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自我救贖的百貨巨頭:曾關店超48家,深陷敗走中國傳聞

文 | 王閃

來源 | 投中網

說起百貨公司,百盛這個名字想必很多中國消費者都不會陌生。

2013年之前,百盛可稱之為中國中高端消費生活方式的代名詞。近年來,在電商、新零售等新消費模式的衝擊下,百貨業變得異常不景氣,百盛身上的星光也隨之暗淡,其在中國消費市場的存在感也變得微乎其微。

日前,從百盛公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中發現,曾經叱吒中國百貨業的百盛在經過業績滑坡、關店不止、裁員等風波後,似乎從絕境中爬出。截至2018年6月30日,百盛集團在2018年上半年的經營利潤為人民幣1.2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8.7%,延續2017年業績穩步增長趨勢。

用某百貨業從業者的話來說,“百盛或許真的要'活'過來了”。

盛極而衰的命運

從事百貨行業的人對鍾廷森這個名字定不陌生,他生於新加坡,長於馬來西亞,他爺爺是中國人,而且鍾家最初做的是鋼鐵生意,從爺爺輩便被稱為鋼鐵大王。鍾廷森擁有一個商業帝國,核心是馬來西亞金獅集團,業務遍及鋼鐵、汽車、輪胎、房地產、造紙、百貨等。在20世紀80年代,馬來西亞正處經濟蕭條時期時,鍾廷森大膽抄底涉足百貨行業。現如今早已是丹斯裡(Tan Sri,由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冊封的一種榮耀頭銜)的鍾廷森當年連續逆市收購合並了馬來西亞當地多間百貨商場,並將其重組為百盛百貨,後者也不負眾望一度發展成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連鎖百貨公司之一。

1994年,百盛百貨進駐中國市場,在短期內樹立了高端百貨的標誌並稱為中國百貨行業的領軍者,其用當年中國百貨市場上不曾有過的專櫃經營模式吸引消費者眼球,獨家代理的國際品牌美妝和其他產品更是為中國消費者打開了新世界。與此同時,百盛集團也是為數不多的同時在新加坡、吉隆坡以及中國香港(2005年在香港上市)上市的企業之一。

鍾廷森憑借自己的果斷和遠見,在進駐中國市場十幾年的時間裡,百盛以每年兩三家甚至更多的速度在中國一二線甚至更深一級的城市開設門市。因政策方面的原因,百盛在中國市場的很多店均是采取合資模式,但是,百盛於2005年在中國香港成功上市後,鍾廷森雷厲風行的展開對合資人的收購,希望借此百盛能夠實現“獨立”、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目標。

百盛在中國香港上市後的第二年(2006年),其銷售增幅達到最高的86.5%,羨煞其他百貨業者。相關數據顯示,百盛營業收入在2008年-2012年保持著穩步上升狀態,由35.28億元漲至51.34億元;其中,根據百盛百貨2011年財報顯示,其當年營業利潤為14.92億元,淨利潤更是達到11.23億元,這一年是其全盛之年。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百盛在中國的34個城市擁有52家百貨店。

在百盛的鼎盛時期,鍾廷森選擇了隱退,其侄子鍾俊榮接棒。此時,電商在中國市場的飛速發展以及購物中心的崛起,消費者習慣的轉變對百貨行業的衝擊是極大的。在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台對消費市場的瘋狂滲透,以萬達為代表的購物中心的迅速擴張下,傳統百貨行業式微已不可避免。

艱難歲月的“垂死”掙扎

百盛百貨的經營數據自2011年之後開始大幅下滑,2012年,百盛出現了上市八年來的首度淨利下滑,淨利潤同比下滑24.24%至8.5億元。也正是在這一年,百盛被萬達超過,交出中國內地門市數最多的百貨公司榜單榜首位置。

“百盛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其為了扭轉下滑頹勢開設新的旗艦店,但百盛對市場新的消費需求卻沒有與時俱進。“達曼亞洲區總裁兼中國區掌門人沈建國對此如是說道。百盛在互聯網與百貨業務融合的最初,未及時轉變傳統百貨經營理念,這一戰略性的失誤導致其逐漸從盈利能力大減向無休止的虧損邁進。根據當年百盛發布的財報顯示,集團營業利潤在2015年和2016年虧損額度繼續上升,分別為-0.97億元和-2.10億元,同比下滑141.78%和115.13%,這對於風雨飄搖中的百盛而言猶如深陷絕境,包括鍾廷森在內的多位百盛高層都先後表示,或許百盛的轉型還可以再早一些。

在連續兩年業績不斷虧損的狀態下,2016年9月,百盛集團出售全資中國附屬公司的全部股權及相關股東債權的公告,引發了百盛因業績不斷虧損且轉型艱難有意退出中國市場的諸多傳聞。雖然百盛集團後續辟謠稱只是出售北京太陽宮店,並不涉及其他,但這也是百盛百貨在中國百貨市場艱難生存的縮影。

