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選擇與堅持,是身為家長的必修課?

文 | 聞琛 圖 | Bekah Russom

這幾天送女兒上學,車程過半就會開始懷疑人生。作為一名新晉小學生,她正在經歷“以玩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轉變,多少有些不適應。加上早高峰感人的交通狀況,小情緒就上來了。

每每看到她拉著一張臉,我就會在心裡犯嘀咕:是不是對她太nice了?就這狀態,離人人稱頌的品格“堅毅”得差十萬八千里吧?實在沒有力氣去安撫她的情緒時,也會有另一個念頭冒出來:要不乾脆就放養得了?也不要規劃什麽教育路線了,她輕鬆我也輕鬆。

相信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這樣的左右搖擺,很多父母都曾有過。而本期雜誌所涉及的兩個話題——低齡留學和樂器學習,恐怕都不是“輕度糾結”所能解決的。

這幾年,出國留學呈現出低齡化趨勢,以美國方向為例,美本雖然還是主力,但去讀美高、美初的孩子也越來越多。低齡留學,不僅意味著更多經濟上的投入,對於沒有家長陪讀的孩子而言,也意味著需要離開父母的庇護早早走向獨立。

為什麽要低齡留學?選擇這條路線的家庭曾有過怎樣的搖擺和權衡?本期封面故事“少年留學紀”,我們採訪了幾組留學家庭,孩子多為中學生,其中最小的Max在小學高年級時就已遠赴英倫。這些小小留學生真的如願獲得“更好的教育”了嗎?他們有哪些困惑、需要得到哪些支持?讀完他們的故事,也許你會對低齡留學有新的認識。

和所有的教育路徑規劃一樣,低齡留學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已經有留學計劃,如何從長計議、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們也採訪了學校老師和行業專家,請他們分享自己多年來的觀察和經驗總結。

本期“話題”,我們採訪的是上海國際青少年管弦樂團的孩子、老師和家長。學樂器從來都不是什麽容易的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真正地“玩”樂器,享受有音樂為伴的生活。

但事實上,樂器學習通常都和“枯燥的練習”、“長年的堅持”聯繫在一起。從不練琴時的母慈子孝到練琴時的雞飛狗跳,兩者的切換往往只需要幾秒時間。到底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減少一點樂器學習過程中的不愉快呢?

這次走近國少樂團,我們發現,讓孩子參加樂團,和小夥伴一起為階段性演出的小目標而努力,是個將外在壓力轉化為內驅力的好辦法。當然,有心的家長也可以循著這樣的思路拓展開去,比如組織社區裡幾個學樂器的孩子一起組一個小樂隊,節日裡為社區居民獻上一場演出。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樣的樂器學習想必會比獨自練習、埋頭考級更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也更接近“玩音樂”的本質。

同樣是“學樂器”這個話題,本期“父子說”,俞愷、俞皓藍父子分別採訪了三位從事音樂教育的老師和三個正在學習樂器的小朋友。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不同時代在學樂器這件事上留下的不同印記,而“堅持”似乎是其中不變的要素。

當年幼的孩子因為技藝尚未達到一定程度而感受不到音樂之美想放棄時,當每日練習因為孩子的抵觸而使得親子關係劍拔弩張時,怎麽辦?

此時,家長的態度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是變身虎爸虎媽強勢堅持?還是像國少樂團中的尚家媽媽一樣,用和緩的方式幫助孩子度過瓶頸期?還是乾脆就按照孩子的意願放棄?這實在是一個很考驗家長定力的時刻。

當家長免不了有上述這樣的“艱難時刻”,但有時也不妨為自己創造些“輕鬆一刻”,比如翻到本期“超愛美食”,跟著作者顧佩超學學“怎樣用一個菜搞定孩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