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怎樣讀宋詩——周裕鍇先生《宋代詩學通論》出版

不同於唐詩的另一種詩學精神

2019

六月

新書

推薦

《宋代詩學通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ISBN:978-7-5325-9175-6

精裝定價:128元

周裕鍇先生《宋代詩學通論》是一部極富思想性、學術性的經典論著,有著獨特的理論架構;文字嚴謹而富有才性;立足傳統又能借鏡西方;抉示出宋代詩學中諸多值得深思的話題,為我們呈現了一種有別於唐詩的詩學天地——這一詩學世界充滿了對宇宙人生的強烈關注,滲透著宋型文化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該書曾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中國文學獎等,深受程千帆、傅璿琮、莫礪鋒等先生好評。

作為一部學術經典,《宋代詩學通論》在今天的意義,正如周先生在“重版後記”中所說:“新讀者或可從以下幾方面獲益:一是利用它提供的資料,採用拿來主義的態度,以作為構建自己文章的材料;二是利用它對宋代詩學現象的解讀和總結,來處理相應的宋代詩歌作品的理解和解釋的問題;三是抓住它理論框架平面羅列的缺陷,將其所列宋人詩論按歷史演進的順序重新排列,重新建構;四是直接將其作為商榷和批判的對象,從而提出全新的學術觀點;五是可以帶著看閑書的態度,順帶了解一下宋代文人的詩歌審美趣味。”

《宋代詩學通論》雖然是學界“硬核”,但是語言生動,極富文采。精讀,一定可以收獲滿滿;淺讀,也能受益良多;即便隨便翻閱,“管中窺豹”,也能對宋詩這一有別於唐詩的詩歌世界,有所真切認識。下面我們不妨“管窺”之:

宋揚無咎《四梅圖》局部

宋詩學是沿著中國傳統詩學的理論脈絡展開的,因此多有祖述傳統詩學定義之處;但宋詩學又是在宋代文化的特殊背景下發生的,因此對傳統詩學定義多有引申、補充、偏離或超越。宋代雖缺少六朝《文心雕龍》、《詩品》那樣體大思精的理論專著,但眾多的詩人和哲人卻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給詩下了五花八門的定義,而這些定義的總體思辨內容顯然比前人更多地接觸到詩的本質。概括宋人對詩的認識,略有四端:一是從宇宙本體論出發,認為詩是天地元氣的體現;二是從藝術本質著眼,認為詩是文章精華的結晶;三是從心理角度來討論,認為詩是人格精神的顯現;四是從哲學角度來考慮,認為詩是倫理道德的餘緒。這四端構成宋詩學一切理論的根本源泉,它們交叉纏結,環環滋生,對立互補,相反相成,不僅顯示出宋詩學中重道與重藝兩派的對抗和交流,而且決定了宋詩之所以異於唐詩的主要創作傾向。(節引自《通論》“甲編 詩道篇 第一章 本質闡釋:道與藝的對立互補”)

宋佚名《高士觀水圖》

作為一種理論抽象的“宋詩”概念,似乎真具有某種超越時代的藝術素質,即為論者所公認的與“唐音”相對的“宋調”。如果孤立地看這種素質,可以說有的唐詩下開“宋調”,有的宋詩嗣響“唐音”;甚至可以說“一集之內,一生之中,少年才氣發揚,遂為唐體;晚節思慮深沉,乃染宋調”。然而,任何文學創作的藝術風格,畢竟是時代的產物,即所謂“文變染乎世情”,“歌謠文理,與世推移”。詩歌風格的演變,歸根結底受製於時代的文化背景與社會心理的變遷,而詩人的審美意識和創作心理則是“文理”與“世情”之中介。因此,“唐音”和“宋調”藝術素質的差異,乃在於唐宋詩學的意識指向的不同。所謂意識指向,是指詩的藝術素質中體現出來的詩人的審美意識和創作心理的傾向性。它不僅是個人經歷、性格的反映,也是社會審美心理的表現,或社會文化意識的積澱。宋代文化精神在製約宋詩的意識指向方面發揮了巨大影響,使得宋詩人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鮮明地體現出立異於唐詩的自覺。約略說來,宋詩學的意識指向異於唐詩之處在以下四點:一是忠君體國的憂患意識,二是明心見性的內省態度,三是睿智靜穆的理性精神,四是典雅高尚的人文旨趣。這四點與宋人對詩的本質和作用的認識相關,而更直接地將詩學觀念熔鑄為“宋調”的藝術素質。(節引自《通論》“甲編 詩道篇 第三章 意識指向:深廣的思慮與優越的慧性”)

