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融機構智能化轉型:大機構強勢引領 小機構依賴外援

  智能化轉型的路線上,金融機構出現明顯分化,大型金融機構優勢凸顯。相比之下,中小金融機構由於客戶規模品牌、技術儲備等劣勢,無法像大型機構一樣與BATJ等互聯網巨頭展開合作、開設科技子公司或者大量進行外部科技服務採購,在金融轉型上漸有落後之勢。目前,中小金融機構智能化基本依靠“外援”,如外部金融科技企業和處於科技前沿的金融機構等。如何降低風險和成本,成為其選擇合作對象和方式的重要考量。

  頭部效應凸顯

  深圳在全國率先設立了“金融科技專項獎”,從日前披露的相關評選結果來看,獎項大多被大型金融機構摘得,平安系、招商系優勢明顯。這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金融機構智能化轉型的一大趨勢,即頭部效應越趨明顯,大型金融機構優勢突出。

  目前來看,大型金融機構智能化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以中國平安為代表的開設科技子公司,探索“金融+互聯網”新業態;二是金融機構自上而下推進金融轉型戰略,提供與業務緊密相關的服務解決方案,同時尋求與外部科技服務企業的合作;三是以中行、建行、農行為代表的大型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巨頭強強聯合,共同打造金融科技生態,嘗試構築一種新型的競合關係。

  今年以來,平安集團科技價值紅利不斷釋放。年報顯示,2017年平安的專利累計申請數高達3030項,較年初增長262.0%,涵蓋人工智能、區塊鏈、雲、大數據和安全等多個技術領域。此外,平安系已孵化出四家企業,包括平安好醫生、陸金所、平安醫保、金融壹账通,總估值超過400億美元。其中,平安好醫生於5月4日登陸港股市場。

  科技板塊價值逐步體現的背後,是不斷加碼的科技投入。中國平安首席資訊執行官陳心穎指出,中國平安過去十年在科技方面投入了500億元,去年投了70億元,每年都會按照收入1%的比例去投入,接下來十年至少投入1000億元。

  華南一位股份製銀行科技部高管表示,只有少數機構會成立科技子公司,平安模式更難以複製。“上百億的科技投入,有多少金融機構能掏得起。即便有這個資金實力,也很少有機構會這樣下血本進行自主開發,並做到行業前沿。大部分金融機構采取的是第二種做法,提供基於場景的金融解決方案,同時進行外部技術採購。”

  通聯數據首席科學家蔣龍稱,一般來說,大型金融機構從上到下推進金融科技戰略,從基礎設施開始,搭建專業的團隊,提供與業務緊密結合的金融創新服務。他說:“科技發展太快了,觸角也越來越廣,金融機構憑借自身力量很難全面覆蓋,在延伸和交叉領域,都需要尋求外部公司的合作。”

  “我們有自己的金融科技服務團隊,主要從事基於業務場景需求的金融產品開發和技術迭代。底層技術會交由外部科技公司來供應。”太平洋產險深圳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太平洋產險深圳分公司的“太好保”團車業務風險管控獲深圳金融創新獎一等獎,截至目前,其進行風控管理的車輛近1萬台,公司整體賠付金額減少了7352萬元。

  除此之外,強強聯合也成為大型金融機構尋求科技轉型的重要管道。從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與建行開展戰略合作,到京東與工行簽署全面合作協定、百度與農行達成戰略合作,再到騰訊與中國銀行共同組建“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4家大型互聯網公司與4家大型銀行各自完成結對合作。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指出,互聯網巨頭和大行強強聯合具有明顯的互補關係。如在最為核心的信貸業務方面,大型商業銀行資金成本較低,從業者素質較高,風險管理經驗豐富,在提供大額和中長期貸款方面具有優勢;互聯網公司流程簡單快捷,客戶體驗較好,應用場景豐富,在批量業務和資訊搜集處理方面優勢明顯,更擅長提供小額貸款。

  小機構依賴“外援”

  微眾銀行創新研究負責人姚輝亞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二三線城市客戶的金融需求未被充分滿足,這些區域的金融機構也面臨諸多挑戰。以中小銀行為例,伴隨客戶群移動化、年輕化、線上化和碎片化,已經沒有辦法通過傳統方法進行獲客,同時還面臨互聯網金融的跨界衝擊、大型金融機構的擠壓。“在這種背景下,中小金融機構智能化轉型刻不容緩,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科技更新成本高、周期長,中小機構難以負擔。”

