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產品VS重運營:產品不再是核心 新造車新玩法能行

  重產品VS重運營:產品不再是核心,新造車勢力的新玩法能行?

  耿慧麗

  2018年,是造車新勢力們產品集中落地的重要年份。放在傳統車企,一款好的產品下線,成功已經有了七八成,剩下的,就是品牌行銷的錦上添花,銷售管道的跟進發力。但對於造車新勢力們而言,產品下線之後,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面。

  因為不同於傳統車企的打法,造車新勢力們想要玩出新花樣,他們想重新定義用戶體驗,探索新的用戶使用場景和新的商業運營模式。在產品研發、製造、零組件供應方面,都有傳統車企的現成標準可借鑒,但如何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則需要造車新勢力們自己摸索。這條路看上去並不容易,但造車新勢力們別無選擇。否則,作為一個全新品牌,和傳統汽車品牌相比,無論是品牌積澱還是產品研發製造能力都不佔優勢,如何讓消費者為之買單?

  汽車行業過去100多年的發展,基本上是以產品為主導。而造車新勢力們想要開啟的新時代,用戶體驗、使用場景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車企的運營方式也將全面革新。甚至有人大膽設想,未來智能電動車的時代,汽車將和今天的手機等電子消費品一樣,高度標準化、簡單化,就是一個車身外殼加一套動力電池,完全可以外包代工。由此帶來的是,產品不再是核心,車企的重心應該放在運營上,如何找到用戶,如何用全新的商業模式維系用戶,才是最重要的。

  重產品還是重運營?有限的資金投在哪一端更合適?這是擺在造車新勢力面前的一道選擇題。就目前而言,造車新勢力們大多選擇了產品,他們想用高水準的汽車產品,來證明自己的造車能力,贏得投資者與市場的信賴。

  造車已是低門檻的事了嗎?

  未來的汽車是什麽樣的?有觀點認為,未來的汽車將是高度標準化、集成化的,就像今天的手機一樣,智能作業系統由少數幾家科技巨頭提供。不同汽車品牌的差異主要在於給用戶提供的體驗不同,基於此,未來車企的業務重心應該放在運營上。從近年的行業趨勢看,造車的門檻確實在不斷降低。尤其是電動車新貴特斯拉在2014年宣布開放全部專利之後,鼓舞了一批造車新軍加入。

  前不久的媒體採訪中,新近加盟的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巨集地就表示:“現在造電動汽車已經沒有什麽技術壁壘了,可以採購很好的電池,也能夠採購很好的電機,五年之後電動車就像大眾化產品一樣,幾乎誰都能造,當然造車的效率和品質不一樣。”作為前摩根大通亞太區投行主席、投資圈的紅人,顧巨集地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互聯網背景出身的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同樣認為:“總體來講,電動汽車技術本身沒那麽高的門檻,包括無人駕駛技術將來都沒那麽高門檻,10年以後一個汽車公司如果不搞無人駕駛就像今天車上沒有ABS一樣,新技術普及起來比想象中快,這些都是地基性的東西。”

  相較而言,傳統車企背景的人士則認為,造車沒有那麽容易,汽車產業鏈條很長,無論是研發還是供應鏈管理和生產製造,造出高品質的量產車都絕非易事。互聯網行業想要顛覆汽車行業只是偽命題。比如近期在國際上大手筆“買買買”的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就沒少公開批評互聯網造車的顛覆論,認為互聯網與傳統造車融合才是出路。就目前而言,很難說哪一派的觀點更正確。而且,即便對於未來的預期不同,兩派人士都認為,做好產品才是根本。

  李斌認為,好的產品相當於樓的地基,地基不穩肯定是要垮掉。威馬汽車戰略規劃副總裁陸斌同樣認為:“產品是1,想象的太空可以是100。核心產品造不出,其他都是耍流氓。”造車新勢力車和家最近停掉小車項目,轉向中大型SUV產品的戰略調整同樣表明,至少在現階段,想以運營為重的路子走不通。眾所周知,車和家創始人李想是互聯網汽車顛覆派的堅定支持者,車和家的SEV(Smart Electric Vehicle)項目也是這一理念的積極實踐,從小而美、沒有太多技術壁壘和門檻的小型電動車入手,主要用於共享汽車等全新的使用場景上,屬於從運營上嘗試突破的典型。

