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晶:武漢美術館用熱情踐行“互動”理想

在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武漢美術館也迎來了新館開館十周年。十年一路走來,武漢美術館始終依循“藝術美麗一個城市”的辦館宗旨,一步一個腳印,前行到今天。

十年來,武漢美術館圍繞著展覽、學術、公共教育、收藏、研究陳列等六大方面積極有序開展美術館各項工作,逐步形成了“水墨文章系列”“大師展系列”“江漢繁星計劃”“武漢水墨雙年展”等多個學術品牌項目,在滿足廣大市民的審美需求的同時,武漢美術館還躋身於全國13家國家重點美術館的行列。

在“關注本土、關注當下”的學術定位下,武漢美術館一直以來致力於將展覽的類型化與觀眾群體的對象化做到更加貼合。作為地域性美術館,武漢美術館一直積極參與推動武漢地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先後舉辦了一系列本土美術家的作品展覽,從個展到群展,從純粹作品展到綜合研究展,以此梳理武漢本土美術之發展脈絡,展示本土美術家的輝煌成就,進而,通過本土美術現象研究地域視覺文化。

美術館,作為社會公共空間,不僅是一座城市視覺文化的記錄者,同時也是觀眾享受多元視覺文化熏陶的地方。而武漢美術館在“藝術美麗一個城市”的宗旨下,經歷了怎樣的十年前行之路?如何豎立城市文化品牌?又是如何梳理地域文化,從而影響社會與城市發展?雅昌藝術網攜手武漢美術館採訪了館長、策展人、藝術家、合作機構以及美術館部門工作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對武漢美術館的十年展開不同視角的敘述,此次採訪對象是青年批評家陳晶,她從湖北美術館的高校合作與地域美術生態構建上分享了她的心得。

雅昌藝術網:去年您也參加了武漢美術館青年批評家的論壇。從青年批評家和策展人的角度來看,武漢美術館做這樣的活動,它的積極意義有哪一些?

陳晶:因為我的工作性質,我參加了很多美術館的研討和交流活動,包括去年參加的武漢美術館青年批評家的論壇,美術館召集了來自全國的批評家,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對藝術批評的看法,有的從批評個案來談,有的從藝術批評的意義和價值出發。這個論壇延續了武漢美術館一貫的扶持青年的態度,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對藝術批評的重視。湖北的藝術批評在80年代非常蓬勃,以後的幾十年起起落落。所以這個論壇令人感覺到武漢美術館的一個雄心,他在努力培養藝術批評的生態環境,為活躍今天的藝術批評搭建一個交流平台,也為明天藝術批評的發展作出一些力量的儲備。

雅昌藝術網:武漢美術館跟湖北美術學院等高校聯繫很多,在展覽、公教、和團隊建設等都有很多高校學生參與,甚至還有很多教師力量也在其中。作為一個高校老師,您覺得,武漢美術館這樣做,有哪些積極意義?

陳晶:武漢美術館立足武漢的城市文化。武漢高校林立,高等教育發達,也是這個城市的文化氣質的重要方面。武漢美術館與高校的共贏、互動,應該是作為地方美術館的使命所在。武漢美術館一方面積極展示高校藝術創作的現狀與活力。湖北美術學院很多教師和藝術家的藝術創作都在美術館得到了與公眾交流見面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美術館是高校藝術創作力量的一個重要展示窗口。

另一方面,美術高校的人才培養,除了學校的課堂之外,還需要切實有效的社會實踐,美術館就是一個踐行課堂學習的重要場所。我們美院的很多專業都和美術館有人才培養的協同合作,很多學生在這裡做志願者和實習。同時,武漢美術館還會選擇一些展覽的公共教育活動直接送進高校校園,比如去年徐冰的展覽的一系列活動在湖北美術學院舉辦,深受學生歡迎。

美術館和高校互動還有更深層次的方面,比方說學術研究。對於地域文化的發掘和地方藝術創作文脈的梳理,既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高校的責任。所以,美術學院和美術館在這一點上也能夠達成共贏、共識,二者經常會有一些合作,比如對湖北當代藝術家的梳理和對湖北老藝術家的成就回顧與整理……這些都是美術館和高校之間學術研究力量互相配合的案例,這樣的案例其實還有很多。武漢美術館和高校一直都保持著良好的聯繫與互動。

雅昌藝術網:您剛剛也談到了武漢美術館在地方美術的研究上所作的工作。您從美術理論學者的角度來看,武漢美術館在區域美術生態的構建上有怎麽樣的積極意義呢?