電商對傳統百貨業的衝擊和蠶食日益加劇。“在營收和淨利潤均大幅下滑的情況下,關店是最直接的止損辦法。”業內人士如是說道。2012年,百盛上海虹橋店關閉仿佛像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從2012年至2016年,百盛在中國市場至少關閉了上海、濟南、天津等地的約16家門市。2017年5月底,百盛百貨在北京長楹天街店關閉後,北京地區僅剩複興門附近的一家店。根據界面報導稱,截至2017年,百盛在中國市場的門市數量已減少超48家。

百盛的業績表現是整個中國百貨行業的縮影,據某一調研機構不完全統計,從2011年起,國內傳統百貨業在電商、線上零售的衝擊下,業績就開始大幅下滑,2012年-2015年期間,中國百貨業關店潮與日俱增:2012年8家、2013年8家、2014年26家、2015年74家。

懸崖邊的自我救贖

在資本寒冬、百貨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曾經中國百貨行業的風向標百盛還能撐多久?

在外界都在觀望之際,看到自己一手帶進中國市場的百盛業績每況愈下,2013年5月31日,已經70歲的鍾廷森出山重掌百盛,希望可以救百盛於“危亡”。鍾廷森重新出山後,無數次的強調對於百盛的信心和轉型、重振規劃。

鍾廷森重掌百盛的第二年,即2014年,百盛便進入瘋狂而慎重的轉型階段,百盛集團中國區CEO張瑞雄也在後來回憶起當年過往時多次表示,“2014年的時候百盛覺得不能再等下去了,百盛需要及時轉型”。關閉大量表現欠佳的門市;提升其自營品牌業務的比例;百貨公司內部開設一些獨立部門,如餐飲、超市等獨立部門,並將化妝品、服飾、家電等作為核心發展對象;以及集團內部架構進行重新調整和規劃等等。

此外,百盛還在積極推進業務多元化的發展,根據年輕人的喜好在時裝、食品、休閑娛樂等領域全面發力,如2015年年底,百盛與韓國依戀集團合作,在上海開設百盛優客城市廣場;2016年6月,百盛在青島開設金獅廣場,首次嘗試購物中心業態;同年9月,百盛在上海協信星光廣場開出了其首家獨立超市——百盛精品超市;2018年,與亞洲第一奢侈品電商平台寺庫合作構建線上線下全管道零售平台,全面發力高端電商消費。“各板塊既可以在百盛百貨店內經營,也可在百盛生態外自主經營。這種靈活、多元的發展模式,為轉型的後續推進添加了動力。”業內人士如是說道,連番舉措幫助百盛百貨的客流量與銷售額均有顯著提升。

百盛某高層人士曾指出,“百盛過去做的是傳統百貨,受市場衝擊後正在加緊轉型,接下來除了做商品銷售外,還要強調體驗的綜合性消費場所,來滿足消費更新的需求。”經過多番努力和嘗試,2017年,經歷多年艱難轉型的百盛看到了盈利的曙光,2017年集團銷售總額為人民幣159.54 億元,實現經營收益總額人民幣46.77億元,同比增長1.5%,2017年,公司經營利潤人民幣8366萬元,與2016年同期虧損人民幣2.01億元相比扭虧為盈增長人民幣2.86億元,同比上升超過137%,2018年上半年經營利潤繼續上升,正如開頭所提到的,同比上升78.7%。百盛在歷經6年浮浮沉沉,終於擺脫無止境的虧損,扭虧為盈。

在百盛所有業務中,幫助百盛扭轉“敗局”的首要“功臣”要屬化妝品這一業務。化妝品是百貨行業中最具抗壓性的產品品類,百盛也不例外。在百盛扭虧為盈的關鍵年份2017年,化妝品直接給百盛銷售金額帶來了2.39億元的銷售額。2017年前三季度化妝品與配飾類別在商品銷售總額中佔比最高,約為46.7%。此外,百盛圍繞時裝、家電、餐飲等領域的自營品牌和產品陣營擴張也是幫助百盛扭虧為盈不可忽視的力量。

鍾廷森在發布2018中期業績報告時表示,“百盛持續以新零售為核心執行轉型策略,在零售業態的整體格局上呈多元化拓展,展望未來,百盛將繼續把重心放在轉型策略,並開拓更多把主要業務獨立發展的機會。”傳統的百貨業已經落幕,已經遲到的百盛的轉型還在繼續,不知在新零售大行其道的今天,百盛的業績未來是否還能延續當前持續增長的態勢,當下扭虧為盈是觸底反彈還是昔日百貨王者真正的回歸,目前仍不可知。

或許等到新零售思維和新百貨理念真正的與百盛融為一體時,鍾廷森期盼的新百盛方能王者歸來。

作者:王閃

關注泛TMT領域,好奇創新,思考價值。

責任編輯:王閃

媒體/商務/轉載請聯繫:投中資訊小助理

掃碼報名

第12屆中國投資年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