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消費金融行業的三大趨勢

謝謝主持人,當前消費金融的行業,我認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趨勢,是有場景業務和無場景業務之間會出現快速分化。有場景業務會佔有更多市場份額,熱度會越來越高,無場景業務則可能會在各方壓力下逐漸萎縮,當然還不至於消亡。

它背後的依據是監管導向。我們說當前金融監管有三大原則,其中第一條就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就是要求金融機構不要再自娛自樂、脫實向虛,而是要去服務實體經濟。對於消費金融行業來講,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式就是促消費,即確保資金流向於消費場景,這就要求資金流向一定是可控的。如何做到資金流向可控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跟場景結合,做場景金融。

我們知道當前很多金融機構的做法是指定場景,讓借款人指定借款用途,在貸款申請或支用環節為借款人提供幾個選項——你借這個錢是去裝修去旅遊還是去做別的,讓消費者自己來指定。借款人指定用途,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應資金流向,但不代表真實的資金用途。

在當前消費增速下滑和居民杠杆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我認為監管導向是鼓勵消費資金真實流向消費場景,為促消費、穩增長做出貢獻。像當前的一些虛擬信用卡產品,和銀行二類戶結合去綁定支付工具,本質上還是消費貸,但通過與支付工具的綁定實現了資金流向可控,這個錢給到了商家,切實促消費。我認為,這其實反映了消費金融行業整體向場景靠攏的趨勢。

第二個趨勢,是持牌與非持牌的分化。持牌機構會越來越強化,非持牌機構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會越來越弱化。關於金融持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在當前這樣一個強監管時期,尤其是整個互聯網金融整頓趨於尾聲的階段,這一趨勢會加速。

那些沒有核心牌照的消費金融機構,將不得不從消費金融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退出來,比如不能參與核心風控、不能直接參與放款等,逐步退向導流、反欺詐和系統、科技支持等環節。

第三個趨勢,是全國性機構和區域性機構的分化會加速。全國性的機構會越來越大,向著一站式平台的方向演進;而區域性機構會逐步專注區域,越來越小而美。

現階段,金融機構開始形成兩類群體,即全國性機構和區域性機構。比如銀行,分為全國性銀行和區域性銀行;比如小貸公司,分為可做全國業務的互聯網小貸公司和一般小貸公司;比如P2P,也會分為全國性P2P和省級P2P;像民營銀行,也分有沒有互聯網貸款資質。

未來,區域性金融機構不能做或只能少做全國性業務,沒有全國性場景、客戶與數據的滋養,這類機構很難朝著大而全的方向進化,只能專注於服務區域,力爭做一家小而美的金融機構。而全國性機構,少了區域性金融機構的強力競爭,反而能夯實基礎、向著一站式平台的方向加速進化。

講完趨勢,因為今天的核心話題是科技,所以再簡要談一下科技跟消費金融的關係。剛剛有嘉賓也談到,科技對於消費金融的影響是全流程的,的確,我們能看到,金融科技正在全面賦能消費金融,降本增效防風險各個方面,都能看到科技的影子。在我看來,科技之於消費金融的影響,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

一是業務環節層面。科技正在重塑消費金融業務環節。比如,從獲客、風控、到貸後、催收、客戶等各個環節,都有了智能化的選項,比如智能獲客、智能風控、智能催收和智能客服等等。

二是產業鏈層面。科技重塑了消費金融的產業鏈,讓產業鏈的各個參與方重新排位,話語權、影響力有升有降。

在科技重塑消費金融業務環節後,消費金融產業鏈也就自然有了變化。比如,有些業務環節開始獨立出來,變成獨立的解決方案對外輸出。最典型的就是金融科技這塊,每家巨頭基本上都搭建了金融科技開放平台,把各個業務環節涉及到的科技方案獨立出來對外輸出,這就在產業鏈層面形成了新的參與者,即科技賦能者。此外,隨著獲客環節越來越重要,助貸獲客,也開始在產業鏈層面崛起。

隨著產業鏈層面形成了新的參與者,原有產業鏈分工也就有了變化,突出表現了地位和話語權的變化。比如,當前一些掌握流量的互聯網平台,話語權是越來越高的;還有一些掌握核心風控數據的機構,則一直處於話語權的頂端地位。反而一些單純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則有退化為資金通道的風險,話語權在下降。包括一些催收機構,如果還沿用原來人力密集的模式、以及灰色暴力的模式,也是沒有前途的。

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

本文由“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系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 薛洪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