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麼我的慢性腹瀉久治不愈

腸易激綜合征、炎症性腸病、腸癌等疾病引起的慢性腹瀉患者越來越多,小編也經常會收到粉絲關於慢性腹瀉的留言,很多粉絲反應慢性腹瀉多年,久治不愈。

據報導,我國每年慢性腹瀉發病人次已達8000萬,許多慢性腹瀉患者幾個月甚至幾十年得不到有效治療。長期慢性腹瀉可引發消瘦、貧血、營養不良,以及抗病力嚴重下降,許多人因此經常感冒。大多數患者雖長期服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

為什麼慢性腹瀉久治不愈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1979年去山東汶上縣出差時,患了急性胃腸炎,當時服用抗菌葯止住了腹瀉。但自此以後,留下了經常腹瀉的病根,雖長期服用抗菌藥物以及其他中西藥,始終未治癒。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種狀況主要是由於臨床診療不規範造成的。具體包括以下4方面原因:

一、傳統消化醫學理論的局限性

現代國際前沿醫學研究發現,在人體腸道內共生著1000餘種、總數約100兆的腸道菌,它們影響著腸黏膜的再生和修復、營養的消化吸收,以及黏膜免疫力的形成,是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於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製約,以前人們對於腸道菌群了解甚少,不論是消化專著還是醫學教科書中腸道菌群都鮮被提及,造成廣大醫生既不了解腸道菌群對人體消化、免疫及抗病力的重要性,也沒有認識到腸道菌群失調與慢性腹瀉的密切關係,更沒有認識到恢復腸道菌群平衡對治療慢性腹瀉的重要作用,這是歷史的局限性所致。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腸道菌群逐漸受到了廣大臨床醫生的關注,近期出版的一些消化專著、教科書已將腸道微生態學作為一個章節進行論述,這對於提高醫生科學診療水準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臨床上對慢性腹瀉病因的診斷尚缺少有效手段和科學指標

實際上,目前大部分消化科醫生對慢性腹瀉病因的診斷還是停留在問診和一些傳統的檢查上,如大便培養細菌法、糞便塗片法、腸鏡等,這些只能幫助醫生排除是否感染了寄生蟲、致病菌等,不能提供是否存在腸道菌群失調的指標。因此,不能對慢性腹瀉的病因做出快速、全面、準確的診斷。這也是眾多消化科臨床醫生頭痛的地方。

伴隨著腸道微生態學和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家預計在未來的5~8年內,腸道菌群將成為一項常規的體檢及診斷指標,為慢性腹瀉等腸道疾病的合理診治提供科學依據。

三、誤用抗菌葯治療慢性腹瀉

由於以前的消化醫學理論的不完善,導致一些醫生在病因不明的情況下,認為慢性腹瀉一定是細菌感染所致,就給患者處方抗菌葯;一些患者也想當然的把慢性腹瀉當急性感染性腹瀉治療,自己亂買、濫用各種抗菌葯,造成腸道菌群更加紊亂,多數患者不僅沒有治好,反而還越來越嚴重了。

四、使用抗菌葯治療疾病誘發慢性腹瀉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抗生素類藥物使用率高達80%,遠遠高於國外的30%。目前,由於部分醫生和患者不了解人體微生態知識,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時沒有序貫聯用益生菌,而長期單用一種或幾種抗菌葯,造成患者腸菌群紊亂,誘發慢性腹瀉,這也是造成我國慢性腹瀉高發的原因之一。

英國醫學專家Maxwell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雜誌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單用抗生素治療非腸道感染性疾病4個月內,會有48%患者發生腸功能紊亂。

目前國內外已有大量研究證實,慢性腹瀉與腸道菌群失調密切相關。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是造成腸道菌群失調的重要原因。抗菌葯不僅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損傷腸黏膜,誘發慢性腹瀉等腸病的高發,還能破壞腸道的先天免疫力,抗感染力下降,造成200多種疾病的發生。

因此,為防止抗生素造成的腸道菌群紊亂,應在服用抗生素時,序貫使用微生態活菌製劑,與抗生素間隔兩小時以上服用。

摘自《慢性腹瀉的革命》

來源:腸道微生態與健康

攜手消化,天天乾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