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85歲清華教授錢遜病逝,“論語”理解比父親錢穆有新闡發

著名國學大師錢穆之子、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錢遜先生,於8月22日凌晨病逝,享年85歲。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發訃告稱,將於8月26日上午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告別儀式。

錢遜於1952年—1953年,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1953-1981年先後在清華大學馬列主義基礎教研組、哲學教研組任教。1982年後轉攻中國思想史。

其作品包括:《論語淺解》、《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中國傳統道德》(全書副主編,《理論卷》主編)、《推陳出新———傳統文化在現代的發展》《平天下--論語的處世智慧》及論文若乾篇。

逝者/錢遜 (1933年—2019)

籍貫江蘇無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清華園裡讀經典、清華百年樹人文化促進基金項目秘書處、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中心總顧問,中華傳統文化的虔誠守護者。

/故事/

“國學精髓在做人之道”

2017年,錢遜曾接受媒體採訪談“國學精髓在做人之道”。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錢遜認為,儒學的精華在於做人之道。向來關注年輕人道德修養的錢遜教授,推薦《論語》為國學入門的經典。這是因為,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乾,而儒學的基本精神涵蓋在《論語》之中。通過學習國學,去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神生命是大於物質生命、個人與群體價值統一”的思想,得到民族精神的洗禮,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

致力於《論語》研究的君子

錢遜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蘇州度過的。在蘇州的時候,錢遜接受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9年,16歲的錢遜高中畢業,他拒絕了父親去香港學習的邀請,考入清華,北上求學,父子一別就是31年。

自從考進清華園,錢遜一輩子就沒有出來,先做學生,畢業後留校任教。

不可否認,錢遜對《論語》的喜愛和研究,或多或少都受到他父親的影響。

錢穆在上世紀60年代著有《論語新解》,錢遜則把自己對《論語》的研究寫成《論語淺解》一書,並不斷修訂完善。通過自己的精心研究,錢遜認為《論語》是教人修身做人的書。他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論語》的思想核心。”在他看來,修身不只為自己,還要使別人也能夠得到安樂,更進一步還要使百姓都能過得好。

在錢遜眼中,《論語》是傳統文化的根基,不但影響了我們民族的精神,還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情感。他認為,提高中國人的精神,需要做的有很多,但毫無疑問的是,離不開國學,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他不遺余力地提倡重讀經典、重讀《論語》。

錢遜引用程子談讀《論語》,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他認為讀《論語》要有一個基本的思想,就是“學了要用,要改變自己”。我們今天也應以這樣的態度和標準來讀《論語》。

他把對複興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放在了“學”上,不僅號召別人學,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他說,一般人常以“梅花香自苦寒來”等話來激勵自己苦讀,而《論語》卻開篇就說學的喜悅和樂趣。苦樂之間,反映著不同的為學態度。他說,也許到今天才可以說,我開始懂得了《論語》的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理解比父親錢穆有新闡發

錢遜在《論語》一些篇章的理解上,相比錢穆還是有一些新的闡發。

比如“巧言令色,鮮矣仁”,錢穆認為非真情流露、有目的的巧言令色不是真正的仁,“務求巧言令色以悅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鮮矣仁’。”錢遜則認為,“孔子這是從否定的方面來說明什麽是仁。孔子反對花言巧語,說的多做的少,主張言行一致。”兩人雖都認同“巧言令色,鮮矣仁”,但錢遜卻將之拓開,聯繫到孔子的言行一致思想,是對錢穆理解的延伸和發展。

綜合中國青年報、《環球人物》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