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中出國留學是為了少吃中國教育之苦?別鬧了

文/YYY組合(南瓜媽),美高學生家長

來源:FindingSchool

現在很多家長讚成孩子高中出國留學的理由之一據說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少吃苦,少吃中國教育之“苦”,免受中國高考制度的殘酷折磨。

比如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兩種說法,其一:中國學校的題海戰術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來,每天都是“三更燈火五更雞”,孩子在高考前夕過的就是非人的生活。其二:“你看看人家美國的教育,孩子們輕鬆愉快,毫無壓力,在快樂中學習”。

在這些家長看來,這些苦都是我們這些恢復高考後第一代大學生所吃過的,是刻骨銘心的,是終身難忘的,何況現在的苦比我們那會兒還要變本加厲。所以絕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借用一句文革語言)。要讓我們的孩子去國外接受教育,輕輕鬆松,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地成長。

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在我看來,有這種思想的家長既誤解了中國教育,又誤解了美國教育。如果用這種思想去指導自己的孩子的學習,真可應了一句中國的成語叫“一誤再誤”。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家長自己往往在很多場合就陷入了一種悖論(隻不過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一方面極度厭惡中國的教育,另一方面又對自己孩子在美高所具有的理科優勢沾沾自喜:“數理化麽,自然是我們比他們要強很多”,殊不知這種“強”恰恰是中國教育從小學到初中的壓迫式的題海戰術所造成的結果,如果沒有這種艱苦訓練,我們的孩子同人家相比連這點可憐的“強”都沒有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一方面極度否定中國的教育,另一方面卻為了讓孩子保持中國特色,強迫他們去學習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參加各種國學班,去大量的背誦所謂的傳統經典,如四書五經之類,殊不知我們今天的教育思維完全脫胎於中國傳統的科舉教育的思維模式,現在的題海戰術和古代的八股文章是一脈相承的。

這種悖論導致很多家長在孩子出國後不論是和孩子的溝通方面,還是對孩子的學習督促方面,幫助孩子進行學習規劃(乃至未來的人生規劃方面)都陷入了困境。

其根源就在於這種對中美教育的誤解導致的高中出國留學的目的不清。

為什麽有這麽多家長會對孩子在學習中的吃苦這麽耿耿於懷?

我想無非就是這麽幾個原因:

第一,過分誇大了中國教育的負面因素,把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歸結為壓迫式的題海戰術,“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其實導致中國教育目前千夫所指的原因很多,但或許題海戰術是最不重要的,我們中國人的思維往往會把表面的現象歸結為是本質的原因。其實幾乎所有的SAT的學習經驗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多做真題,反覆做,不就是題海戰術嗎?

第二,誤解了吃苦與快樂的辯證關係。長期的僵化的思維模式導致我們把吃苦和快樂完全對立起來,好像讀書就是吃苦,而不讀書,吃喝玩樂才是快樂。孰不知快樂很大程度上源於成就感,有了成就,才有心理滿足,才能真正地快樂,否則就變成一味的追求感官快樂了。對於學生來說,成就感就在於他的優異的學術成績,良好的體育競技,傑出的藝術修養,廣泛的社會活動等等,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學校範圍內等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同,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第三,以己度人。我們的家長都是中年人,大部分都被工作,家庭,社會交際拖得疲憊不堪,幾乎沒有時間去讀書,久而久之,自然把讀書學習視為畏途,從而也認為孩子們的讀書是非常辛苦的,甚至苦不堪言。孰不知孩子們的精力遠不是我們這種虛弱的中年人可比的,他們有無窮的精力去發泄,在足球上,在舞場裡,在聊天中,為什麽就不能在書本上?要知道,讀書永遠是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第四,或許還有一種最重要的因素在作祟。我們很多家長都是成功人士,自己通過努力獲得了足夠兒孫享用的財富,因此希望孩子能輕輕鬆松,快快樂樂,不用去付出努力就過著安逸的生活。在我看來,這個或許是對孩子成長最不好的因素了,要知道,財富地位可以繼承,但優良品質卻無法直接讓渡,中國傳統的“富不過三代”就是最深刻的說明。

