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麽是“紹熙內禪”?宋光宗究竟為什麽被逼禪位?

作者/ 書蟲 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在古代世襲製王朝中,皇帝將皇位轉讓給家族裡的其他人被稱作內禪。從皇權轉移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特殊的皇位承繼方式,即在君主還在世的時候,以禪讓的形式將皇位讓渡給兒子或家族的其他人。

內禪在中國很早便已出現,如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因病重立太子州蒲為國君,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傳位於太子趙何,自號為“主父”,這兩個事情被看作為中國古代內禪的開始。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中,一共發生過十五次“內禪”,而在這十五次“內禪”中最特殊的一次便是南宋光宗朝的“紹熙內禪”,其特殊之處在於它既不是皇帝自願退位,也不單純是因為皇族的內部鬥爭而退位,而是在皇族和朝中大臣們一致逼迫下的遜位。

整個紹熙內禪大體上又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宋光宗退位的時間為紹熙五年七月五日,在七月五日之前,南宋朝廷發生了兩件大事。先是在六月,作為太上皇的孝宗皇帝去世。

宋光宗與太上皇孝宗之間本就緊張的關係,已經使得朝野之中流言四起。再加上太上皇患病後,光宗始終未曾前去重華宮探望,太上皇駕崩後,光宗又拒絕為孝宗皇帝主持喪事。

史載,在孝宗逝世後,光宗皇帝不僅不悲傷,反而“車駕不至,無與成衣”。雖然光宗皇帝以生病作為借口,但是所造成的影響卻十分嚴重,並且越來越惡化。先是朝野之間本就存在的流言進一步發展,並且流言大多涉及軍隊,“或言‘某將輒奔赴’,或傳‘某軍私聚哭’,大抵皆反矣”,整個社會開始出現秩序混亂的跡象。之後更是局勢的惡化,朝中大臣“潛遁”,富人藏匿財寶,都城人心晃動,社會秩序陷入混亂。

此外,軍隊中也開始出現之前流言所說的狀況,甚至最後出現了軍士陰謀組織叛亂,直接動搖南宋王朝統治的危險情況。史載,當時在襄陽擔任軍官的陳應祥意圖趁機作亂,“陰連北方鄧州叛黨,欲殺守臣張定叟,用縞素代皇帝為太上執喪,且舉襄以順北”,並且計劃在七月十五日以為孝宗皇帝發喪為借口發動叛亂。如果放縱局勢的繼續發展,那麽很有可能便會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動亂,直接動搖整個南宋王朝的統治。

可就在這關鍵時刻,作為丞相的留正又在七月辛酉稱疾逃歸。留正在上朝時假裝跌倒,稱病歸家。隨後上書以患病為理由請求告老還鄉,甚至還未等到宋光宗的答覆,留正便先行離開了京城。留正的逃歸使得南宋的中樞權力陷入了停滯,無法及時應對整個局勢的發展。

在這兩件事的影響下,南宋政權危在旦夕,逼迫光宗皇帝退位也成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為了挽救南宋政權,太皇太后吳氏與以趙汝愚為首的朝臣迅速達成了一致,宋光宗的退位時機已經成熟。

因此在七月五日,即為孝宗皇帝除喪服之祭的“禫祭”日,太皇太后吳氏與朝中大臣共同發力,迫使光宗遜位,擁立嘉王趙擴即位。至於之所以將內禪之日選作七月初五,史書記載則是由趙汝愚和趙彥逾一同決定的。

先是趙彥逾以丞相留正辭去,天降大任為由勸說趙汝愚在七月五日的禫祭日舉行禪讓。趙汝愚則認為內禪是一件大事,必須要選擇吉日,不可過於倉促。於是,兩人取出官方制定的歷書來選擇吉日,而恰好七月五日的“禫祭”日在官歷上的記載便是吉日。趙彥逾借機再次勸告趙汝愚“帝王即位,即是好日。兼官歷又吉,何疑?事不容緩,宜亟行之,亦順事也。”表面上看兩人似乎是依據日期吉凶來做決定的,實際上在當時的情況下,雙方都明白越早采取措施對穩定政局越有利,而趙汝愚要選擇吉日也只是想讓這次行動更加具有合法性。因此,趙汝愚在確定“禫祭”日為吉日後,便順勢與趙彥逾等人達成一致,迅速做出實施內禪的決定,聯合朝廷內外共同迫使光宗退位。

紹熙五年七月五日,大臣們發動了紹熙內禪。內禪的過程十分簡單,先是趙汝愚率領文武百官拜謁孝宗皇帝的棺木,太皇太后吳氏垂簾聽政,趙汝愚再率領朝中大臣共同拜見太皇太后吳氏。緊接著,趙汝愚上奏:“皇帝疾,未能執喪,臣等乞立皇子嘉王為太子,以系人心。皇帝批出有‘甚好’二字,繼有‘念欲退閑’之語,取太皇太后處分。” 太皇太后吳氏對此的答覆為“既有禦筆,相公當奉行” 。

趙汝愚又請太皇太后吳氏頒布詔書來表示對內禪的讚同。隨後,憲聖太后命趙汝愚宣布詔書:“皇帝以疾至今未能執喪,曾有禦筆,欲自退閑。皇子嘉王擴可即皇帝位,尊皇帝為太上皇帝,皇后為太上皇后。” 命嘉王趙擴立刻即位。儘管趙擴一再表示拒絕,但仍被披上黃袍,在韓侂胄等人的挾扶下走到了素幄前。之後,韓侂胄傳太皇太后吳氏旨意,讓趙汝愚等朝中大臣進行勸進。在嘉王尚未完全就禦座之時,趙汝愚便已率領朝中大臣跪拜新君。

在實施內禪後,局勢迅速穩定了下來,南宋政權最終較為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動搖其統治的政治危機。

參考文獻:《齊東野語》、《宋史》、《四朝聞見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