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湊熱鬧說說教育: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美人”?

引 言

當今的家長面臨太多選擇,國內的學校類型就有公立、私立、雙語、國際等等,橫看豎看都要看花眼。偏偏還有留學這條路,就更加混亂了,時不時還跟著政策變動焦慮幾分。逐漸我們就忘了,希望孩子接受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麽?也許把這個問題想清楚,該如何選擇就非常明確了。

來源:維小荷(vivalamour)

我有個同事最近經歷了兒子小升初的洗禮,從一家著名公立小學準備轉軌到國際化的雙語學校,其間過程頗不順利。由於兩種體制還是相差很大,他兒子引以為豪的那些長處並不受那些學校待見,加上啟動準備流程也有些晚了,所以一路非常受挫。

吃飯的時候一桌媽媽,說到此節,不免會討論“幼升小”或“小升初”這個無處不在的怪物,而心驚不已。我那位同事的總結是,他並不是因為偏向哪一種語言文化,也不是因為未來一定要出國這些理由才考慮轉軌。他只是很樸素的探討哪一種方式可以讓他的兒子在未來社會最終更有競爭力,有一個完整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以及自給自足的精神狀態。

幾年的公辦家長生活讓他領悟了體制內教育的精要,同時朋友小孩的例子以及其他雙語學校的建立又讓他看到了另一種開放式教育的可能方式。他其實對目前所謂的那些國際和雙語學校也心存疑惑,不知道在中國的土地上是不是也是另一種形式主義或一個偽命題。

關於走哪一種體制我也很迷惑,畢竟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的父母沒有這樣的選擇。但是我很同意他談到教育的一些終級目的:關於個性的強度,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還有怡然自得的精神狀態。

我回想了一遍自己所受過的教育,當年並沒有這些民辦雙語或者國際化的學校,我是按部就班讀著體制內的公立學校一路到了大學,後來和很多人一樣也留了幾年學。坦白說,公立體制的好與壞都有很深的烙印,海那邊也不是一路風景獨好。這十多年的受教過程中,我如今印象深刻的關於“教育”的事件屈指可數。

第一件事

我初中升高中時遇到一位很特別的數學老師。因為當年是在同一個學校直升,所以他開了一個暑假班專門給直升班同學上課。這個課程是他自己開發的,美其名跨學科,包含了克隆技術,人口學數列演算,中國字迷,香功,碳60分子結構,電腦控制論,二維世界暢想,正交分解,人耳與中醫穴位,人臉識別等等你肯定在今天的中學課本裡也找不到的東西。當時我的感覺是,哇,這是要練一門旁門左道啊!但感覺比少林武當有意思多了。這個老師自己興趣非常廣泛,所以就隨著他的性子一門一門的上。我那個時候才真正被知識本身迷住了。原來世界如此之大,又如此相通!對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來說,深刻體會到了什麽是井底之蛙。

現在回想,迷人的東西都需要一種對未知的想象力。一個三維世界的我要想象二維世界的人怎麽走路生活,畫出他們的種種限止和可能。對電腦並沒有入門知識的我要想象未來有一個克隆的我是怎樣一種體驗,能不能接受。原來人是一種全息的存在,耳朵上的反應會告訴我身體內部出現在的問題。那個時候,覺得世界好有意思,為什麽我們一定要按文理學科去學習呢?

當然這門課歷時三個月,曇花一現。我們又投入了正兒八經的教綱和題海中去。但對我的震憾至今都在。求知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味,很酷,不孤立也沒有標準答案的事。對世界充滿好奇應該是教育的第一要義吧,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孤單也不會自大。

學貴博而專。一沙一世界。給孩子提供盡量多的可能性,啟發他芥子裡有須彌。

第二件事

世界雖然很大,但仍需要找到入口和正確的打開方式。

第二件事是我大二的寒假和幾個同學去學GRE,學完的最後一天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哭了起來。老師真的都太有煽動力了,“在絕望中尋找希望”那校訓的鼓舞,一拿一個準,真的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了。我們幾個女生上完了課,去了陸谷孫教授家裡,還在哭。為什麽呢,被感動了。具體什麽情節已經不記得了,但就是一種非常捨不得老師的感情。

GRE這種課多麽應試,多麽枯燥啊,但是我們硬是有萬丈學習豪情,甚至每天夜裡在寢室裡都會重溫一下老師當天上課所有的笑話梗。陸老師那天大概呆住了,他老神仙向來是看不上這些教授技巧的速成英語課。看到我們都哭了,對他是一個巨大的震憾。他事後沉重的說“我們要反省一下,為什麽我們大學教育的課和老師達不到新東方的效果,為什麽從來沒有學生會受到這樣的激勵。這不僅僅是會說笑話的原因。”

是啊,不僅僅是笑話的功勞。那是什麽呢?把枯燥的東西講得有趣是經過琢磨的,我們那時的大學老師大概既沒有貼近學生的消費者洞察心理,也沒有在知識上找到樂趣的突破口。

司機領進門,怎麽教,肯定make a huge difference. 這一點上,漸漸中國的大學也在改變。國外最基礎的導論通常是該學科最牛的大伽教授親自上陣,而不是年輕的助教。為什麽?越歷害的教授站的越高,越能明白如何在“道”上深入淺出,給學生一個最引人入勝但意猶未盡的開端,激發他們最大的對於這門課的熱情。有多少人的熱情是被扼殺在學習的初端呢?無論什麽學科只要繼續深究下去,注定都是辛苦和困難的,所以沒有一點開頭的甜頭和樂趣作引子,是很難讓人堅持的。

