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會計準則醞釀調整,商譽減值改攤銷,三年內難落地

1月4日,財政部下屬的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關於谘詢委員對會計準則谘詢論壇部分議題檔案的反饋意見》,對商譽的後續會計處理進行了討論,認為商譽後續會計處理應該採用攤銷辦法,給出了三大理由:

1、商譽符合資產的定義,是購買方確定其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而支付的成本,因此其價值是遞耗的;

2、當被購買業務隨著協同效應的產生和經營時間的延長而逐漸變現時,商譽價值也相應地消耗;

3、如果不將商譽逐漸消耗的過程反映在財務報表中,而是將商譽突然減值至零,那麽可能會造成以前期間的企業業績不真實。

由於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特殊身份,市場不禁猜想,監管層或正在推動商譽會計準則從“減值改攤銷”,將對A股的重商譽公司或產生較大影響。

一位谘詢委員告訴券商中國記者,會計準則谘詢委員會是非政府組織,其成員多為專業人士,包括會計師、學者和企業高管,其觀點不代表財政部看法,而對商譽計量的討論已經持續多年,並非由於近期股市的波動。

該谘詢委員表示,即便真的要推動商譽會計準則變更,也不可能在短期實現,“現在還在討論中,還有很多步驟,2至3年都不可能落地”,這也意味著,該項會計準則的討論不可能影響2018年的年報結果。

會計準則委員會代表監管層嗎?

會計準則委員會代表監管層觀點嗎?嚴格來說,不能,但是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就公開資訊來看,會計準則委員會是中國會計準則制定的谘詢機構,旨在為制定和完善中國的會計準則提供谘詢意見和建議,也是財政部會計司指導的下屬部門,財政部會計司官網可以直接跳轉該委員會網站。

由於其特殊性質,該委員會網站發布《關於谘詢委員對會計準則谘詢論壇部分議題檔案的反饋意見》、討論商譽處置採用攤銷具有合理性後,不禁引發市場猜想,認為這代表了監管層看法,監管層正在推動商譽處理從減值改為攤銷。

不過,一名“四大”合夥人、會計準則谘詢委員會成員表示,會計準則委員會是非政府組織,其成員都是對會計有深刻理解的行業權威人士,主要包括會計師、企業高管、學者等,會定時對專業課題進行研究,“我們不代表財政部,這個檔案只是理論研討觀點的匯總。”

谘詢委員還強調,該次對商譽的理論討論並非受到股市影響而發起,“已立項多年,只是現在發出檔案湊巧遇到股市波動。”

該谘詢委員稱,對商譽後續處理是應該減值還是攤銷,學術上已經持續爭論了多年,2006年以前我國就是采取攤銷處理,她認為二者是不同的理論取徑,沒有孰優孰劣的定論。

此外,該項目也並非由國內監管層發起,而是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推動,“尤其是日本方面,他們一直認為商譽應該做攤銷處理”,這一觀點的主要理由是,“大家發現如果做減值的話,會造成會計損益的很大波動。”

一位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表達同樣的看法,認為這一討論“是經過醞釀多年,經過內部多次反饋修改才拿出來的”,並非近期才產生。

谘詢委員還提及這種做法的好處,認為“相較於商譽減值,商譽攤銷能夠更好地實現將商譽账面價值減記至零的目標,因為商譽攤銷能夠更加及時、恰當地反映商譽的消耗過程,並且該方法成本低,便於操作,有利於投資者理解,可增強企業之間會計資訊的可比性。”

難題:如何確定商譽壽命?

不過,當前之所以將商譽做減值而非攤銷處理,關鍵在於商譽本身具有特殊性,其規模不一定隨時間推移而減少,可能增加、也可能保持不變,也即商譽的使用壽命是不確定的。

對這個問題,大部分谘詢委員認為,確定商譽的使用壽命和消耗方式雖然較為複雜,但仍然可行,因為“當企業決定購買一項業務時,對其會有合理的商業預期,會合理估計其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間和金額。”

谘詢委員認為,“從理論上講,管理層應該能夠估計出商譽的使用壽命和消耗方式。建議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就如何確定商譽的攤銷方法及使用壽命給予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

在具體操作上, 谘詢委員們提供三類觀點:一是建議以商譽所被分配的資產組(或組合)中主要資產的使用壽命為基礎估計商譽使用壽命;二是建議以商譽初始確認時採用的預期受益年限為基礎估計商譽的使用壽命;三是考慮到企業內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建議設定商譽的使用壽命上限。

此外,谘詢委員們還認為,財務報表不應反映內生商譽,“當商譽不再僅反映最初的外購商譽,而是包括部分內生商譽時,商譽账面價值對投資者的決策有用性將降低。”

商譽減值改攤銷,對A股有什麽影響?

