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庭美育的未來:首屆社會美育國際論壇在京成功舉辦

2019年3月23——24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社會美育聯盟、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等主辦,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中國實學研究會等協辦的首屆社會美育國際論壇在京成功舉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王林主持了開幕式。

會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教研中心面向社會,做了有針對性地征集100個問題的答卷調研,發現有42%的問題出在家長身上。因此,此次論壇邀約博物館與美術館、社會教育與藝術機構、高校相關專家和教培人士,全方位、多角度圍繞“家庭美育”這一主題進行討論。

中國美協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校長靳尚誼在視頻致辭中指出:社會美育國際論壇的召開是很有意義的;把美術館、博物館的專家召集到一起進行探討,可以起到培育、提高審美的作用,促進社會美育的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代表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王曉琳致辭,認為社會美育聯盟在學校、家庭、社會魔幻三傑的大美育體系下發揮了一定推動作用。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讓人們在社會中感受美、創造美、傳播美,培養健全人格,形成審美判斷力,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中國美協《美術》雜誌社長兼主編尚輝在《美育與美術鑒賞力》主旨發言中指出,審美教育與家庭成長環境密切相關。來自幼年時期對旋律、節奏等音樂敏感性的體驗,往往決定一生的審美經驗。要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必須經過美育知識和素養的不斷熏陶,在最高層次上養成審美情懷,從而奠定良好人性根基。

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楊應時在《藝術博物館: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美育共同體》主旨發言中指出,美術館擔負著重要的公共藝術教育職能。“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審美之眼”的培育不可缺失。博物館、藝博館往往集教、研、欣賞於一體,在開放的氛圍中直接與大師對話;通過館校合作等方式,構建美育共同體,以共享、多元、跨界、融通的發展途徑融入公共生活。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馬菁汝教授作為本次國際論壇的學術主持,以《美育點亮社會》為主題,介紹了幾年來建構社會美術教育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家庭美育的研究和拓展,應從學生、家長、博物館、美術館、教育機構、學校等多維度著眼,整合各層次美育教育資源,面向人人,尤其要重視佔比最大的19歲到65歲的成人群體。新時代,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應將美育引向一個更廣的層面,使藝術更加觸手可及,浸潤生活,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丁寧在《兒童美術教育漫談》主旨發言中指出,美育教育者的課程設計和安排具有重要意義。他以歐美藝術博物館所開展的特色美術教育實踐為例,提出家長應帶著孩子到美術館來,到經典原作面前去,親身體驗感受;親子氣氛對於兒童美育具有重要意義;家長應主動做功課,在教育人員合理引導下,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感受和發現藝術之美。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任蕊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兒童公共教育活動》主旨發言中指出,美院美術館作為首批國家重點美術館,舉辦了大量有學術引領價值的策展。要重視研究家庭美育的缺失,形成美育教育的閉環。美術館應根據家庭活動方式,確定課程內容,提取展覽特點;分類研究閱聽人對象,採用開放分層、強製與自願相結合等方法;對特殊兒童進行專門服務。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公共教育部主任張明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關於家庭美育的探索與實踐》主旨發言中,展現了該校公共藝術教育基本情況,介紹了其家庭會員體系及家庭志願者機制所帶來的良好穩定性、持續性,表達出對博物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希冀。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美術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昌景在《家庭美育的思考角度及其來源》主旨發言中,從歷史語境出發,分析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政治經濟背景及教育結構隨著教育社會性的增強,家庭獲得美育的途徑由非主動化教育為主逐步轉向課程式美育的趨向。

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馬琳在《藝術進入社區新路徑·以社區美術館為例》主旨發言中指出,隨著新博物館學的發展,社區重要性日益凸顯;社區博物館通過對社區的直接貢獻去豐富文化遺產,幫助社區民眾解決日常生活的藝術素養問題。她講述了社區美術館在上海的建設情況,探索了“流動美術館”的發展形式。

論壇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短短10天左右時間報名參會527人。有33位專家學者進行了15場主旨發言,圍繞“博物館”“中外家庭對談”“女性與家庭美育”“經典藝術與美術鑒賞”“社會美術教育”等分論題,舉辦了五場圓桌會議。

論壇最後對中西美術比較高研班的優秀學員及本次論壇優秀志願者進行了表彰。多國使團代表、亞投行高級行政長官以及美育教育機構與社會各界美術教育工作者與會。中國實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朱康有教授及學會部分會員參加會議。

據悉,社會美育聯盟由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中心聯合發起,於2018年1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編輯發布,文/朱康有 馬菁汝。

敬請關注騰訊儒學微信公眾號“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