拳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培植和運用內氣。這種內氣螺旋形地運行於肌膚之上就是纏絲勁,這是內在潛伏的纏絲勁。當練習太極拳達到一定境界後,內外纏絲合一,也就沒有內纏絲與外纏絲之分了。在明確纏絲勁的形成後,要想把纏絲勁熟練地運用於盤架子和技擊中,還必須弄明白纏絲勁的運行方法及其在肢體內外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才更容易掌握。

一、纏絲勁的形成

纏絲勁現於外形,則是肢體的螺旋運動,現於內則是丹田之氣旋轉運動後達於皮與現於外的纏絲勁相結合。因此在了解纏絲勁形成之前,首先必須弄明白內氣的來源及其運行。因為二者相互關聯,缺一則形不成太極纏絲勁。關於內氣的產生,貯存和運轉,概括起來就是氣生於腎,貯於丹田,出入於命門,順骨而行,充於肌膚,發於丹田,同時也歸於丹田。我國醫學中很重視腎氣的培養,認為腎為性命之源。習拳者必須清心寡欲,培其根本,才能做到練精華氣、練氣化神以及練神還虛。內氣的收放同手足的屈伸是密切結合的,凡是手足向外伸展發放,則內氣從丹田向外發至手足四梢;凡是手足向內彎屈收縮,則內氣從手指足趾向內收歸丹田。拳論中講的內氣順骨而行,實際上是氣循著人體內部的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運行。特別是任督二脈,乃是內氣運行的通道。練習太極拳更是如此,使之順逆往來,循環無間,調養血氣。內氣掌握得好,既可防身(用於技擊),又能養身(養生)。

二、纏絲勁在肢體內外運轉的特徵

在陳式太極拳的一切動作中都包含著順逆兩種纏絲的相互變化,它們是運動中的基本矛盾,同時又相互轉化於一元之中。在這兩種基本纏絲的基礎上,因方位不同和變換各異又分出不同方位、特徵的纏絲勁。實踐證明,從下列4種特徵的纏絲來理解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比較容易掌握。

1、出勁順纏絲

凡是手足向外伸展,內氣從肩外側向後斜纏至於手足者,稱之為出勁順纏絲。也就是說,手臂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經胸上行,過肩向後,繞臂斜纏而下,從尺骨端過掌心,達於中指端,這是上肢的出勁順纏絲。比如:老架一路中第五式「單鞭」的上肢左手動作,左臂由右胸前向左側上方轉肩、轉肱、旋肘、旋前臂、坐腕舒指完成外形上纏絲。內氣由丹田發出,經胸上行,過左肩向後,繞左大臂、經小臂到尺骨端過掌心而達於左手中指指端;足腿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向下至會陰,再經前襠向外,過胯向後,繞腿斜纏而下,過內踝,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向下至會陰,再經前襠向外,過胯向後,繞腿斜纏而下,過內踝,沿裡腳掌向前,達於大趾端,這是下肢的出勁順纏絲。又如同一式「單鞭」的下肢右腿向外伸展動作,重心控制於左腿後,右大腿內旋微扣膝,小腿微走後弧,右踝由裡向外纏一小圈,右足有外踩之形,足跟內側著地完成外形上纏絲,內氣由丹田發出,向下往會陰方向運行,經前襠向右過右胯向後,繞右大腿經小腿至右內踝,沿裡腳掌向前達於大趾端。

2、收勁順纏絲

凡是手足向裡屈收,內氣從手足內側向前斜纏至肩胯者,稱為收勁順纏絲。也就是說,手臂屈收向裡,內氣從中指端回收,過掌心,從橈骨端向外,繞臂斜纏而上至肩,再向後,經背部向下歸於丹田,這是上肢的收勁順纏絲。比如:老架一路中第十式「上三步」中的第一步上肢動作,由摟膝發動,左手向下捋,腕內轉,左小臂內旋,佑起大臂,肩部由內向外做弧轉完成外形上的纏絲。內氣由左手中指端回收過掌心,從橈骨端向外繞小臂、大臂、斜纏而上到左肩再向後,經背部向下過命門、會陰而上歸於丹田,這是下肢的收勁順纏絲。又如:同一拳式中的第二步收腿動作,重心由右腿移向左腿,提起右腿的過程中,左胯下沉,右胯由下而後而上做弧線運動帶起,右大腿內旋,膝關節由後而外而前環繞提起右腿,小腿與踝、足由外向內劃一小弧完成下肢外形上的纏絲。內氣由右大趾端收回,過足背經外踝,繞小腿、大腿斜纏而上,到右胯後再經後襠過會陰向上而歸於丹田。