這點上,教育還是挺需要伯樂的。遇上一個好老師,或者說遇上一種有啟發性的體制和教法,是挺大的緣份。

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是留學。留學最大的收獲並不是說外國的學校如何好,老師如何棒,知識如何前沿。留學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除了知識,在一個不同語系不同文化下獨自生存就是最好的體驗教育。

知識本身迭代了太快,對你一生其實幫助有限。在這麽多不一樣的文化背景同學面前如何自處,如何交朋友,如何團隊協作,這本身對為人的挑戰可能大過了學習本身。在這個過程中,你變得更圓融,更有同理心,更獨立,更自信。這些個性和處世上的體驗可能可以伴隨你一輩子。

20歲我第一次去美國求學時,撲面而來最大的焦慮絕不是每天如山一樣的閱讀資料,而是一種生存挑戰。在食堂裡有那麽多菜我都說不上來名字,我每天都點不到想吃的東西啊。我只能靠手對著有口音的墨西哥廚子點來點去,說著“this, that”,前面排隊的同學流利隨意的報出各種菜名才對我是一種無上的煎熬呢。

可是幾個月後我就鬥膽站在了學校夜間值班室的前台。要把各位帶著黑人口音的警衛巡邏報告寫下來,接待各種熱線求急電話。學校把這種事放給一個國際學生也是可見心大,當然後來我發覺很多事,硬著頭皮,鐵著心腸總是可以作下來的。不試試你怎麽知道自己不行呢?Why not是我最喜歡的美國精神之一。

這些經歷本身比我學到的知識或遇到的教法更有長久的衝擊作用。這就是我同事說的,培養出一點個性的強度遠甚於學到的知識本身,深以為然。挫折教育已經被講爛了,各種時下興起的營地活動和體育運動也都在往這個方向進步著。

留學中必然會遇到挫折,辭不達意,沒有朋友家人,水土不服等等。如同出水痘一樣,過了就好了,甚至也許你會愛上了陌生的城市,交到新的朋友,如魚得水。這過程中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育。我的朋友簡安有一個一直重申的論斷,多住一個城市總是好的。要是人生重來一遍,我想還會去更多地方,在不同的大陸都住上更多的時間。

最好的教育從來就是豐富多樣的多元生活本身。生而為人,有過上天入地,成功失敗,喜怒哀樂的各種體驗,活到淋漓,才最值回票價。

最後一件事

最後,我想說一下“美”。一直覺得中國教育裡求真求善的部分強調的比較多,而最缺少的就是“美學”。

中學時有一段時間我的數學成績不太理想,後來有一次學排列組合,我一舉拿了個最高分。數學老師找我談話,具體內容也不記得了。大體意思是數學是一門關於“美”的科學,你要在數字解題中領悟到其中的美就能更進一步。這種美可能是平衡,簡單,規律。然後老師也歎了一口氣,說現在學生都覺得數學又難又煩,其實數學最美啊。

是的,如果都能帶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學習和生活都會很不一樣。後來我開始懂得,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塑造一種屬於自己的審美。

有一次我和一個作投資的朋友吃飯,她錯過了幾個當紅炸子雞。從財務回報的角度說,她有些遺憾。但是她說重來一遍,她還是會錯過。因為這些過快過大的項目都不符合她的審美,而審美的標準其實蠻難改變。作事作人都暗含著這個標準。審美是一種對組合的選擇,代表人的一個調性和哲學觀,穩定和諧。

文字,數字,音樂都可以是美的入口,同樣燒菜,打球,編程也是。美有一種特別的私密性體驗,甲之砒霜,乙之蜜糖。老子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也有這個意思。因此,它是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反面。美很難比較,更怕爭輸贏。而我們是在一個“學以致用”的文化裡長大的,我們致力於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所謂有用,隱含著目的與得失,成功與失敗,糾結與失落。而美呢,是專注於內在的源泉,我作為自己,去選取和享受,而不是要變成誰才能得到。

所以,之前我同事提到希望他孩子以後能怡然自得,其實是一種很美的自我狀態。我們今天的社會大體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不可能不和人比較,收入,房子,孩子等等話題都足夠讓人腹背受敵。如果沒有一個自我的美學太空,能耗就不會停止。一方面,我們常常說中國教育裡面的創造性不足,但另一方面我們的享受性也不夠。對一個美的東西停駐,把玩,品味,積蓄和調動起一種富有美感的情緒,何其珍貴。而這種時間每天都是稀少而不可求的。因為很多時候,那種悅己和享受美的情感和時間通常對外界都沒有什麽鳥用,我們便不會沉浸其中,又匆匆隨著慣性趕路。

教育仔細想想確實是反天性的,它需要人不斷教化,修練,才能把自己雕琢成器。淵博,幽默,勇敢和范冰冰,克魯尼,網紅臉什麽其實是一樣的。。。。這其實都是個人對於審美的一些標準。標準可以各異,體制內外可能有別,最後就看你想成為怎樣一個美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