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到底什麽是金融科技?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薛洪言

  請把目光放回用戶身上,從用戶的視角看待金融科技,以此來思索金融行業的未來與出路。

到底什麽是金融科技?到底什麽是金融科技?

  說到金融科技,每個機構都掛在嘴邊,每個人也都能說上幾個觀點。可到底什麽是金融科技?我們大家達成一致意見了嗎?恐怕並沒有。

  聽不同的人談金融科技,你會發現金融科技是不同的東西。

  當一些銀行人談金融科技時,他們會大談特談IT流程改造,也會談一談區塊鏈應用和大數據整合。他們會一再強調金融科技的本質是金融——其實沒人反駁這一點,科技要為金融業務服務。

  在他們眼裡,金融科技是某種可以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東西,可以是技術,可以是硬體,也可以是管道。

  當一些互金創業者談金融科技時,他們會大談特談大數據風控,也會談一談流量變現,甚至在一些人口中,P2P平台的核心業務模式——信貸撮合——便是金融科技的最佳體現。他們會一再強調自己是家金融科技企業——其實沒人認可這一點,不是現金貸,甚至也不是P2P。

  在他們眼裡,他們的企業本身就是金融科技,他們在業務層面更高的市場份額,便是他們是一家領先的金融科技企業的最佳佐證。

  當一些互金巨頭談金融科技時,他們會大談特談科技賦能,也會談一談雲計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布局。他們會一再強調自己不做金融業務——其實沒人會在意這一點,他們的使命,是讓金融機構更好地被科技賦能。

  在他們眼中,金融科技是用於賦能金融的IT、技術和流量,而他們對金融機構的賦能,便是金融科技的最典型應用。

  ……

  上面的說法都有道理,但在我看來,都並不全面,也都有一些潛在的問題。

  若金融科技的價值僅僅是提高業務效率,那麽金融科技顯然是在為機構自身而非用戶服務。脫離與用戶的直接連接,金融科技會成為某種重要但不緊急的東西,會被掛在牆上、束之高閣。因為效率的提升政治正確但永無止境,重要但不緊急,我們不會急於一時;提升效率的手段也有萬千種,也不會倚重科技一策。

  若金融科技就是P2P和現金貸的馬甲,區塊鏈、大數據等名詞只是裝點這個馬甲的點綴,除了自欺欺人之外,看不出有什麽額外的價值。

  若金融科技需要通過賦能實現其價值,那麽金融科技就成為某種標準化的組件,可嵌入任何機構中發揮作用,類似於手機芯片,可以被任何廠商組裝在智能手機中。如果這就是金融科技,那麽於絕大多數金融機構而言,以拿來主義的心態接受賦能,就能與同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此時,在決定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層面,金融科技將變得無足輕重,就像兩款裝備驍龍845的手機,芯片本身不再決定用戶的選擇。所以,這會是金融科技的真相嗎?

  從用戶視角看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價值,最終需要在用戶服務的過程中反映出來。所以,當我們從用戶的角度思考金融科技時,或許能找到關於金融科技的“標準”解讀。

  用戶關心的永遠是產品體驗,而非各種“黑科技”。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差距,也在於產品體驗,而非科技。事實上,銀行業每年在資訊科技上投入超過千億元人民幣,大行的投入更是接近百億,比很多金融科技巨頭的年營收額還要高。

  站在用戶的角度,產品體驗的提升,才是金融科技之於金融機構的價值。所以,金融科技既非金融,也非科技,甚至也不是似是而非的金融與科技的融合,金融科技,應當是一種解決方案,集科技、客戶洞察、金融場景、產品運營等於一體,幫助金融機構適應用戶金融消費習慣的新變化。

  同樣的邏輯,站在監管者的角度,會有監管科技;站在金融機構內部管理的角度,也可以延伸出管理科技的概念,都可以專門去討論研究。但站在“以客戶為中心”的角度,金融機構最應該關注的,還是這個基於用戶視角的解讀。

  在這個新的解讀下,可以延伸出以下幾個結論:

  1、不能離開金融場景談金融科技

  在科技賦能的話語體系下,似乎我們可以拋開對金融的理解談科技,這是一種誤讀。科技,需要內生於金融場景之中。

  金融機構發力金融科技,僅僅搭建幾個實驗室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在業務層面落地。資訊科技人才不等於金融科技人才,只是將散落在金融機構內部的IT人才集中在一起,難以承擔金融科技轉型的重擔。

  同樣,對外合作中,金融機構需要的並非那些專門為賦能而賦能的新奇技術,比如沒有數據源的大數據建模、沒有應用場景的區塊鏈技術、沒有解決方案的雲計算平台等,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在實際場景中得到驗證的解決方案。

  2、同質化的賦能不是金融科技的全部

  站在賦能的視角,各家機構的金融科技布局大同小異——大數據風控、智能行銷、區塊鏈應用等等,但從用戶體驗解決方案角度看,考慮到不同機構資源稟賦、戰略重心、機制文化、人才儲備等的不同,最終在用戶層面呈現出來的,是不同的體驗。所以,不存在同質化的金融科技,同質化的賦能遠不是金融科技的全部。

  3、金融科技終將走向平台化

  金融科技是一種解決方案,那麽最佳的承載形式便是平台化:一家機構提供基礎設施,多家機構在平台上協作,形成一個穩固的多邊生態系統,以保障金融服務的高效和安全。

  平台化天然地與網絡效應連接在一起,最終,一到兩個巨頭成為金融科技平台的載體。也不必恐懼,金融服務涉及多個環節,每個環節的市場太空都很大,都足以誕生出一到兩家平台型機構。

  所以,未來的演變方向或許是,基於分工的不同,金融科技領域會誕生不同的平台型組織,這類組織以多邊生態系統的形式保持競爭力,並對外提供服務。

  4、中小金融機構也可以發力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平台化協作,會大幅降低參與者的門檻,中小金融機構,也將成為生態內不容或缺的一份子。此外,金融科技的運用,技術層面可獲取、同質化程度高,戰略調整、思維模式、機制流程等軟性因素的重要性會大大提高,只要能夠扭轉思維模式、轉變心態,中小金融機構也有自己的比較優勢。

  把目光放回用戶身上

  對商業機構而言,一切的變革與衝擊,歸根結底都來自對用戶需求的無視,以至於被其他機構“鑽了空子”。

  正如凱文凱利在《必然》中所說,科技進步使得越來越多的東西以指數級的速度增加,一切都在增長,只有人類的注意力是固定的,結果必然是人類的注意力越來越稀缺,用戶時間越來越寶貴。反映在金融業務上,便是用戶對金融服務和產品的實時性和便捷性等體驗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傳統金融服務的提供者,無視這種變化,才會被體驗更好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打個措手不及。

  若無視用戶對服務體驗的新要求,眼睛裡只是盯著“攪局”的新物種,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衝擊來自何處,也無力避免類似衝擊的再次發生。最終的結果便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金融業務不斷地被其他機構“重新定義”。

  所以,請把目光放回用戶身上,從用戶的視角看待金融科技,以此來思索金融行業的未來與出路。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