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威逼利誘”下學了門特長也無妨

文 |李賽

《音樂周報》爭鳴版吳洪彬撰文的

《沒有興趣的特長不能長久》

一文中有這樣的觀點:“如果不是自身強烈的興趣和愛好,而是在父母、老師的重壓下跌跌爬爬考過十級的孩子……鋼琴水準就將退回零點,跟沒學過一個樣。”真的是如此嗎?筆者接觸過大量小學學過鋼琴、中學因為學業過重而暫時放棄鋼琴的學生,後來在音樂上的發展又是如何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非專業道路琴童的學琴目的。

一、以考級為目的的琴童

這一類琴童的家長目標性、功利性比較強,會將自己小時候沒有接觸過的“興趣愛好”強加在孩子身上,學琴之初就和老師說好,我們沒有什麽其他的想法,就是考過十級,拿個證就行。於是乎,這一類琴童從學琴之初就以考級曲目為主,一年拿下幾個曲子,應付一下考級,考級結束,萬事大吉。筆者從最近了解的琴童情況中欣喜地發現,有著這樣一種純“功利性”心的家長越來越少了,但之前的數據也切實存在。

二、以實用性為基準的琴童

在實用性鋼琴學習中有這樣兩種觀點:一是能在大眾場合“秀”一下鋼琴曲中的“輕音樂”即可,比如在公眾場合來一曲《少女的祈禱》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大家樂呵樂呵就夠了。第二種可以歸納到“即興伴奏”的範疇,要的是拿著簡譜就能即興演奏。顯然,第二種的實用性難度其實很大,它需要接觸的東西太多,包括鋼琴的基本演奏技能、和聲學、歌曲伴奏織體的分析、對各種類型歌曲伴奏的把握等。特別是簡譜在鋼琴上的運用,是從一開始就要琴童熟知並切實應用的。這類琴童的家長一般是在琴童有了一定基礎後再制定預期目標。實踐證明:這第二種非常具有實戰性,有了這樣的鋪墊,琴童技藝增長很快。

三、父母希望孩子聽懂音樂、伴隨生活的琴童

這類琴童一般家庭條件優渥,父母希望孩子真正踏踏實實地學習,根據孩子的情況制定每一時間段的學習目標,孩子一般能樂意接受並能愉快完成既定目標。

分析了非專業琴童的學習目的,我們回到開始的問題。學過鋼琴的學生在一段時間的暫時放棄後是否如吳君文中所說“跟沒學一個樣”呢?

筆者曾遇到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回頭找老師要求“彈幾首曲子”的情況。上大學了,他們忽然感覺自己想彈琴了,感覺彈琴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然後排除萬難,利用假期時間來學琴。也有的大學生,長大後埋怨父母:“媽媽,小時候你為什麽不逼我學琴?我現在特別羨慕會彈琴的孩子,太帥氣了!”然後纏著父母臨時找老師。前者因為有小時候學琴的基礎,雖然譜子、手感有了一定程度的遺忘,但能很快地進入狀態,“拾起來”也比較容易。而且因為是長大之後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練習,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再次“行雲流水”。而後者因為沒有任何基礎,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為學業繁重等各種原因,堅持不了多久也就不了了之。筆者接觸過一個優秀的香港大學學生,學了四五次之後,不得不遺憾地放棄。這也說明,小時候不管是出於什麽樣的目的、家長用了什麽手段,只要堅持下來、有了一定的“童子功”,長大之後的興趣都有可能在一定時間、機緣內“復活”。而沒有任何基礎的孩子,在面臨學業、生活等各種壓力下,重新“培養”興趣困難重重。筆者始終認為“哭著或笑著奔跑,都能達到同一個目標”,有了一定的技藝,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真正談到“興趣”,繼而產生伴隨自己生活的“愛好”。

誠然,如果是本身就有強烈的愛好,“我非要學習這件樂器”,那就太完美了。但這種情況少之又少。如果在學習之初,就用“有興趣就學,沒有興趣就放棄”的觀念來學琴,筆者相信,琴童會減少到不可想象的數字。這不是危言聳聽。那麽再往前一輩,沒有人逼迫,為什麽還有大批自己“非學不可”的小琴童出現呢?舉一個我父親的例子。我父親小時候聽到了下鄉來演出的豫劇團中板胡的優美聲音,立志要學習板胡。那時家庭困難,哪裡有余錢來買樂器啊?於是他自己“依葫蘆畫瓢”製作了一個板胡,據說製作的板胡還能拉得像模像樣。沒有師傅,自己偷偷琢磨,不會樂譜,就用“裡個啷”來代替。聽父親說,用這種方式來“偷偷學藝”的人不在少數。那個時代孩子的興趣怎麽能那麽濃厚呢?筆者認為要從社會發展中找原因。那時候的娛樂方式幾乎為零,人們都在為生計奔波,偶爾出現這種娛樂型的項目,孩子們立刻就被吸引了,從而產生“我要學”的強烈願望。而現如今的社會誘惑太多,能讓“黃口小兒”們產生強烈學習欲望的項目“難於上青天”,所以怎麽能不用上“威逼利誘”呢?

正如吳君文中所言:“藝術是無法速成的。”但有天賦並願意為之努力的孩子少之又少啊!只有“威逼利誘”孩子掌握童子功,將來才能有一定的底氣與基礎來繼續與音樂為伍。我們所要的音樂伴隨一生絕不僅僅是“搞音樂”,而是成為我們平時生活的一部分。東西學到手了才能稱為“特長”,才能在“特長”的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 THE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