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勞動改變的孩子:從“家中小皇帝”到勤勞“小蜜蜂”

將廚藝搬上課表,這在湖南省的小學裡,還是第一次。湖南民族職業學院附小的五年級學生正在上廚藝課。

12歲男生收起年少的稚嫩,把照顧媽媽的重任扛到肩上。

盧望軍告訴記者,自己由於懷二胎厭惡油煙味,根本不能進廚房,老公又在外地上班,生活一下變得艱難。此時,是六年級的兒子主動承擔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不僅端茶、遞水、提重物,更是每天晚上鑽進廚房準備好晚餐。“廚房裡叮叮當當的聲音,真是幸福的奏鳴曲!”盧望軍說,那時每逢過馬路,兒子會站在車來的那一邊護著自己,過去的嬌氣、懵懂不見了。

從“家中小皇帝”到勤勞“小蜜蜂”

“來嶽陽市之前,我兒子在縣裡的小學念書,算得上是品學兼優。不足的是不夠獨立,基本上不參與家務勞動。”盧望軍笑道,現在的農村年輕人多出去打工,孩子們以不做家務為榮。爺爺奶奶這些長輩更是持這種觀點。而他們夫妻倆最初也覺得勞動可有可無,只要孩子聽話、學習好就行。

三年級下學期,孩子來到湖南民族職業學院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民院附小”)143班讀書,卻闖進了一個新的世界。

此時的民院附小,勞動教育已經進了學校的課表。

這裡每個孩子每天都有一份特殊的家庭作業——勞動作業。勞動作業分為三部分:完成個人自理勞動、分擔家務勞動和參與社會實踐及義工活動。以三年級為例,每個孩子的個人自理勞動包括把衣服分類放進洗衣機清洗、疊衣服並把衣服整理好放進衣櫃、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出行的行李物品、疊被鋪床等。家務勞動包括準備菜單、寫購物清單、學會切菜、做旅遊攻略、煮飯、大掃除、照顧弟妹、學會燒水泡茶等。社會實踐及義工活動則包括清理“牛皮癬”廣告、打掃公共衛生、田間勞動、職業體驗,等等。

學校教導處主任周同介紹,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學校也開設了一系列勞動教育課程,一二年級引入陶藝課,三四年級設置了電工、木工、縫紉、刺繡等課程,五六年級有廚藝課。進課表,進課堂,有專門的教室、專業的教師。這些勞動實踐課已經在民院附小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每門課程都有各自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

“對孩子來說,每一個家庭都是勞動基地。”周同說,因此,家長成了學校勞動教育的參與者、監督者和評價者——學生每天都要填寫勞動作業情況記載表,家長點評簽字後上交班主任。每個班級的家委會根據學校要求安排家長輪值,對班級每個孩子的勞動作業情況進行統計和梳理。期末時,家委會還會根據每周情況統計表,匯總學生一個學期的勞動作業並給予評價。一到期末,學校還要求每個孩子製作視頻以供抽檢和分享。每個孩子的勞動作業將得到一個整體評價,按平時檢測、視頻匯報、社會實踐和義工活動分類,最終結果將計入《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手冊》,納入期末“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評比。勞動作業不合格則一票否決。

154班的毛宇棟就是個傳說。他“名聲在外”是因為能“炒三四十個菜”的學生,最拿手的當然是地道湘菜“辣椒炒肉”。

在兩周一次的廚藝課中,他自告奮勇當掌杓。洗菜、切菜、放油、下鍋、翻炒……在小組另外3名同學的幫助下,一盤辣椒炒肉新鮮出鍋,引得眾多小食客垂涎不止。即便下課鈴聲響了,大家還沉浸在廚藝課堂不願意離開。

毛宇棟自豪地說,現在自己是家裡的“廚神”,辣椒炒肉比爸爸媽媽炒得還好吃。

“以前在家裡是小皇帝,什麽都不做,現在什麽事情都搶著做。”毛宇棟的變化讓家人感到欣喜。

宇棟媽媽說,不僅是會做飯菜,兒子覺得能照顧家人很有成就感。從開始收拾房間搞衛生到後來進廚房做飯,爆炒花甲、辣椒炒肉、清蒸鱸魚、檸檬鳳爪,個個做得像模像樣。“正月廿七,爺爺過生日,他挑了一個生日蛋糕,還提前買了花甲準備做湯”。

更讓她驚奇的是,宇棟還善於對比分析、提高廚藝:“今天的菜味道差了一點,是不是配料的比例不對?海鮮有鹹味,放剁辣椒就更鹹了,用菜市場的小米椒調製是否更可口?”