陳晶:美術館是地方文化發展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地方的美術館就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客廳。如果說一個外地人通過博物館來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文脈,那麽他看美術館就是了解這個城市藝術的近況和現狀。所以,美術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窗口,像客廳一樣是我們接待客人、展示文化面貌的場所。

從一開始,武漢美術館的定位就非常明確--美麗一座城市,就是為打造這個城市的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從美術館的歷年展覽來看,也可以看到,展覽並不是隨機的,也不是按照現有資源來組成的,而是在遵循一個策展脈絡。從一開始的“互動——當代油畫提名展”,到後面一系列品牌展覽,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武漢美術館一直立足於這個城市文化脈絡的梳理。開展時做的“晴川.晴川”展,是對湖北新時期以來的美術發展回顧,為今天湖北美術現象找到之前的積累;2017年做的張振鐸藝術回顧展,也是為我們的地域美術尋找根脈和文化積澱。

還有一個線索是江漢繁星計劃。這個計劃非常明確地立足本地文化,推出青年藝術家,讓他們面向湖北甚至全國展現光芒。這個計劃連續做了這麽多年,堅持下來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很多藝術家得以在這個平台上面綻放他們的光彩,就像江漢繁星一樣,已經開始熠熠生輝了。

如果說江漢繁星中的藝術家是一個個的星光,那麽水墨文章和都市水墨則是對於湖北藝術現象的提煉或聚焦,這種對藝術創作的現象歸納和研究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除了梳理地域藝術創作現象與成就,武漢美術館還有一個突出的展覽線索,就是對城市視覺文化的積累,2017年推出的“老武漢/新武漢”這個展覽,包括之前的“武漢市老櫥窗”,都是美術館對這個城市文化積澱所做出的努力,這些展覽對一個城市所做的視覺記錄,就像藝術鏈接的一個城市史。正如同我們所感受到的,博物館也在做城市的文化積澱,美術館也可以做,各有優勢,美術館更加側重於從視覺圖像來呈現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

所以我覺得,武漢美術館的展覽策劃有自己清晰的思路,歸根到底還是立足於對這個城市文化的挖掘,歸結於對於這個城市的熱愛。

雅昌藝術網:從您最早接觸武漢美術館到現在,您覺得武漢美術館的成長有哪些?

陳晶:最早接觸到武漢美術館就是參加他的開館展 “互動2008中國當代油畫提名展”。當時對於武漢美術館選址江漢路,我心裡是非常期待的。在武漢三鎮中,漢口以江漢路為代表,商業氛圍非常濃厚。在武漢的老建築-金城銀行舊址蝶變成了一個純粹的文化場域,感覺又有了一個新的文化陣地。整個美術館當時呈現出的氣質,既有這種老漢口的感覺,也有在舊的傳統之中煥發新生的感覺。

而且我對於“互動”這個展覽名字印象非常深刻。武漢美術館好像從一開始就確立了這樣的基調,後來的十年中也一直在努力地做互動:作為一個公立的美術館,武漢美術館對於文化的推廣不遺余力,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與公眾、高校師生、藝術家與學者產生良好互動,並在互動之中讓武漢市的文化氛圍更加濃鬱。正如同他們自己所期望的那樣,“藝術美麗一座城市”,他們在努力地用自己的熱情踐行著這樣的一種理想。

雅昌藝術網:2019年,武漢美術館將邁入十年之後的發展。您兼具青年批評家,青年策展人、高校教師、美術理論學者多重身份,您對武漢美術館以後的發展有何期許?

陳晶:這十年之中,我更多的身份是一個普通觀眾,帶著家人和孩子刷了身份證進來參觀展覽。現在,我的父母和孩子都非常樂意走進美術館,相信很多武漢市民也有這樣的體會。經過十年的時間,武漢市民也習慣了美術館的存在。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在門口觀望,然後試探著進來,但是現在,節假日、休息日去美術館,已經成為了市民文化生活的一種方式。這已經不是“文青”的選擇,而是非常自然的,就跟我們周末會選擇去商場購物、去書店看書、去電影院看電影一樣。不僅如此,在很多展覽之中,還出現了排著長隊來看展的場面。

我覺得,這就是美術館帶給這個城市的變化。在這十年之中,美術館通過積累和自身的成長,不斷把藝術的大餐、把自己的形象推向公眾,推向這個城市。

這十年之中,美術館的目標越來越明確,思路越來越細化,細節做得也越來越好。在展覽之中,展陳布置不再僅僅是燈光和白牆的關係,展陳設計會根據展覽的內容有很多不同的氛圍渲染。在“老武漢/新武漢”中,通過展台布置、色彩處理以及背景照片處理,營造了一個跨越歷史的時空,營造一種觀展的沉浸式體驗。這是明顯的趨勢,武漢美術館在不斷成熟,不斷發展,也在不斷探索細節上的完善。

過去的美術館,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一個展覽的展示上,近年來,我們明顯感覺到,美術館更加重視的是展覽的學術研究,越來越重視研討會的深度,注重圍繞具體問題來進行深入的討論。另一方面,美術館的藏品建設受到重視,開始系統化展開收藏與研究。經過這麽長時間積累,武漢美術館已經建立起一個體系化的藏品庫,而且這個藏品體系也有著非常明確的方向,同樣是立足於本地藝術創作,對本地視覺圖像的積累和收藏。目前又開始啟動了收藏研究,據我所知就已經開展了許多工作。所以我想,未來美術館應該會從學術深度這個角度走得更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