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所學校,讓孩子走出教室種菜喂雞爬樹

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我們關注勞動教育如何在青少年的內心深處落地生根。

立春一過,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的孩子們就開始掰著手指頭盼著春季農場課程的到來。清明過後,五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們來到學校的農場校區開始了為期一周的和土地的親密接觸。農田勞作、爬樹求生、做豆腐、飼養動物、仰望星空……孩子們在豐富的課程中探索成長。

“黑板上種不出莊稼來”

玉泉農場校區位於北京市延慶區,這裡四面環山,在50畝的土地上,學校開發設置了農耕文化實踐區、家禽家畜飼養實踐區、葡萄釀造實踐區、地質礦石實踐區、野外生存實踐區、社會調查實踐區、生活能力實踐區、慢生活閑適區等不同的課程區域。

在農耕文化實踐區,幾個孩子正在掄著鋤頭、鐵鍬將土地挖出一排排的壟溝,另外幾個孩子則將從大棚裡草莓苗移植在挖好的土壟裡,而負責澆灌的孩子們早就將水桶灌滿了水,等待澆灌草莓苗。就這樣,在孩子們的團隊合作中,一株株的草莓綠了整塊田地。

在家禽家畜飼養實踐區,孩子們身穿著白色衛生服,戴著口罩、手套,將菜葉子剁碎,摻和上玉米面等糧食為雞製作飼料。“我發現了一隻雞蛋,還熱乎著呢!”正當大家給雞餵食時,一位眼尖的同學發現了藏在雞舍裡的秘密。他雙手捧著帶著溫度的雞蛋,興奮地呼喊著,迅速引來同伴們的圍觀。而在隔壁的羊圈前,另一組孩子也看到了溫馨的一面:有一隻母羊剛剛產下了小羊羔,身體比較虛弱。孩子們於是就將胡蘿卜、青菜葉混合,給它製作了特別的營養餐,“媽媽們生寶寶都很辛苦,羊媽媽你多吃點,讓小羊羔健康長大。”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說。

在生活能力實踐區,孩子們將自己采摘的韭菜洗乾淨,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刀切碎,還將從雞舍撿拾回來的雞蛋炒碎,製作成餡料,和面後烙成餡餅。有一位同學捨不得將親自撿回的雞蛋吃掉,一直揣在口袋裡,晚上還放在了枕邊,結果第二天一早,發現雞蛋碎了,因自己沒有照顧好它而哭得很傷心……

據老師介紹,到了秋季,孩子們還可以采摘葡萄、親手體驗釀造工藝,還可以在酒瓶上印下自己的名字,將美酒帶回家。在校長高峰的設想裡,這瓶酒要留到孩子們人生重要的時刻再打開,“比如將來考上大學、走上工作崗位或者結婚的時候,依然還能感受到小時候農場課程的幸福收獲……”

關於農場校區的設計初衷,高峰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經歷——“有一年,我去烏克蘭蘇霍姆林斯基曾擔任校長的帕夫雷什中學參訪,讓我驚訝的是,校園裡除了教室之外,目之所及全是勞動的天地:果園、菜園、麥田、工具屋……勞動教育隨時隨地都能在校園中發生,這太讓我羨慕了。”高峰表示,近年來,國家從上到下都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北京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也要求: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小學3-6年級平均每周不少於2課時。但是,由於課時及現實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學校的綜合實踐課程被語文、數學課或自由活動代替。要麽就是老師通過播放幻燈片為學生講解勞動教育,學生在下面記著筆記,成了“黑板上”的勞動課。

“黑板上種不出莊稼來!”在高峰看來,勞動教育需要真實情景的體驗,而不是知識的記憶。為了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在學校場地有限的情況下,學校“借地開課”。因此,學校節約開支,在京郊延慶租用了50畝地,和當地的農場合作開發了系列勞動教育課程。“這裡海拔比市區高,全年沒有霧霾,我們還配備了24小時的監控安保設施,安排了學生宿舍,確保每個學年、每個年級的學生都能輪流去參加一次一周5天的深度勞動課程學習。”高峰說。