甚至,他還會主動到開甜品店的叔叔那裡搭把手,將製作奶茶餅乾的技術帶回家。

把勞動當作一種自覺 不能讓上一代的勞動缺陷再遺傳

主管學生廚藝的李立新老師是學校的“元老”,這位體格健壯的原體育老師掌握這教學樓裡一個佔地200平方米的廚房——把廚房搬進學校,在湖南的小學裡可謂開了先河。“每周14節課,分成7次上。每一堂課都有視頻教學,全部是家常菜,一年15個菜,兩年可以學會做30個菜”。

他告訴記者,以五年級第一學期為例,從第一節課的認識調料開始,到最後一節課的成果匯報,所有孩子都能掌握以下內容:認識烹飪調料、熟悉炒菜流程,會切片和切絲等技能操作,學做5個簡單家常菜。最後一節課,學校還會以“廚神爭霸賽”的形式進行成果匯報和考核。

在他的眼中,這樣的鍛煉其實是“補課”:現在的孩子條件越來越好,動手能力越來越差。“六七十年代孩子是散養的,飯菜都是親手做,熟能生巧。當下的學生卻是營養豐富加偏食,問題在於家長沒有給鍛煉機會。”李立新稱,每周周末讓父母休息一次給孩子挑大梁做飯的機會,增加了親子陪伴的時間,也磨礪了孩子的性格。據他的多年觀察,會做家務的男孩子性格會好些,少有暴力傾向,且更有愛心和孝心。

“教育的目的越隱含,教育的效果越明顯。”嶽陽市民族學院附小校長方少文則期望,通過6年的勞動教育課程,同學們能真正把勞動當作一種自覺,並通過這種自覺,喚醒孩子的責任擔當,最終為成長鋪墊更多的人生底色。

早在2002年,方少文就在全校開展了學生家務勞動情況調查。361份問卷的回收結果反映,全校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歡做家務勞動,許多孩子連疊被子、整理房間、洗紅領巾等簡單的家務活兒都很少主動做,四、五、六年級的學生每天的平均勞動時間都少於20分鐘。

在一次關於勞動教育的調研中,方少文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孩子們都認為洗自己的襪子是在幫媽媽做事,沒有真正的勞動自覺。

這種狀況讓他陷入了思考:年少時,自己田裡勞作、放牛、打豬草、砍柴、做飯……什麽都乾。這些勞作給了那一代人最早也最深刻的人生體驗,一生受用。看到現在的學生普遍是白天上課、晚上作業、周末補課的生活狀態,作為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方少文試圖改變這種狀況。“小時候,父親常說,勤快勤快,有飯有菜;懶惰懶惰,挨饑挨餓。吃不窮,穿不窮,不會劃算一世窮。這裡的劃算就包括了四時勞作。傳統文化講的就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30多年的感悟讓他對勞動被“邊緣化”有了深刻的分析:恢復高考制度後,升學成了獨木橋;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導致父母對孩子的普遍嬌慣,加之“隔代教育”,基本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權利。“我們有責任為所有的孩子補上這一課,不能讓孩子們重複上一代的‘悲劇’,不能讓上一代的勞動缺陷再遺傳”。

方少文先在學校的樓頂開辟了一個菜園,讓學生輪流體驗勞作的樂趣。2004年,學校又開展了“周末我當家”“食堂我當家”“我是小交警”系列活動,同時在不同年級開展縫衣服比賽、穿戴比賽、縫紐扣比賽……

16年過去了,民院附小的勞動教育從沒間斷,還有了新的內容和內涵,並得到了嶽陽市教體局的大力支持。方少文說,僅僅是建設這些綜合實踐教室,市教體局前後投入了近100萬元。2017年,時任嶽陽市委書記胡忠雄“六一”兒童節看望師生時特意去了廚藝教室,高興地品嚐了孩子們烹飪的菜品,為他們的動手能力點讚。

