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歪果仁也賽龍舟了!

端午節當然要聊端午!

你知道嗎,它有個相當霸氣的英語名!

而且不少美國人還很喜歡劃龍舟呢!

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

五月初五端午節,又叫重五、端陽或中天節,是有關衛生民俗較多的「衛生節」。這天,民間習俗以艾和菖蒲插戶,飲菖蒲雄黃酒。小孩身上佩香囊(叫「辟邪袋」),塗雄黃酒,拴五綵線,還有煙熏除害蟲及各種驅五毒等等。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了京都端午民俗:

「五月朔,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幼女剪綵疊福,用軟布輯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紅朱雄葫蘆,小兒佩之,宜夏避惡……細切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浸酒,飲余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並揮灑床帳間,以避蟲毒。」

據《蘇州風俗談》記載,蘇州風俗與京都大抵相同:「如端午備角黍、小孩穿雄黃衫、門楣懸艾蒲、午刻必燒蒼朮、白芷及蚊煙,燒酒內和雄黃,以艾葉灑牆角等。」

我國大江南北乃至於東南亞一帶都興懸艾掛菖蒲的習俗。《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形),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宋代詩人蘇子由、宰相王曾均有詩言及此事:九夏清齋奉至尊,消除癘疫去無痕。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繞堯母門。(宋·蘇轍《學士院端午貼子二十七首》皇太妃閣五首其三)

明朝知是中天節,旋刻菖蒲要辟邪。(宋·王曾《端陽帖子》)

老外賽龍舟

小編是沒見過啦!

興奮ing

播放GIF

被歐美「歪果仁」玩嗨的端午龍舟賽

有的地區門戶懸艾如人形,還加上蒜瓣如拳,一副威嚴之態;江蘇人則將菖蒲系在上端,中間扎艾草,下面將大蒜瓣連結起來。菖蒲似劍形,艾草似鞭形,蒜瓣是鎖鏈樣,均為對付邪惡之態。有的地區將艾葉剪成虎形戴在頭上,俗稱「艾虎蒲劍」或「蒲龍艾虎」。各種形式都反映了驅惡辟邪的民俗文化心理。大抵因為「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荊楚歲時記》)。從氣候環境而論,夏季蚊蠅孳生,瘟疫流行猖獗;農民面臨著田間繁重的勞動,所以保障身體健康是突出的社會現實問題,因此,辟邪禳毒祈求安康的民俗活動長期傳承不衰。

圖文來源:《古代風俗百圖》,作者王弘力,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年2月1日第1版

《明·飲菖蒲酒》,王弘力畫。畫中題《竹枝詞》:「採得菖蒲屆端陽,釀成美酒送異香。角黍蔗漿祝爾壽,何妨縱飲入醉鄉!」《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唐·殷堯藩詩雲:「少年佳話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可證唐代已飲菖蒲酒。」明代詩人瞿佑有《菖蒲酒》詩雲:「採得靈根傍藕塘,只因佳節屆端陽。金刀細切傳縴手,玉斝輕浮送異香。廚薦鰣魚冰作鱠,盤供角黍蔗為漿。同時節物充筵會,縱飲何妨入醉鄉。」

端午節還有用菖蒲、艾草沐浴的習俗。江蘇淮安地區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菖蒲、艾葉等香草放入鍋內煮水,稱之為「香湯」。大人、小孩均用香湯洗澡擦身,以求避災祛邪。五月五,采蒼朮、白芷、山柰等等香竄藥物,作辟疫用。還有小孩佩戴香包(香袋、香囊),有的地方直接叫做「避邪丹」。又以五彩絲系臂,叫五色縷、長命縷。戴五綵線又叫「拴五綵線」,寓意把小孩命拴牢,不被病魔奪走。

端午吃粽子習俗是國人皆知的。古代有一種粽子是以艾葉浸米叫「艾香粽」;除粽子外,還有一種叫「百頭草」的食品,是用菖蒲、生薑、杏、梅、李子、紫蘇、糖等做成的精緻食品,有的還要加入一點麝香,以增其味。上海市民於端陽吃「五黃菜」——鹹蛋黃、黃魚、黃鱔、黃瓜、雄黃酒,認為可以祛病強健體魄。

有一首記述廣州端午的《端陽風俗歌》:

五月五日斟艾酒,荔枝紅熟可嘗新,

龍船花共菖蒲草,每扎街前賣數文,

艾葉買來齊裹粽,蚊煙點著可驅蚊。

端陽飲雄黃酒辟五毒,此風俗流傳久遠。燴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中,白素貞喝下雄黃酒,顯現出蛇的原形。老百姓認為雄黃可以「以毒攻毒」。雄黃有毒,古人就主張「內服當慎重」。較通行之用法是在小孩耳孔、鼻人中處塗抹。有的地方在小孩額上畫個「王」字。葛洪《肘備份急方》收載此民俗:「雄黃散辟溫氣方……以塗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古代的方法一直傳留至今。還有將雄黃酒揮灑在床帳間,因為這個季節蟲害活動猖獗,用此方法避免毒蟲侵犯,保護人體健康,這是很實際的做法。現代科學證明:雄黃與硃砂含有汞、砷、砒等成分,具有殺菌和抑菌作用,對於毒瘡、癬疥等皮膚病有一定療效。雄黃不溶於水而溶於酒,故民俗用法,實際上是用雄黃酊作為毒蟲咬傷的解毒劑,這是有科學道理的。端午節飲用並塗抹雄黃酒是民間醫藥經驗,這種來自民眾的智慧通過民俗形式更為廣泛持久地傳承。

雄黃《本草品彙精要》(1505年)卷之三玉石部中品之上,石之石。明·劉文泰等撰,王世昌等繪。

端午節驅五毒習俗,寄託著人們除害的願望,而熏蟲習俗有其實際效果。民間常用彩紙剪成蠍子、蜈蚣、蜘蛛、毒蛇、壁虎五種毒蟲;或畫五毒符,各毒蟲下各畫一針刺之,張貼以禳蟲害。或者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貼在門欄之上,以泄毒氣。至午後取而棄之。古時毒蛇害蟲的侵襲是很常見的災害,所以人們以一種最原始的象徵方式表達戰勝蟲毒的心理。因為「蟲是惡緣」,驅五毒對象雖是蛇蠍之類蟲子,但實質上是寓意驅邪氣,辟惡氣毒氣,再廣而言之是消滅致病因素,預防疾病發生,保障健康,這也可以說是預防醫學思想的民俗文化形式體現。民間習俗還有用艾葉、蒼朮、白芷或野菊蒿與雄黃混合後燒煙熏住宅房室。科學證明,用小野艾葉煙薰,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菌作用。蒼朮、白芷和艾葉混合燒熏時所揮發出來的芬馥濃鬱的香氣,能給人以醒腦除悶的快感。現代科學實驗證明,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桿菌及結核桿菌,均有殺滅或抑製作用。所以說,端午節避邪除害的活動,確是疫病預防的一個有利時機。

中藥中的五毒: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端午節,又稱藥師節。廣西龍勝一帶的壯族,五月初五這天要上山採藥。人們相信這一天採回的藥草療效最好。用這天採回的藥草熬水洗澡,可使皮膚光潔,不患皮膚病。江蘇地方在端午有采百草習俗,就是採集草藥以備療疾。如《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端午日,土人采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之以供藥餌,俗稱『草頭方』。葯市收癩蛤蟆,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人家小兒女未痘者,以水畜養癩蛤蟆五個,或七個,俟其吐沫,過午水,煎湯浴之,令痘瘡稀。」

草頭方,就是房前屋後比較好找又價格低廉的常用草藥,比如車前草、艾草、白芷、蒼朮、菖蒲等。蟾酥是蟾蜍眉間分泌的白汁,乾燥後可以入葯,味甘、辛,性溫,有毒。《本草綱目》記載的取汁方法是,用手捏蟾蜍的眉棱,取白汁滴在油紙上或者桑葉上,放在陰涼處,一宿即可乾白,放在竹筒中備用。《本草便讀》認為它具有開竅、取嚏、消毒、殺蟲等功效。

蟾酥,善開竅辟惡搜邪,惟諸閉證救急方中用之,以開其閉。然服食總宜謹慎,試以少許置肌膚,頓時起皰蝕爛;其性可知。研末時鼻聞之,即嚏不止,故取嚏葯中用之。此葯止可外用,散癰疽,消疔毒,殺蟲瘡,卻有功效耳。

以上內容選自民俗文化與中醫學析》

本書為《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之一。

本書從豐富的民間醫術、民族醫藥入手,探討了其與中醫學相輔相成的關係。中醫學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得益於歷代先民留下來的精神觀念和生活習俗。這些文化傳統互相吸收與促進,形成了我國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和醫療傳統。在民俗中挖掘中醫藥文化,有利於在民間普及中醫藥,讓中醫的價值觀更「接地氣」「貼民心」地熔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養生保健、醫療衛生等活動之中。

本書適合中醫藥從業人員及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掃碼下單)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原創發表,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

本文編輯:錢月

投稿及顧問郵箱[email protected]

覺得不錯請點贊!

閱讀原文,可以購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