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端午特輯 | 身為中藥人,與「葯」相關的端午節習俗你都知道嗎?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這天人們包粽子、賽龍舟,懸艾葉,更有農諺雲,「端午節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端午為何偏偏與「葯」結緣?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端午與中藥的那些事兒。

采 葯

端午節時,許多地方有採藥的習俗。民俗認為,端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葯。俗謠曰:「端午節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一些用其根莖入葯的植物,至端午時節已經成熟,可以入葯,是採藥的好時節。《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

其實,中國各地在端午所采草藥,往往因地製宜,最常見的以艾草和菖蒲為主。這些草藥大多是老百姓熟知的「涼葯」,適宜在炎熱的夏天服用,此外,它們都很容易被人嗅到「葯氣」。

在中國南方的很多城市,市民不方便出城採藥,鄉民就進城兜售捆紮成把的「端午葯」。漸漸地,很多地方就出現了以端午為期、以藥材為主要交易商品的集市或墟日,即端午葯市。廣西壯鄉村寨端午時「趕葯市」是一項傳統的風俗,趕葯市除了買葯、看葯,還識葯、聞葯,人們普遍相信,五月初五的草藥生長茂盛,藥力大,療效好,去葯市飽吸百葯之「氣」,一年中就少生或不生病。

播放GIF

製 葯

除了採藥草,古人認為端午也是製藥、煉藥、曬葯的最佳時間。宋吳自牧撰《夢粱錄》曾記載:「此日探百草,或修製藥品,以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靈驗。」端午所製之葯以菖蒲酒、艾酒、雄黃酒較為普及。明清以後,雄黃酒漸漸流行起來,大概是受到道教以雄黃煉丹的影響,民間認為它有消毒和辟邪雙重效力。

端午所製之葯中較為特異的為「蟾酥」。蟾蜍俗稱「癩蛤蟆」,原本和蜈蚣、蛇、蠍、蜥蜴並稱「五毒」。中醫講究「以毒攻毒」,在端午「陽之極」的日子裡採集的五毒藥材,被認為具有特殊的療效。這種製取「蟾酥」的方法,至今仍在江蘇等地民間流傳。其實,在中國古代《本草》類藥學著述中,要求於端午日收葯,或於這天午時合葯,很早就已發展成為一種「常識」性的傳統了。

懸 艾 葉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插艾草一直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人們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端午節在門口懸掛艾草,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

節日之外,艾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驅毒除瘟的作用,懸掛艾草及燃燒艾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艾葉在臨床上多數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成藥方子較少,如傷寒論中的「膠艾湯」等用到了艾葉。

《本草綱目》載:「艾灸用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其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大矣。」。艾葉表面的絨毛為「艾絨」,以陳為佳,既可製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藥功能而來。

草 葯 浴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的多發季節,而端午是草木藥性在一年當中最強的一天,端午草藥可治皮膚病、去邪氣,所以民間有在端午采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故端午節又稱浴蘭節。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草藥沐浴,俗稱「草頭湯」。在溫州,端午這天,人們用新採摘的艾葉、九節菖蒲等浸泡或煎煮後進行洗澡,中午時小孩皆沐浴更衣,據說可消毒去穢,使人不染痢疾。明《歧海瑣談》也載:「煎百草為湯,老幼畢浴。

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葯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澡;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五月五 賀佳節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百邪,鬼魅入虎口。」端午節是人們祈求幸福,驅趕邪惡的重要節日,數不清的中草藥平日幫助人們擺脫疾病苦痛,在節日之時被人們拿來作為祈福的一種象徵。在這散發著草藥香的端午背後,集結的是我們祖先偉大的智慧,也是對自然的恩謝和對幸福的嚮往。

願看到這裡的你,也能得到這些草藥的保佑,幸福平安,小編祝大家端午安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