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貨業“最壞時候”過去了嗎?

作為零售行業的“老大”,百貨業曾風光無限,也一度跌落谷底。如今,業內專家判斷,歷經漫長冬季的百貨業,已整體表現出觸底回升現象。通過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痛定思痛加速提升自營能力,積極“自救”的百貨業是否已告別“至暗時刻”?

百貨業曾是零售行業中的“老大”,一度風光無限。近年來,在零售新業態的衝擊下,這個曾經的“王者”不得不面對增速放緩、負增長甚至閉店潮帶來的陣痛。一方面,電商、超市、購物中心等來勢洶洶,不斷壓縮著傳統百貨業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傳統百貨業自身轉型升級乏力,重壓之下的百貨業亟需找到突圍之路。

“但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百貨業整體表現出觸底回升現象。”在日前舉辦的第17屆中國百貨零售業年會暨商業創新峰會上,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作出上述判斷。

種種跡象表明,在歷經漫長的冬季後,百貨業正迎來春天。楚修齊表示,百貨業是消費升級的核心渠道,也是服務消費的重要載體,百貨業在經過轉型提振、數字化升級之後,未來前景仍將是光明的。

“曙光”之下痛點猶存

來自《2018—2019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18年限額以上零售業部門中的超市、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6.8%、3.2%、6.2%和1.8%。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在對90家企業調研後發現,上述樣本企業銷售總額增長4.2%,主營業務利潤增長5.7%,利潤總額增長6.4%,淨資產增長7.5%,從業人員下降3.1%。

“從主營業務利潤等關鍵指標看,整體情況還是回暖向好的。”楚修齊舉例道,SKP在2017年銷售125億元的基礎上,2018年以135億元的銷售額再創新高;銀泰百貨年度同店比大幅增長37%;老牌百貨企業王府井集團淨利潤創下了近5年的新高;遠東百貨在大陸業務10年來首度實現盈利;百盛集團2017年扭虧為盈,去年繼續保持向好態勢。

與此同時,從2018年銷售增長情況來看,百貨業整體消費升級的趨勢也較為明顯,以智慧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服務消費等為代表的新消費業態正成為消費增長的新亮點。

不過,“曙光”之下痛點猶存。在楚修齊看來,當前百貨業仍面臨著不少問題,首先就是轉型的瓶頸與阻力,“比如傳統百貨店的體量有限,不可能吸引更多體驗類的服務項目,有些企業受體制機制掣肘,歷史包袱沉重……這些在短期內無法解決”。

此外,運營的成本壓力持續攀升、商品價格缺乏競爭力、核心能力有待提升等陣痛,同樣讓百貨企業倍感壓力。

上海一家百貨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坦言,這幾年商業地產租金、人力成本都在上漲,諸如大數據、行銷引流工具等新技術的引入和運用也需要不菲的投入,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而與天貓、京東等電商相比,百貨店缺乏對商品的定價權,市場話語權式微,價格競爭上處於劣勢。

線上能力強者將佔優

“線上線下融合是零售業發展的趨勢,也是行業的共識。”楚修齊表示,百貨行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經歷了從PC電商到O2O,再從移動電商到社交電商的階段。目前,百貨業融合的手段更多樣化,做法更務實、接地氣。

早在2014年,銀泰百貨就與阿里聯手探索“線上線下融合”。2017年阿里以198億港元私有化銀泰後,銀泰百貨在業內嘗試成為首個付費會員製百貨店,開啟利用大數據去重構百貨業的人、貨、場。

在銀泰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CEO陳曉東看來,客流下降不是生意下降的原因,客流下降是生意下降的結果,“現在在銀泰店裡逛店的人,有90%是通過手機最後完成所有交易鏈路的。互聯網和實體商業之間巨大的區別就是,以前每單交易的付款就是結束,但互聯網每單交易恰是下一單交易的開始”。

“物美對商業數字化的態度是兩句話:一是全面擁抱數字化,二是徹底回歸零售本質。”物美商業集團執行董事兼CEO於劍波表示,會員電子化和數字化是一切數字化的前提,只有帶來內部效率提升、改善外部顧客體驗的數字化才是真正的數字化。

作為零售業百強企業之一,天虹商場從2015年開始探索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

“我們認為,百貨轉型的根基是基於這一輪消費升級。”天虹商場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毅說,天虹轉型提出了“數字化、供應鏈、體驗式”三大戰略主題詞,即通過數字化構建新的購物場景,通過供應鏈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品質消費,圍繞家庭購物、顧客親密和生活美好提升體驗。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以來,與百貨業相關的並購重組佔據了零售業的一半以上,諸如銀泰百貨全資收購西安開元、蘇寧易購收購萬達百貨等,引發業內外廣泛關注。專家表示,未來百貨業發展中,真正具備線上能力的實體企業將越來越佔據優勢,也將在後續的並購與整合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提升自營能力是關鍵

對於百貨業未來的出路,不同領域專家從各自視角開出了“藥方”,但無論是數字化改造,還是供應鏈重塑,都離不開自營能力提升這一關鍵環節。

“商品經營能力的喪失,是多年來中國百貨業最受詬病的地方。”楚修齊坦言,長期以來百貨業主要採用聯營出租的經營模式,百貨企業自主的商品採購能力和經營能力幾乎喪失,自營佔比在全行業中不超過5%。

事實上,正是由於大量採用聯營出租方式,國內百貨企業幾乎沒有採購部門,失去了對品牌商的控制,也導致了對商品和市場理解的弱化。從這個意義上看,提升自營能力、增加自采比重,將從根本上變革百貨業固有的聯營商業模式。

對於百貨企業來說,擴大自營是民心所向,但重啟這一模式也並非易事,它們將面臨資金佔壓、買手人才缺乏、分銷體系重構以及利益再分配等諸多困難。但挑戰與機遇並存,此舉不僅能有效提高企業對商品、價格、服務等要素的把控能力,還將帶來顧客體驗的提升,從而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百貨企業一直在進行積極探索,除了傳統自營較為突出的信譽樓、安德利等百貨公司外,百盛的自營業務銷售額佔比達到20%左右,王府井推出了“夢工廠”內部創業項目、新世界開發了N+系列自有品牌體系、漢光百貨的化妝品絕大部分為自營,取得了顯著成效。

“沒有一種商業模式能長盛不衰,唯有不斷適應市場變化才是長久之道。”楚修齊強調指出,當前百貨業已步入創新變革的關鍵時期,要抓住消費升級、進口關稅下調、《電商法》實施等一系列政策利好,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經濟日報 記者:顧陽 見習編輯:覃皓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