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年音樂藝術家支招:如何陪孩子熬過樂器初學階段?

編者按

如果說我們家有什麽不是母慈子孝的場景,那麽一半情況下是我盯著孩子學鋼琴的時候。胖寶的樂理知識學得很好,但是有時候手會跟不上腦子反應,彈錯一點點就會哇哇哭,母子翻臉分分鐘。

學鋼琴就這麽影響親子感情嗎?如何陪伴孩子“熬”過樂器初學階段?當我有機會和音樂科班出身的CC聊聊時,我的問題脫口而出。

CC自幼師從上音教授趙曉生習琴,後師從上音教授李小諾學習音樂心理。現為英皇考級認證講師,青年音樂藝術家,專注於鋼琴教育、音樂啟蒙,以及師資培訓。策劃“音樂啟蒙工作坊”,“如何聽音樂”等系列課程,關注藝術普及,探索讓音樂進入更多家庭的可能。

CC在聽完我的問題後,第一反應就是,那麽如果學語文數學英語這些功課也可能影響親子感情,那麽你家孩子語文數學英語還學不學呢?

這個,這個,我有一種竟無語凝噎的感受。於是,我邀請CC來跟我們談談如何“父(母)慈子孝”地陪孩子度過樂器的初學階段~

如何陪孩子熬過樂器初學階段?

學鋼琴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近兩年由於學鋼琴、小提琴太過普遍,有不少家長選擇轉戰民樂或是其他冷門樂器。在學校,“琴童”好像已經成了標配,甚至出現了“學校的演出,考出十級都不一定拿得到演出機會”的地步。

與此同時,這些問題和抱怨感覺已經成為了琴童家長最關心的“高頻問題”:

“老師,每天回家要練習多久?我們同事家的孩子每天都彈一個半小時,我們感覺做不到。”

“老師,以後上課我還是不旁聽了,我怕我忍不住想揍TA。”

“每天練琴都要先跟我搞半小時,罵完一頓就太平了。”

那麽,對於孩子和家長來說,學樂器,到底要從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哪些準備?

學樂器真的會影響親子關係嗎?

在很多孩子還沒開始進入樂器學習之前,父母已經先入為主地覺得樂器是敵人了,尤以鋼琴為首,認為練琴就是吃苦。

但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們應該先問自己“為什麽要給孩子學樂器?”

是因為周圍的孩子都在學,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學;還是我自己很喜歡音樂,但是不會樂器很可惜,希望孩子無論如何都能學一門樂器;又或者是孩子大了,自己對音樂有超出尋常的熱愛,一定要學?

不管是哪一種,都應該明確觀念:不管學什麽樂器,本質都是學習“音樂”,讓孩子愛上音樂。正確的理念是,讓愛變成推動學習的內驅力。

什麽時候該開始學樂(音)器(樂)?

考慮到學樂器的低齡化,可以籠統地認為:家長準備好了,孩子就可以開始學習樂器了。

心理準備好了,接下來就是樂器的選擇了。如果孩子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喜好,按照認知、身體和年齡的發展推薦年齡如下:3+ 打擊類樂器;4+ 鋼琴;4+ 小提琴;6+ 吹奏類樂器(長笛、單簧管)

如果家長是“急功近利”型,希望學樂器能夠盡快出成果那麽建議不要從弦樂開始哦。

如果選擇樂器的學習是為了升學或是通過進入交響樂團考學,那麽巴松、小號、長號、低音提琴等冷門樂器你值得擁有。

孩子就是不喜歡練琴怎麽辦?

在問這個問題之前,其實還是要先問問自己,孩子就是不肯做作業怎麽辦?孩子就是不肯讀書怎麽辦?

因此“喜不喜歡”並不是一個關於音樂的話題。而應該是一個關於PET、正面管教、遊戲力,關於親子溝通的大話題。不喜歡練琴的孩子會喜歡練字嗎?會願意刷題嗎?有可能花心思背單詞嗎?

通過不學樂器躲避不願意重複枯燥練習的問題,大概率在其他領域的學習中還是會碰到。而我們應該想的是,如何把我們所學的育兒知識真正地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實踐。

比如把枯燥的練習,變成一場遊戲:無聊的音階琶音或者,變成模仿各種小動物走路。不同音量,不同速度,不同的感覺。將五線譜放到地上,把自己當作一個個音符來學習識譜。跟爸媽來場比賽,比速度比穩定性,甚至是摸黑辨音。等等等等。

有些低齡的孩子五線譜和拍子無論如何都不認識,可以試試用不同的顏色來標記音符,玩手指遊戲,編識譜口訣等都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認識五線譜。至於拍子,完全可以參照英文學習中的“字節”,把拍子變成日常的單詞甚至是小動物的叫聲都會對識譜有非常好的幫助。

還有太多類似在家隨時可以操作的“小遊戲”。具體結合不同的樂器、知識點又可以開發出很多不同的玩法。將“遊戲力”融入日常陪練,事半功倍,同時提升親子關係。

如何讓孩子主動練琴?

