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是完美主義者嗎?但這可能會讓你不完美

文 | 小菲 編輯 | 星煮

不知道從何時起,機場書店的成功勵志書架上多了很多像《細節決定成敗》、《贏在細節》、《卓越長官者的49個細節》之類的書籍。完美主義似乎成為了一項成功必備素質。對細節的注重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它泛化到所有細枝末節都不能出現一絲偏差,不免也掉入了完美主義陷阱,讓人徒生焦慮。完美主義並沒有像人們以為的那樣讓人發現更廣闊的世界或事變得更優秀,它反而會讓人因為害怕犯錯誤變得畏首畏尾,從而錯失成長的有利機會和必要歷練,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專家指出,完美主義並沒有使這代人更成功,還容易讓心理出現問題。

最近,英國巴斯大學的托馬斯?柯倫和安德魯?希爾的一項研究發現,相較於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的大學生,現在的大學生更多地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的凱蒂?拉斯穆森說,完美主義已被視為流行病和公共衛生問題進行討論。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傑西卡?普萊爾指出,極端的完美主義可能導致抑鬱、焦慮,甚至是自殺想法。

柯倫和希爾調查了數萬名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大學生,對1989年至2016年完美主義研究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測量了三種類型的完美主義:自我導向型,社會要求型和他人導向型。他們發現,在這二十多年裡,自我導向型的完美主義者增長了10%,社會要求型完美主義增長了33%,他人導向型完美主增長了16%。

位於澳洲珀斯的科廷大學專門研究完美主義、飲食失調和焦慮症的高級研究員莎拉伊甘(Sarah Egan)說:“這是一種能引發各類問題的心理疾病。沒有其它狀況可與之相提並論。”

根據BBC的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年輕人患精神疾病的數量已經破紀錄。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患抑鬱症、焦慮症和有自殺念頭的人比十年前更常見。研究表明,即便科研人員已控制住像神經過敏症這類精神疾病,完美主義傾向仍會引發抑鬱、焦慮和壓力爆棚等問題。病情惡化後果相當嚴重,完美主義者的自我譴責會令人產生抑鬱的症狀,而這些症狀又會加重自我譴責,令人陷進痛苦的循環。

在完美主義與職業倦怠關係的分析中, 研究人員發現,較於沒有遠大理想的人,對人生有遠大目標的人並沒有從中受益,反而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他們指出,完美主義不等於高標準,而是不切實際的標準,不是追求目標的行為,而是對自己的負面思維方式。完美主義者的抗壓能力不高,情緒更為波動,也因此更容易遭遇失敗。當他們發現事情不如想象中完美時,也更傾向於用放棄努力和逃避的方式來應對。

有些運動員就是完美主義者,當比賽達不到既定目標時,他們會把目標定得更高一些,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進行訓練。明明馬拉松兩小時十分都跑不進,卻把目標定在了兩小時。因為目標提高了,也就更容易失敗,最終導致自我懷疑。而且完美主義者遇到問題會自我批判,感到愧疚和失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休斯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院教授布琳?布朗自稱是完美主義的康復者,她在經歷了很長時間因完美主義感到壓力和焦慮,在一次情緒崩潰後她接受了長達一年都心理谘詢。在那之後她突然開悟了,發現不完美是人生的禮物,從而開啟了新的事業高峰。布林?布朗關於不完美的探討成為了TED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她說問題的根源在於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人們寄希望於完美主義來抵抗這種不確定性,逃避被無常打擊時的脆弱和痛苦。

例如,你期待擁有名牌包包、升到某個職位、變美變苗條,用這些期待來抵禦對未來前途的不安和憂慮。但人們沒有意識到,在你試圖壓抑這些恐懼不安之類的消極情緒的時候,也同時麻痹了自己對積極情緒的感知力,並因此陷入更深的焦慮裡。布朗指出改變完美主義的方法就是去擁抱生活裡的未知和不確定性,坦然接受自己的脆弱並學會與之相處。

改變完美主義可以從一些身邊小事做起,比如每天寫日記記下自己感到驕傲的小事情,提高自我評價。或者嘗試做一些不完美的事情,感覺一下不完美並沒有想象的那麽糟糕。還有就是把對目標的苛求變為享受過程,比如去練習瑜伽並不是要完成那些高難度動作,而是你享受照顧自己身體的過程。此外,對待他人也多點用善意的讚揚代替吹毛求疵的批評。

正如《脆弱的力量》裡的所說的:“喜悅和消極情緒一樣有尖銳的芒刺。不顧一切地熱戀某人,堅定執著於某種信念,慶祝精彩的瞬間,全情投入生活,都不會給予任何保證——所有這些都有可能帶來脆弱和痛苦。如果我們不能忍受傷痛,也就失去了感知喜悅的能力。”

來源|南都周刊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