因此,我們必須再一次澄清所謂中國教育的問題所在(這個問題其實無數的前輩說了無數遍),不在於是否讓孩子們“吃苦”,而在於思想僵化,因循守舊,限制自由,極度缺乏創造性。不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存在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文科教育更甚,摧殘更大的或許是我們還沾沾自喜的理科教育。

我們之所以把孩子送出國,低齡留學,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在一個更廣泛的太空,更自由的太空,更多元化的太空得到教育,讓他們的思想去飛舞,讓他們的意志的得到伸展,讓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世紀之交的這一代孩子或許是近百年來中國最優秀的一代人,他們繼承了中國文化的優秀方面,又有開闊的世界性眼光,他們的思想基本和世界同步,他們的胸懷已經能包容世界。列寧在談到普希金的時候曾經說過,普希金在藝術方面一點也不比巴爾扎克等世界大師差,但普希金只能是俄羅斯的民族詩人而不是世界大師,因為當時俄羅斯還沒有走向世界(大意)。同樣,當我們這個民族走向世界的時候,或許他們中間會出現真正屬於中國又屬於世界的大師(廣義的)。

所以,我們現在要避免讓他們就收蠅營狗苟的教育,未來要避免讓他們陷入柴米油鹽的瑣事之中。

他們是有才華的,不能浪費了。

這和是否要吃苦沒有關係。

某種程度上,他們現在要吃更多的苦。

翻遍古今中外的教育史,就沒有不吃苦的教育。

教育功能無非有兩個,其一是所謂社會的大眾的教育,目的是為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水準,為社會提供更多適應技術進步的勞動力。其二是精英教育,目的是為社會選拔引領時代發展和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的精英,(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和現在美國私立高中教育的目的還真沒有什麽區別)。

既然名為精英教育,那就一定是優勝劣汰的,一定是競爭的,一定是有輸有贏的,一定是一家歡樂幾家愁的,所以也一定是殘酷的,一定是吃苦的,而且是要吃很多苦的。從中國古代的“攘螢映雪,鑿壁偷光”到現代所謂哈佛大學圖書館“晝夜不息的燈光”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的高中教育遠遠的要比我們中國家長所能理解的要“苦”的多,學術上的GPA,SAT,SAT2,AP都是橫亙在每個學生通往大學之路上的一座座等待你攻克的高山(中國孩子還有個TOEFL)。似乎每個外國孩子都擅長的體育和藝術逼的你必須要去勉力為之,否則你就被排擠除了校園主流文化之外。無數讓人看著眼花繚亂的社團讓你必須去選擇,去做好。於是學術,運動,表演,社工,模聯,演講,交際,辦報紙,辦雜誌。。。。。幾乎會讓孩子們連軸轉,每樣都要努力去做,而且要做好,能不苦嗎?

但是否極泰來,當你的GPA達到4.0的時候,當你的SAT,AP一門門都PASS的時候,當你在運動場上揚眉劍出鞘,一劍定乾坤的時候,當你在一出音樂劇裡唱完一首詠歎調面對無數的鮮花和掌聲的時候,當你做完義工面對感激的眼神的時候,當你在模聯的演說中把對方PK下去的時候,你沒有感到由衷的快樂嗎?你不覺得這種快樂比單純的輕輕鬆松,無憂無慮的快樂來的更有價值嗎?

以前我們一直有一個說法叫“寓教於樂”,比照美式教育,或許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寓樂於教”,在接受教育中得到快樂。在這種廣義上的教育中,孩子們通過在自己的艱苦努力和不斷地嘗試,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真正的擅長所在,在各自的領域裡取得讓人矚目的成績最終為自己在未來的社會中贏得一席之地,既做到自己的價值最大化,也為這個社會做出回報。

我想,這或許就是美式教育的核心所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