  而蔚來、小鵬、威馬、愛馳億維、電咖等背景各異的造車新勢力們,都選擇重產品的路子,無論是從首款產品大多選擇SUV,向傳統汽車的消費熱點靠攏,還是紛紛從傳統車企高薪挖人死磕供應鏈與製造環節,都表明,目前在造車新勢力心目中,產品落地是他們的1號工程。不管造車門檻降得有多低,未來車企的業務鏈條中製造環節的地位下降多少,運營環節的地位提升到多高,但就目前而言,作為造車新勢力的一員,學會造車,拿出品質可靠的產品,始終是無法避免的入門課。否則,如何說服投資圈繼續給自己投錢?如何讓消費者接受自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們,造好車是根本。

  運營是新造車企業高飛的翅膀?

  對於汽車行業,互聯網造車也好,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也好,其根本就在於創造全新的用戶使用場景,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和運營模式。否則,只是創造一個全新的汽車品牌,並沒有什麽意義,更何況,在中外品牌雲集、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早已不再需要一個走傳統路徑的全新品牌。

  而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年輕化以及消費理念的轉變,也讓全新的運營模式有了突破的可能。比如,基於APP,車企可以直接和消費者建立關聯,掌握一手的用戶資訊,基於大數據分析,車企可以精準了解消費者的用車場景和消費喜好等。

  比如蔚來汽車認為,一個行業的變革就來自於體驗的變革,而體驗變革最核心的來自技術變化帶來的情感體驗提升,因此,蔚來汽車將從4個方面重新定義汽車用戶體驗。第一,車要好,這是基礎;第二,好的服務體驗。基於移動互聯網、基於新的技術,在這方面可以做很多變革。第三,Digital Touchpoint。數字化的用戶鏈接。第四,Beyond the Car。提供生活方式而非僅僅提供產品。

  顧巨集地在接受採訪時也認為,今後汽車製造環節的重要性會下降,車輛本身硬體差異不大,“區別就在於怎麽把軟體與硬體結合,怎麽為用戶提供智能體驗。車的差異化完全在於對智能的把握,你有什麽辦法讓智能更快,數據的連接更加暢通。”陸斌同樣表示,在產品上,威馬與其他品牌產品不可避免會有重合,智能導航、智能充電、語音互動等誰家都會匹配,但在落地體驗上則可能差異不小。

  而要重新定義用戶體驗,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的買車用車服務,顯然需要更大的投入。但在憑借產品本身基本不掙錢甚至虧損的情況下,打造這一系列服務,比如成本高昂的換電站,蔚來到底怎麽賺錢?而一個看不到盈利前景的企業,顯然是有問題的。不僅僅是蔚來一家,目前造車新勢力們未來藍圖中著重描繪的網約車移動出行、APP、人工智能互動系統、充換電服務等等,都只是面孔含糊的“流量入口”等商機,難以看到清晰的盈利太空。

  而且,智能電動車只是剛開始起步,未來用戶使用場景並不明晰,一旦預測不準押錯方向,比如充電模式為主還是換電模式為主,對企業帶來的都是巨額的損失。還有,也是更重要的是,想要打造全新的用戶體驗,沒有現成的模板可借鑒,一切都靠自己摸索。李斌就多次表示,產品下線只是邁過第一道關,接下來最大的難點在於做好用戶服務。相較於研發、設計、供應鏈、製造等有標準可參考的領域,服務是一件沒有標準的事情,它更依賴於一個完整的體系。“光是對人員的培訓都是一個特別大的工程,服務體系的建立,比研發體系建立更具挑戰。”

  造出一輛高品質的車,只是造車通關的第一步,更難的還在後面。重新定義用戶體驗,探索新的運營模式,是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最大的不同之處,但也是困難最大的地方。這或許也是,為何目前眾多造車新勢力都把用戶APP作為核心賣點之一,畢竟這是最穩妥也是最基本的了解用戶、探索新運營模式的管道。

責任編輯:關海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