商譽如果從減值改為攤銷,最大的好處是平滑業績波動,不會再出現驟然爆雷的情況,最大的壞處是每年都有一筆損失,對商譽佔比較高的公司不見得是利好。

在過往實務操作中,企業常有回避商譽減值的動機,在面對商譽減值跡象出現後,也一直拖延不做減值,直到沒有辦法回避了才驟然減值,甚至一次減計為零,給投資者一種“爆雷”的感覺。

新時代證券近期發布的一篇研報也表示,在實務中,公司往往在無減值跡象時忽略減值測試, “即使出現業績承諾不達預期,公司也會以並購重組相關方有業績補償承諾、尚在業績補償期間為由,不進行商譽減值測試。”

就此角度而言,商譽減值的“爆雷”現象,一方面是由於過高的收購溢價,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管理層不斷推遲減值,最終讓商譽減值一次性集中爆發。

相較之下,如果將商譽做攤銷處理,也即在一定年限內進行平均消耗,可以將這一衝擊分攤到多年,企業損益數字可以得到較大的平滑。

一位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表示,就會計師角度而言,攤銷在實務上更好處理,也更容易把握,關鍵是不用對是否要減值做主觀判斷,“大家一起攤銷,管理層沒什麽好說的。”

他還表示,“這也是一種更謹慎的做法,好處是平滑衝擊,壞處是每年都有負擔。”

以2018年三季報為例,A股整體商譽超過1.4兆元,如果按照2006年以前的商譽攤銷辦法,十年平均攤銷,每年的商譽攤銷損失就是1400億元,這種做法對於商譽佔比較大的公司可能會是利空,因為無論如何都要攤銷。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參照三季報數據,A股共有2070家公司存在商譽,其中558家公司的商譽對資產佔比超過10%,149家公司的商譽對資產佔比超30%,21家公司的商譽佔比超50%,5家公司的商譽佔比超60%。

上述谘詢委員則表示,如果將商譽會計處理改為攤銷,不一定會按照2006年以前標準,“可以按10年攤銷,也可以按20年攤銷,也可以為不同行業制定不同標準。”

商譽減值再評估:創業板或減值164億

商譽的規模好統計,商譽減值的規模不好估算,因為商譽規模大不代表減值多,佔比大也不一定需要減值。

招商證券對創業板的商譽減值規模做了測算,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商譽減值估算報告。

招商證券表示,2017年,創業板表觀增速為8.8%,並購帶來的利潤增量為73.2億,商譽減值79億,對業績負貢獻較大。預計2018年商譽減值達到高峰,2019年後商譽減值對業績衝擊逐漸消退。

據招商證券測算,創業板2018年商譽減值規模達到164億元,大幅高於去年同期平均水準,將“導致創業板業績單季度負增長”,估計全年增速到達5.3%。

不過,招商證券也認為,一旦2018年商譽減值過去,2019年商譽減值不再增加,商譽對創業板最大衝擊將會過去,創業板業績增速將會自2019年逐年回升。

國金證券在1月份也發布了商譽專題報告。

國金證券認為,創業板存量商譽規模高企,發生減值的空間大,業績承諾集中到期可能是創業板商譽減值風險的一個“引爆點”,企業盈利整體下行背景下,業績承諾完成起來更加困難。

據其券統計,截至 2018三季報,創業板(剔除溫氏股份)存量商譽規模為 2746.28 億元,佔含商譽公司總體淨資產的比重達 23.61%。

國金證券表示,商譽減值資訊通常在年報中披露,而創業板商譽減值風險將在 1月中下旬創業板年報預告集中披露時暴露出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