希望在田野上

“我拔了一個巨大的蘿卜!”“第一次知道青草鰱鱅是四大家魚。”去年初冬的一個上午,在老師和家長的組織下,六年級150班、152班、153班的近200名學生來到郊區的農莊,體驗農事勞作。

課堂,被搬到了田野。學生們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9個關卡的闖關作業。9個關卡的闖關作業分別是:了解一顆豆子的奇妙之旅,並製作一杯豆漿;尋找“蘿卜王”,了解拔蘿卜的技巧;製作傳統美食:辣蘿卜;小組配合完成一個稻田裡的守望者:稻草人的製作;給幼苗搬新家,學習蔬菜幼苗移栽技能;學習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和其中蘊含的智慧,回答相關問題;搓一段3米長的草繩;分離空谷殼,學習谷殼分離機的使用方法和原理;找出一棵高40厘米的植物苗,想辦法挖出它。

方少文介紹,為了組織學生體驗農事勞作,他們已在嶽陽市君山區周邊等地區建立了多個農事勞動基地;目的不僅要讓學生主動學習農業知識,豐富課外知識,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還要讓他們深入了解農業從事者的辛苦勞作,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

據悉,目前,民院附小建立校外農事勞動基地,僅僅是校外勞動教育四大基地建設的一個方面。目前,民院附小還建成了職業體驗實踐基地、社會公益實踐基地、人文科技實驗基地。學生每月舉行一次活動,並納入學生評價。

勞動,讓改變悄然發生。

148班學生周俊偉、周俊豪的母親對此深有體會。去年生日那天,她下班回家,一打開門就發現兩個兒子做了一桌子飯菜,並擺好了水果拚盤,點上蠟燭,唱起生日快樂歌……那一瞬間,她熱淚盈眶,深深地感受到兒子們長大了。她深有感觸地說:“從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到現在的懂事與孝順,看似簡單的勞動教育,帶給孩子的獨立、自信、自強都是一生的財富。”

168班學生彭柏球的母親則驚訝於其他學校家長的感受。她把孩子跳著舞洗碗做菜的視頻發到朋友圈,結果贏來無數個讚。現在兒子下午常自個去菜場買菜,懂得四季果蔬,明白該如何花錢持家,連菜場的商戶都稱讚不已。“他果盤做得很美。勞動不僅讓孩子有愛心,還有了審美的高度”。

毛宇棟的母親在春節的聚會上讓一眾家長驚掉了下巴。宇棟不僅操持團圓飯,還精心考慮外來的弟弟妹妹吃什麽?外公有哪些忌口?擺盤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麽形狀、樣子?“從北京和廣東來的小孩都在旁邊看,他們不感興趣。但我兒子是哼著歌做,他覺得快樂”。

責任擔當的小公民

學生的變化,作為教師都一點點看在眼裡。176班班主任宋老師稱,勞動讓人成長,二年級的學生就能將教室打掃得比較乾淨了。知道勞動不易,那些喜歡亂丟亂扔的孩子也更講衛生了。

幾位老師感慨,會勞動的學生變得更聰明了。他們從勞動中體驗到的責任感、自信心和獨立性比同齡人明顯要強些。堅持勞動的學生手腦的協調訓練多,能夠促進智力的發展,處事要靈活不少。

方少文說,雖然學校家庭兩頭磨練,可很多孩子做的晚餐並不夠美味、精致。但是,這一份沉甸甸的擔當和懂得付出的心,讓教師和父母對他們的未來更有信心。“一個懂得愛他人的人,一個能夠把愛的心意化成愛的行動的人,必定會被幸福眷顧!從這個角度看,勞動教育的意義不僅是簡單地學會自理本領,更是在真正為孩子的未來奠基。”

據了解,讓每個學生“天天做事”的理念已慢慢為絕大多數家長接受。2017年“六一”兒童節,全校2373名學生,有1314名學生分別獲得“勞動小標兵”和“勞動小能手”稱號,佔全校總人數的一半以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