讓學生全身心丈量,現實和心靈的世界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人的最重要載體和途徑是課程。為了讓勞動教育在學生心靈深處真正落地生根,學校充分挖掘並整合了校內外的人力資源,組建了校內和校外兩個課程組織。“校內組織包括課程領導小組、課程研發小組、課程實施小組、課程評價小組、課程保障小組;校外組織包括家長志願者、社群、學區領導等能夠為課程提供資源或設計建議等方面支持的人力資源。”高峰告訴記者,課程研發團隊從2016年暑假至今的3年時間內研發設計出13大農場勞動系列課程的50多個項目,以確保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不同的季節去農場時,都可以在資源庫中挑選適合當時運行的課程,重新組合成自己班級特屬的課程模塊。

“當教育回歸到實際的勞動實踐,學生的成長也就與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他們的創造力被激活。農場課程設計的初衷就是讓學生在親身勞作中形成人與自然的互動、人與社會的互動、人與自我的互動,從而熱愛生活、敬畏生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峰告訴記者,基於這個理念,農場課程的設計不僅限於“種植”或“農耕”主題,而是根據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將農場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還把《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嵌入”到實踐課程中。“如豆腐加工過程,需要使用數學的比例、估算等知識,以及鹵水和豆汁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等原理。”高峰告訴記者,在每一個環節的實施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帶著一本PBL項目學習報告書,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觀察、記錄、發現,而且每個環節都設置了評價機制。

在農場有一間面向西山的茅草屋,裡面放置了有關自然的書籍,專供結束一天勞作後的孩子們在此看看書,抑或坐在面向西山的落地窗前,靜靜地面對西山的落日雲霞發發呆。在仰望星空課程區,還有幾架望遠鏡,專供孩子們仰望星空、夜觀星辰。“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不能只有課本和考試,還要有感知大自然、感受慢生活、品味幸福的能力。”高峰憧憬著。

在高峰看來,這樣全時空、全方位的浸泡,讓學生在一周的時間內體驗到最真實、豐富的生活,在多種不同的活動中體會勞動對於人類的價值,從多個角度與大自然對話、與生命對話,從而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農場歸來,孩子們身上靜悄悄的變化

去年秋季的農場課程結束後,學校在學生調查問卷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你喜歡農場課程嗎?”結果顯示:表示“非常喜歡”和“喜歡”的人數達到了99%。“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是天然地親近泥土、小草、大樹,嚮往大自然的。”高峰說,這個調查結果更加堅定了學校開發農場課程的信心,課程研發小組的老師們也更加有了動力。

“……漿熟,沸久,點之以鹵,小舀半杓,速成塊,旁人大喜,無不驚歎……”這是去年秋季農場課程中一位六年級的同學仿古文寫下的《做豆腐》的感受。

“電影《怦然心跳》中兩個孩子坐在高高的無花果樹上看遠方的鏡頭一直印在我腦海中。在這次農場課程中,我克服了心理的恐懼,也可以爬到了高高的樹上看風景了……”這是本次春季課程中,一位五年級的同學寫的《爬樹望遠》中的片段。

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喜愛是最好的老師。真實的生活情景體驗,也為學生們的寫作帶來了豐富的創作源泉。每次課程結束,孩子們都立刻將片段寫就。學生現場寫、老師現場指導。“我發現,有了這種真實的體驗,孩子們都有話可寫,一篇小習作基本上半個小時都能搞定。而且,情感真實、語言生動精彩。”全程伴隨學生進行農場課程的班主任邊雪豔深有感觸地說。

農場日記,學生現場寫、老師當天批

農場課程結束後,每個孩子都將一份“農場的味道”帶回家,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而家長們也發現了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變化———“女兒之前都是從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敢拿刀、不進廚房,回家後竟能熟練地切菜,還為我們煎雞蛋、烙餡餅。”“兒子之前從不喝豆漿,這次有了親自做豆漿、豆腐的經歷,回來後竟要求我買豆漿機,每天親自打豆漿喝……”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小草拔節如此,孩子們的成長也是如此。一周的課程結束,迎來了谷雨節氣,正是“種瓜點豆”的好時節。學生們在他們的農場日記中寫道:“學子勞作綠田園,谷雨潤物草莓鮮。希望下一批上課的同學們能品嚐我們親手栽培的草莓。”“農場上葡萄園裡的葡萄架已經發芽了,更期待下一次農場課程體驗釀酒課程的到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