宋佚名《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局部

由於強調“心”的自主性,宋詩表現的重心顯然由物質世界的美感經驗轉到內心世界的心理經驗上來。典型的“宋調”常常是情(意識)壓倒景(物象)成為詩歌的主要成分。在宋詩中,人生的各種經驗和意志被揭示得纖毫畢現。即使是涉及現實或歷史的題材,宋詩也常常有意避開對事物外形的刻畫。比如同為描寫美女,王安石的《明妃曲》不是像曹植的《美女篇》那樣堆砌鋪陳容貌服飾,也不像李白的《玉階怨》那樣渲染人物活動的場景氛圍,他懂得“意態由來畫不成”的道理,因而著重於對明妃內在氣質、內心世界的開拓。歐陽修、司馬光諸公和《明妃曲》,也都注重表達主體的政治觀念和倫理觀念。再如描寫音樂的詩,唐人如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都用大量篇幅來描繪、渲染、摹狀音樂的聲音以及音樂喚起的錯覺、通感、情緒,審美感覺始終處於中心。而宋人如蘇軾的《舟中聽大人彈琴》、《聽僧昭素琴》,黃庭堅的《聽宋宗儒摘阮歌》、《聽崇德君鼓琴》等等,對音樂本身或音樂聲喚起的感覺不太感興趣,更關心的是音樂性質的雅俗問題,音樂對詩人自身心靈的陶冶,關心音樂喚起的人生經驗及至演奏者本人的經歷、教養、情趣等等。題畫詩也是如此,唐人如杜甫往往先勾勒出畫中景物的大體輪廓,然後由畫中景物聯想到現實世界或感情世界。而蘇軾和黃庭堅卻對畫中的形象極少注意,常借題畫闡發自己的藝術觀念或對其他事物的看法。總之,不僅純粹感官經驗不再是宋詩人注意的中心,而且形象的直覺也退居次要地位,自我意識的表達成為詩歌的首要內容。(節引自《通論》“甲編 詩道篇 第三章 意識指向:深廣的思慮與優越的慧性”)

《宋代詩學通論》

目 錄

(向下滑動預覽 )

引言

甲編 詩道篇

第一章 本質闡釋:道與藝的對立互補

一、宇宙的邏輯同構:詩者天之義

二、審美的語言形式:詩者文之精

三、人格的真實顯現:詩者心之聲

四、道德的純粹附庸:詩者道之餘

第二章 功能探討:從治世的藥石到娛心的絲竹

一、政治關懷:教化與諷諫

二、道德規範:明道與見性

三、心理平衡:自持與自適

第三章 意識指向:深廣的思慮與優越的慧性

一、民胞物與的憂患意識

二、不囿於物的內省態度

三、月印萬川的理性精神

四、遊心翰墨的人文旨趣

乙編 詩法篇

第一章 閱歷與體驗:“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

一、社會的玉成:窮而後工

二、自然的饋贈:江山之助

第二章 學養與識見:“萬卷須窺藏室,一塵莫點靈台”

一、治心養氣:品行的涵養

二、博極群書:學理的儲積

三、遍考前作:藝術的熏陶

第三章 師古與創新:“出入眾作,自成一家”

一、通與變:藝術傳統的認同與超越

二、鐵與金:陳言俗語的點化與活用

三、胎與骨:詩意原型的因襲與轉易

第四章 規則與自由:“拾遺句中有眼,彭澤意在無弦”

一、句法:“行布佺期近,飛揚子建親”

二、捷法:“衝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軌”

三、活法:“人入江西社,詩參活句禪”

四、無法:“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

丙編 詩格篇

第一章 藝術質素的辨析

一、當行本色:審美特徵的強調

二、出位之思:媒體界限的超越

第二章 審美範疇的傳釋

一、格:品位和力量的標準

二、韻:深沉而簡遠的境界

三、味:微妙而雋永的美感

四、趣:機智與理性的魅力

第三章 理想風格的追求

一、雄健和雅健

二、古淡和平淡

三、老成和老格丁編詩思篇

丁編 詩思篇

第一章 構思:“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

一、靜觀與活觀

二、冥想與感興

三、精思與妙悟

第二章 表達:“風吹春空雲,頃刻多態度”

一、自然:“萬斛泉源”與“一江春水”

二、精妙:“意與言會”與“寫物之功”

三、渾成:“天球不琢”與“天氣混沌”

四、含蓄:“興托深遠”與“命意曲折”

第三章 欣賞:“參時且柏樹,悟罷豈桃花”

一、懸解:透徹的領悟

二、活參:能動的解讀

三、親證:實踐的印可

戊編 詩藝篇

第一章 結構的張力

一、章法:對立衝突的辯證結構

二、句式:邏輯的引進與打破

三、對偶:語境的遠距異質原則

第二章 語詞的活力

一、造語:語詞的陌生化效力

二、下字:意象的力的式樣呈示

三、用事:典故的多重美感內涵

第三章 聲律的魅力

一、拗律:反心理預期的聲律脈動

二、險韻:因難見巧的智力競技結語

結語

後記

再版後記

重版後記

參考書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