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麽是商業銀行轉身數字化的鑰匙

郭為民 | 文

當前,全球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數字化浪潮蓬勃興起,消費者行為模式持續變化、市場競爭格局悄然生變,驅動著包括金融業在內的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向數字化階段發展,全球金融機構也先後開啟數字化轉型征程。

從轉型路徑來看,由於金融行業市場化程度高、產業根基深厚、監管體系成熟,金融機構內部體制機制與企業文化相對固化等原因,金融機構的經營存在單一方向“慣性”,難以開展顛覆式變革,多採用漸進式數字化轉型路徑。

從國內實踐來看,一是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工行、建行等8家商業銀行已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二是創設直銷銀行,百信銀行等114家銀行通過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對外提供銀行服務,香港金管局已發放8張虛擬銀行牌照;三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四大行紛紛與大型互聯網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從國外實踐來看,多通過投資並購等方式開展數字化轉型。例如美國Kensho公司利用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在數分鐘內自動化完成事件對資產價格影響的預測,六家大行參與B輪融資。法國巴黎銀行等七大機構聯合創建LiquidShare,借助區塊鏈技術降低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交易成本。花旗、摩根大通、高盛、美國銀行等都在大量金融科技公司之中尋找明日之星。

從應用領域來看,新興技術在產品創新、客戶服務和風險管控等領域取得一定突破。在四大行最新發布的年報中,科技賦能金融著墨頗多,四大行均對金融科技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詳細描述,如:利用大數據開展智能風控、利用深度學習開展精準行銷、利用人工智能開展智能客服、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開展智能認證、利用區塊鏈技術開展供應鏈金融等。

從監管角度來看,各國將金融科技納入金融監管體系。人民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加強對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銀保監會開展金融亂象整治行動,互聯網金融行業野蠻生長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遏製。國外的典型模式是,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推出“監管沙箱”。

直面五大挑戰

(新技術驅動傳統業務轉型升級,催生出新的金融業態與業務模式,這是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圖/視覺中國)

商業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著基礎設施、行業立法、金融監管等外在約束,以及體制機制、思維模式等內在挑戰。

一是數字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數字化金融產品在為用戶帶來更便捷體驗的同時,身份盜用、數據洩露等問題也隨之產生並日趨明顯。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統一的數字身份識別系統,銀行的客戶身份識別仍然依賴身份證件等介質信息,客戶身份認證失效導致銀行無法為客戶提供可持續的金融服務,也造成電信詐騙、網絡釣魚、惡意推廣等欺詐事件頻發。

據統計,互聯網每日新增的病毒變種近2750個,影響數百萬用戶,在黑市上洩露的個人信息高達65億條次,個人信息洩露問題嚴重。

二是行業立法相對滯後。在數據驅動金融業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數據隱私保護也越發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等相關法律法規雖已頒布,但沒有針對具體應用場景和使用方式提出的明確要求,如數據挖掘、行銷廣告推送等對數據信息的操作是否合規等。數據的共享和使用仍處於灰色地帶,金融消費者權益無法得到充分保護。

三是監管措施仍需加強。受頻繁技術更迭、金融應用快速創新以及市場激勵等因素影響,互聯網金融行業在一段時間內野蠻生長,P2P平台爆雷、違規現金貸等金融亂象叢生,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行業面臨著監管機構監督難、經營者誠信缺失、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淡薄等一系列問題。

四是體制機制亟待重塑。傳統銀行的“部門銀行”色彩厚重,產品權限分散在各部門,跨部門協同效率低,造成客戶服務流程割裂,難以實現服務協同整合。

五是IT架構迭代緩慢。當前商業銀行IT支撐系統主要考慮交易安全性、業務連續性等因素,基礎設施大多為主機、集中式存儲等,較少考慮敏捷迭代、資源效用等問題。科技發展和市場變化要求銀行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而現有架構難以滿足互聯網模式的海量並發及高效處理要求,產品開發機制也難以滿足快速迭代、快速交付的敏捷業務需求。

建設“六大能力”

商業銀行要創新體制機制,突破傳統銀行痛點,全面建設以客戶為中心的六大數字化能力。

首先是產品孵化能力。面對客戶需求的不斷升級,產品定製能力將成為未來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參考全球製造業成功轉型的經驗,銀行可以采取產品工廠模式,理順產品結構、參數體系、服務流程等,將產品“解構”為標準化“零組件”,通過建模拚裝或平台自組織方式,結合客戶分層、生命周期、渠道分銷、定價機制等快速孵化形成新的產品服務,使原來複雜冗長的創新過程變得靈活、快捷、高效,形成快速響應市場的產品創新能力。

其二是場景融合能力。當前場景生態趨勢已經明朗,如移動支付產品與電子商務無縫銜接,網絡貸款產品與在線消費場景等逐漸融合。商業銀行應搭建業務開放平台,不斷豐富標準化應用接口(API),將專業的金融服務封裝為標準化產品,並無縫嵌入到客戶生態場景中,強化觸點延伸、場景融合能力,打造金融及泛金融服務新模式。同時,探索金融直播等跨界創新服務模式,搭建銀行與客戶之間互動的橋梁,精準匹配銀行服務與客戶個性化需求,提升客戶黏性。

其三是數據驅動能力。商業銀行在長期經營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信息,但由於數據分散、數據標準不統一等原因,金融大數據應用並不活躍。銀行應認識到數據資產的重要性,樹立有效經營數據資產的經營理念,打通數據邊界,釋放數據效能,形成數據挖掘、分析、應用、成效反饋的經營閉環,不斷完善數據治理、整合能力,提高數據質量及數據分析處理能力。

其四是智能服務能力。商業銀行應強化科技賦能,利用新型技術布局智能投顧、智能客服、精準行銷、智能風控、智能認證等業務領域,與現有業務模式“雙線並行”,利用新技術和數據訓練模型,並不斷進行深度學習迭代,待模型成熟後全面推廣,厚積薄發,形成面向未來的智能服務能力。

第五是雲服務能力。隨著互聯網用戶量和數據量攀升,銀行需要通過構建雲服務能力,處理高並發交易、實現彈性擴容、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服務效率等。初期可搭建部署雲服務基礎設施,提供IAAS服務,實現按需資源調度;再逐步擴展PAAS服務,對銀行內外開放開發測試平台環境,融合眾包智慧;重點加強基於SAAS的企業應用服務建設,全方位提供泛金融服務。

第六是風險防控能力。因互聯網傳播面廣、虛擬性強、複雜性高等特點,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進而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目前的風控模式以事前防控和事後處理為主,滯後性明顯,實時性較弱。銀行應借助新技術,加強數據整合與分析、風險監測與預警、風險響應與處置、智能認證體系、客戶風險畫像以及風控運營等能力建設,實現高風險交易的實時監控和精準攔截,構建涵蓋事前防控、事中控制和事後分析與處置為一體的全流程網絡金融數字化風險管理體系。

新技術驅動傳統業務轉型升級,催生出新的金融業態與業務模式,這是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商業銀行應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場景為依托、以產品為紐帶,優化創新機制和服務模式,豐富產品與服務體系,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

(作者為中國銀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編輯:謝麗容,原載2019年5月27日《財經》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