練琴這件事不爭“長短”隻爭“朝夕”。從學樂器之初就應該固定頻率(每天)、固定時間(如:放學回家或晚飯後)、不固定時長地進行練習。

目標:養成每天都要練琴的習慣。

練習任何一種樂器都不應要求孩子每天至少練習半小時甚至一小時,而是應該講究“任務拆分”和“練習效率”。初學每天10-15分鐘,以後根據學習任務慢慢調整練習時間。等孩子養成了習慣有一定自控力之後甚至可以把決定權交給他們自己(這個階段通常發生在小學二到三年級)。適時制定一個“不練琴日”,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學習樂器過程中,家長如何引導?

你的孩子可能天生對音樂沒有特別的喜好,你的孩子可能認知還沒發育完全就開始學樂器了(不到四歲),你的孩子也可能像隻小猴子完全安靜不下來。

不管是哪一種,TA都會非常需要一個學習的“夥伴”。裝作學得比TA慢,適時提醒一下,和TA比賽;偶爾假扮一下老師,時不時做TA的學生,總之在TA需要的時候適當改變你的角色。也可能你在家一直是老師,那麽另一位就需要適時做一個“學生”了。

通常學齡前的孩子會需要家長想更多的方法來調動他們練習的積極性,不過一旦養成了每天練習的習慣,家長就會輕鬆很多。

如果你的孩子特別喜歡音樂,新的知識幾乎一教就會,那麽恭喜你摸到一副好牌。

但不管怎樣,在學琴的頭兩年,都需要父母跟孩子掌握幾乎同等的樂理知識,避免上課回家一問三不知。(頭兩年學琴的樂理知識都非常簡單,絕不至於挑戰成年人的認知能力。)

我也見過不少家長在給孩子學琴的同時,自己也開始學琴,跟孩子“互相追趕”,效果非常不錯。但無論如何,家裡有這樣一個“愛音樂”的氛圍很有必要。

如何讓孩子愛上音樂,這件事誰來做?

四個字回答:言傳身教。

讓孩子愛上音樂,機構做?老師做?其實家長自己做的效果是最好的。無論是機構,還是老師,一周1-2次的頻率絕對不足以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什麽,把老師的引導放到家中實踐才是最重要的。

想要孩子愛上音樂,家長自己一定也要愛上音樂。如果你自己都不是一個愛音樂,不會聆聽音樂的人,怎麽能要求孩子愛它,甚至每天練琴呢?好在藝術的魔力就是源自生活,而孩子們天生都有愛畫畫、愛音樂的內驅力,不要打壓,用愛澆灌,讓這股內驅力自由生長。

那麽,需要在孩子初學一門樂器時就定下“業餘”或是“專業”的方向嗎?

自媒體時代雞湯文看多了,總覺得從小立志於從事某項工作並且最後實現了是一件特別偉大的事,浪漫程度甚至超過了“嫁給初戀”。然而雞湯看多了還是要回到現實,大部分人還是在成長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

身邊以音樂為生的朋友不都是專業出生。有些是小時候作為興趣愛好學過,到了大學發現自己熱愛音樂,於是Gap Year一年努力練習。也有初中喜歡音樂,才開始學樂器最後以音樂為生的,我的學生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各區名校,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當然也不乏音樂附小、附中一路學上去,恨透了鋼琴轉身成為了理工男。

人生的路線很漫長,不妨多做嘗試慢慢摸索。

學樂器,到底在學什麽?

我們的教育從應試走向素質,鋼琴教育也正在從古典走向現代。可能二十多年前,學樂器的孩子們都在學“技巧”,最後成為“演奏機”,現在我們要讓孩子們學“音樂”,會“創作”。

其實對比一下傳聯考級和英皇以及Rock School的考級就能看到學音樂到底該學些什麽。

傳聯考級可以說隻關心演奏技巧,手指的技巧、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色和情感的表達都是其次,曲目也以古典居多。而如果要“不膚淺”地學音樂就應該要學和聲構造、分辨和聲色彩,知道曲目的編配,不僅僅是獨奏而是能跟別人合奏,不只是背譜而是可以自己即興的能力。

其實在今天,古典教育法仍然是大主流,超過90%的家長還是更關心“手型”、關心“我家娃能彈多難的曲子”。

學樂器的路上還會有無數個坎,每個孩子會碰到的問題也都大相徑庭,如果有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加上老師恰當的引導,一定能讓孩子順利度過最艱難的初學階段。

讓音樂陪伴他們一生。

作者簡介

CC自幼師從上音教授趙曉生習琴,後師從上音教授李小諾學習音樂心理。現為英皇考級認證講師,青年音樂藝術家,專注於鋼琴教育、音樂啟蒙,以及師資培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