3、出勁逆纏絲

凡手足向外伸展,內氣從肩胯外側向前斜纏至於手足者,稱為出勁逆纏絲。也就是說,手臂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經脊背上行,過肩向前,繞臂斜纏而下,從尺骨端過手背,達於中指端,這是上肢的出勁逆纏絲。比如:老架一路中第十六式「撇身捶」的第三小節右斜下反撩掌時,右肩松下,右大臂由向外旋轉,肘部由右胸前而下而外而後弧線旋出,右小臂外旋展,轉腕伸指完成形上的纏絲,內氣由丹田發出,經會陰、脊背上行過右肩向前,繞大臂、小臂斜纏而下,從尺骨端過於手背,達於右手中指指端;足腿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下行至會陰,經後襠向前,繞腿斜纏而下,經外踝向前過足背,達於大趾端,這是下肢的出勁逆纏絲。比如:老架一路中第二十九式「右擦腳」,叉步雙手在頭頂合住開始,重心控制於左腿,右胯微側前上提,右膝由屈變伸展,由內向外旋出,小腿、踝關節隨旋轉向上,右足背瞬間崩緊完成下肢外形上的纏絲。內氣由丹田發出,下行至會陰,經後襠向前,繞右大腿、小腿斜纏而下,經右外踝向前,過足背而達於右大趾端。

4、收勁逆纏絲

凡是手足向裡屈收,內氣從手足內側向後斜纏至於肩胯者,稱為收勁逆纏絲。也就是說,手臂屈收向裡,內氣從中指端回收,過手背從橈骨端向裡,繞臂斜纏而上至肩,再向前經胸部向下歸於丹田,這是上肢的收勁逆纏絲。比如:老架一路中第十八式「雙推手」第三節,雙手由左捋變左肩上合手的過程中,雙手由左側方稍直開始向左側後運行,旋雙腕、分兩肘、外旋兩大臂、使肩胸形成前開後合之勢,完成上肢外形上的纏絲。內氣由雙手中指端回收,過雙手背從兩橈骨端向裡,繞兩小臂、大臂斜纏而上,到雙肩再向前經胸部向下歸於丹田;足腿屈收向裡,內氣從大趾端回收,沿裡腳掌經內踝向後,繞腿斜纏而上,到胯再由前襠經會陰向上歸於丹田,這是下肢的收勁逆纏絲。比如:右蹬一根後收腿一節,右踝微外展,小腿向右後方走弧,右膝由外下沉旋轉而上,此動作為明顯的由外向下、向內、向上的外形上的纏絲。內氣由右大趾端回收,沿裡腳掌經右內踝向後,繞小腿、經大腿斜纏而上,到右胯再由前襠經會陰向上歸於丹田。

結束語

陳式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非圓即弧,無論是在每個動作的小節中,還是在整個連貫動作中,處處都有似順逆纏絲為基礎的纏絲勁之特徵。比如「白鶴亮翅」一式,外形特徵為,它有基本纏絲是一順一逆,是架子中比較多的一種纏絲,它的纏絲方位特徵是左右、上下和裡外,一順一逆的過程中,在左手是向裡向下逆纏絲,在右手是向外、向上的順纏絲,兩者結合起來,在兩膊相系的要求下成為右上左下的一個右順左逆之棚圈。又如:「懶扎衣」一式,內在特徵為,右手在身前順時針方向轉一大圈,當右手從胸前左運之初,是收勁順纏,動作成勢時,全身合住氣歸丹田,又變為收勁逆纏。總之,各式動作雖然花樣繁多,轉換各別,但從它的基本纏絲來分析,就較為簡單了,有了上述數例為依據,則可分清勁別,做到內外相合、節節貫串,從而達到正確的勁路、姿勢的要求。

太極拳是個好東西,我們學練的越久,越會體會到TA的好。同時,我們也要儘可能的規範的學習、訓練,才能夠更快的取得進步。讓我們的身體、精神更大、更快的受益!

總之,學習陳氏太極拳,要有信心,有恆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