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兩宋之際,為何皇帝都喜歡退位?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逼近開封,宋徽宗欲南下避亂,打算命皇太子任開封牧,留守開封,抵擋金人。大臣李綱對此表示異議,並提出皇帝必須傳位給太子,否則將會面臨兩重難題:第一,太子不即位,則威望不足以維持大局;第二,太子如果想維持大局只能自行即位,那時內禪之議就不再是皇帝主動與自願的了。李綱的提議與部分大臣取得了共識,於是徽宗“內禪”沒多久就倉皇南逃。

結果,金兵圍攻開封未果,於是撤軍,旋即徽宗北歸。可不久之後,金國再次侵宋,這次直接將徽、欽二帝擄走。

而高宗一生單是內禪就搞了兩次。他第一次宣布退位時年僅二十餘歲,因被兵變所逼,無奈答應退位,搬出官室。叛亂被平後,高宗又重登帝位。三十多年後,金國舉全國之力南下攻宋,高宗欲出海避敵,被臣下勸止,勉強決定親征。後來金國後院起火,金軍無功而返。但高宗仍心有余悸。若金人再次南下,他以帝王之尊棄國避敵,將為士大夫階層所不齒;若退位之後,以太上皇的身份避敵,則順理成章。於是,高宗決定內禪,將皇位傳給孝宗。

當然,高宗內禪還有其他因素。一是保證政權順利交接。孝宗不是高宗的親生兒子,若待高宗駕崩之後即位,難免會有不確定性因素。二為施恩孝宗,孝宗已36歲,就算此時身登大寶,他已接近兩宋諸帝裡即位時年齡最大的。若待高宗去世,孝宗再去登基,難免對高宗心存怨懟。

高宗去世後,孝宗決定守喪三年。但守喪沒多久,他就萌發了退位的想法。他先讓太子參決朝政,自己退出部分政務;最後宣布退位,傳位於光宗,自己徹底退出政務,並一心服喪。

其實,孝宗內禪也有其他原因。孝宗一直志在“恢復”,而高宗喜好“議和”,加上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其他因素,孝宗潛意識裡一直對高宗有不認同和反抗情緒,這導致孝宗在晚年時做出了兩種看上去相反的舉動:一方面進行了完全違背高宗平生意願的政治更改;另一方面又服喪三年,以“居喪盡禮”並內禪退位。

如果說孝宗內禪是因為“孝順”,那麽接下來的光宗內禪則是因為“不孝”。孝宗禪位之後,居於重華宮。按慣例,光宗應該經常去看望父親,但他在即位一段時間之後,極少去探望父親,在父親病重期間也拒絕侍疾,甚至不想在父親臨終前去見最後一面。這是因為,孝宗在光宗身上過多地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形中給光宗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壓力。在這個過程當中走向精神崩潰,也是光宗的必然結局。

最讓士大夫階層無法接受的是,光宗竟然拒絕主持父親的葬禮。皇帝不執父喪,將造成嚴重的合法性危機。果然,中外震驚,宗室重臣聯合外戚迫使光宗內禪。

那麽,兩宋之際為何成為皇帝退位的頻發期?這一時期,戰亂動蕩,時代的特殊性降低了皇權的有效性,給皇帝的命運帶來了強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帝王承擔著守衛家邦、保全社稷的重責,大敵來襲之際,他無法逃避。另一方面,在險惡的時局裡,帝王往往成為敵人的首要獵物。內憂外患之下,當皇權的有效性被降低時,這種焦慮更為強烈,於是他們選擇了退位這一“有效”的辦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