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計提方式變更,能否終結商譽“爆雷”?

紅刊財經 張俊鳴

·編者按·近日,“商譽減值還是攤銷”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事件的起因是,1月4日財政部下屬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企業會計準則動態(2018年第9期)》,大部分谘詢委員認為相較於現行的商譽減值,商譽攤銷更為合理。市場普遍猜測商譽將採用攤銷法來處理。對此,會計準則委員會8日表態,商譽會計處理仍按現行要求執行。儘管商譽會計處理保持不變,但A股市場鋼彈1.45兆的商譽堰塞湖如何泄洪?如何從源頭上降低商譽”爆雷“?本欄嘉賓為您帶來精彩觀點。

“商譽減值”已經成為A股頭上懸而未決的大雷。目前,A股上市公司账面上形成的商譽已經超過1.4兆元,創下歷史之最。不少公司在商譽計提時爆雷,出現巨額虧損,甚至資不抵債,對股價形成巨大衝擊。本周,“商譽減值還是攤銷”引發市場熱議,筆者認為,不管計提方式如何變更,從源頭上排雷,降低商譽不正常累積的幾率,才是解決商譽藏雷、爆雷的根本之道。

商譽爆雷, “黑天鵝”還是“灰犀牛”?

近期,陸續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因為商譽減值而提前預告巨虧,甚至全盤推翻此前三季報對全年業績的預測,讓投資者防不勝防。對相關上市公司來說,一旦出現商譽大幅減值,不僅意味著業績巨虧、淨資產大幅下降,也證明了此前收購的資產存在泡沫,其余尚未減值處理的商譽也容易有“爆雷”的可能,對股價殺傷力極大。商譽“爆雷”並非個別現象,目前有超過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譽,其中160家公司的商譽佔淨資產的比例超過50%,21家超過100%。因此,商譽的減值並非個別公司的“黑天鵝”,而是可以預見、大概率會發生的“灰犀牛”。

為何早年罕見的商譽爆雷近兩年集中爆發?這和2014-2016年不少上市公司,特別是中小型公司“大躍進”對外收購資產有關。2018年以來,這些被收購的資產盈利能力和之前承諾存在較大差距,甚至淪為巨虧成為拖垮企業的元凶,大面積“爆雷”說明數年前的收購存在盲目性,甚至不排除利益輸送的可能,僅僅讓二級市場投資者來承擔並不公平。

計提方式變更,短痛變為長痛?

目前年報已經進入發布期,商譽“爆雷”現象將陸續反映出來,對相關公司股價形成的壓力可想而知,同時也對一些商譽佔比較大、尚未計提的公司形成壓力。按目前的會計準則,上市公司需要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測試過程中上市公司擁有相當程度的“自由裁量權”,已經明顯業績不達標卻不按期計提、或者一次性計提“洗大澡”的現象屢見不鮮,讓投資者無所適從。

把帶有主觀性的減值測試變成客觀性的逐年攤銷,是否可行?通俗來說,也就是把五棟爛尾樓,從原來可能的一次性爆破變成分為五次爆破。計提還是要計提,爆破還是要爆破;而改變計提方式並不會改變已經收購資產虛高的事實,正如爆破方式的變化不會讓爛尾樓變成精裝修房。

源頭上解決,建立長效機制

計提方式變更更大程度是把短痛變為長痛,商譽佔比不大的公司固然可以小事化了,但對佔比高的公司來說,不管是何種計提方式都是繞不過的坎。一次性攤銷對爆雷已成事實的公司來說,當期財報固然觸目驚心,但也可營造“利空出盡”、輕裝上陣的氛圍;而分期攤銷在目前連虧三年就要暫停上市的規則下,對這些公司反而面臨更大的退市風險。筆者認為,商譽爆雷問題更應當從源頭上解決,建立長效機制。

在事前的防堵機制上,應當讓股東充分參與決策。筆者建議,在注入資產超過現有淨資產30%,或者收購資產的價格超過账面淨資產一倍的收購行為,都應當提交股東大會表決;同時,如果決策由相關股東任命的管理層做出,或收購的資產和相關股東存在關聯關係,該股東應回避表決,確保充分討論、合理定價。這一方式也會促使全體股東尤其是機構投資者關注上市公司基本面,降低泡沫資產注入的可能。

在事後追責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應當在資產收購前做出承諾,一旦發生注入的資產業績承諾不達標,造成大額減值的,以持有的股份或薪水進行相應比例的扣減;以增發股份來收購外部資產的,鎖定期起碼要到業績承諾年份結束時方可解禁,未完成部分則以縮股或減持後現金支付的完成進行補償。

(本文已刊發於2019年1月12日出版的《紅周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