  某股份製券商銀行分析師指出,中小金融機構的客戶規模、服務手段、方式、品牌、技術儲備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大機構。既無法與BATJ等互聯網巨頭展開合作,又缺乏資金和人力開設科技子公司,甚至在科技服務外部採購上也捉襟見肘。

  目前來看,中小金融機構智能化基本依靠“外援”,包括外部金融科技企業和處於科技前沿的金融機構等。合作過程中,如何降低風險和成本,是其選擇合作對象和方式的重要考量。

  蔣龍說:“以我們的觀察,大金融機構願意付出成本,承擔風險去嘗試,將一些最新科技應用到業務中。相比之下,中小金融機構更傾向於選擇驗證過的成功模式來開展智能化轉型,不會主動冒風險做大規模嘗試。中小機構非常願意尋求外部科技公司的幫助,尤其是跟大型金融機構有合作經驗的科技公司,在實施過程中也盡可能采取雲服務的方式,這樣成本更低。”

  科技能力突出的金融機構也在不斷進行科技輸出。以微眾銀行為例,其推出的基於SaaS+模式的“微動力”開放平台項目,支持客戶遠程在線開立微眾銀行Ⅱ類戶並定向綁定合作銀行Ⅰ類账戶。“這種合作模式下,理財銷售收入、髮夾行手續費收入歸合作行,微眾銀行僅收取小比例的平台費,有利於幫助中小銀行建立新的獲客和活客模式。”姚輝亞稱。

  “我們和中小銀行溝通後發現,他們對這類合作方式很感興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能夠通過低成本迅速構建產品能力,在某些方面達到與擁有前沿技術的金融機構同等的科技能力;二是這種模式下試錯成本非常低,即便退出合作也不需要付出多大成本。但如果是自建,有可能投入幾個億最後做不起來,代價就很高。”姚輝亞指出。

  某股份製券商銀行分析師認為,中小金融機構過多依賴外援也有一定風險。一方面,採購的外部科技團隊對應用場景和業務了解不深入,導致科技對業務的賦能不足;另一方面,外部金融科技平台所承諾引流客戶量未能兌現,銀行投入費用未能產生預期效果。

  差異化發展路線

  蔣龍指出,技術的應用正在縮小中小金融機構與大型機構的差距。如大資產管理機構會有很多研究員,但是建立一個龐大的研究所成本是很高的,而通過借助智能投研系統,中小機構也可以更高效、更全面地展開投資研究。

  興業經濟研究谘詢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同業研究負責人孔祥認為,科技對金融的服務在銀行體現得尤為明顯。負債端方面,可以通過金融科技導流。此前傳統機構多是通過線下獲客,人力成本高,線上場景令低成本獲客成為可能。資產端方面,可以擴大客戶服務能力。以往銀行只能覆蓋少量資質比較好的客戶,其余客戶需通過更高成本的管道融資,現在可以通過大數據構建清晰客戶畫像和進行比較細化的資產定價,提高客戶覆蓋能力。

  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日前在“第五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指出,當前金融科技發展到了瓶頸期和轉折期,金融機構對金融科技的應用到了2.0時代,現在應該是金融主導,而不是科技帶領,科技要為金融實現金融價值服務。前階段大家更多關注的是產品端的創新,但銀行接下來對科技金融應用的關鍵是內部管理和運營。“內部管理不僅僅是操作流程的問題,還有資產負債管理,即按照資產負債管理要求,能不能放這筆貸款。金融科技真的要想達到顛覆原有銀行的文化、流程、邏輯,在於科技的全方位應用,而不僅僅是客戶端的或是產品端的應用。”

  “智能化轉型過程中,中小機構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股東背景通盤考慮,機構在發展金融科技要實事求是,基於自身情況出發。以銀行為例,金融科技降低獲客營運成本的同時,也會增加一定的負債成本,每個銀行應根據自身資產負債結構情況去做權衡。”孔祥指出。

  蔣龍強調,中小金融機構應當根據自己的特色來選擇路徑,在特定的業務上,針對特定的用戶群體形成競爭優勢。

  分析人士認為,中小銀行在金融科技的發展經常“隨大流”地建造系統,目的是不落後於同業。實際上,中小銀行的長項不在科技,無論是采取自建還是借力的模式,都無需過度追求技術創新;深耕本地的業務經驗才是中小銀行的優勢。此外,多年積累的行內數據以及通過外部社會資源獲取的數據也是銀行核心資源,如何將業務-技術-數據深度融合,是中小銀行發展金融科技應思考的根本問題。

責任編輯:謝海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