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公立學校國際部只能小範圍記憶體在,出路在哪裡?

基於政策上的限制,公辦學校一定應該思考,能否向獨立建校這個方向發展。不過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挑戰非常大。那麽出路在哪裡?

文 | April

編 | Alvin

3月底,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可說為全國中小學2019年招生定下了“最嚴”調子。到6月份,2019年招生季告一段落,通觀全國,各地皆頒布相關政策規範招生辦學。

前段日子,我們關注到安徽合肥市教育局特別召開的規範開展國際教育專題會議,公布了具有開辦國際教育資質的學校名單,名單中絕大部分是公立學校國際部或外籍子女學校。

對於合肥市公立學校國際部來說,似乎是一個利好政策,因為得到了官方認可。然而旺盛的市場需求,公立學校國際部的招生容量始終是有限的,而且國家對於公辦學校國際部在未來發展的趨勢上,是在有限範圍內允許其存在,且一定是嚴格管控。

那麽,公立學校國際部的出路在哪裡?

康德教育集團副總裁、成都七中國際部執行校長楊越,在頂思組織的一場重慶行業沙龍上,從《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政策出發,認為在現有國家民辦教育政策限制下,公立學校國際部需要認真思考,轉型成為一所獨立學校的可能性。

從一個部門升級為一所學校,則需要面臨場地、管理資源、課程構建、師資配置等多個方面的建校考驗。楊越校長分享了成都七中國際部為“轉型”籌備的一些經驗後,提出在國際部現有辦學基礎下,遵循一體化管理原則,即高層管理一體化、中層及以下相對獨立的方式,國際部仍能突破及華麗轉身。

以下為演講匯編:

我來自康德教育集團,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所以先做一個簡短的介紹:

康德教育集團從1997年開始從事國際教育,在成都赫赫有名的成都七中國際部就是由康德集團在1999年開設的。重慶人耳熟能詳的重慶一中國際部(現重慶第一雙語學校國際部)也是由康德教育集團在2001年開設的。

康德在全中國已經領辦了15家中學國際部及國際交流中心,其中有五所國際部康德自己獨立管理,包括成都七中國際部、重慶第一雙語學校國際部、武漢六中國際部,北京35中國際部以及蘇州一中國際部。

公辦學校國際部發展趨勢

現在有一些關於公辦國際部的發展趨勢的數據分析,首先是《千禧一代:中國00後群體研究報告》,其中包括了00後孩子的家長遇到的一些困境。我自己也是一個00後孩子的家長,就特別關注了一下。有這樣的一個數據:統計不同年齡段公眾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意願,其中00後孩子的家長有77.5%願意送孩子出國留學,是所有年齡段中比例最高的。

現在的公辦學校國際部都是從高中開始的,面對的孩子就是十五六歲的孩子,他們就是00後,他們的父母正是目前中國最希望送孩子出國留學的群體。所以公辦學校國際部有很大的需求。

第二個是同事發給我讓我仔細拜讀的《西南地區國際學校學校市場發展與政策全景解析》。在西南地區,公辦學校國際部的數量也非常多。成都七中所在的四川就有16所,重慶也有11所公辦學校的國際部,在西南地區佔比很高。

另外,對這幾年的國際教育數據進行對比,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民辦國際化學校的數量在上升,公辦學校的國際部的數量在下降,外籍子女學校數量也在下降。

身在公辦學校的國際部老師都深深地體會到,在過去幾年,特別是在2014年開始,雖然市場非常的紅火,家長的需求持續上升,但是國家的政策的限制越來越嚴格。

面向公辦國際部的政策掃描

首先是公辦學校國際部的批複數量基本上是負值,還有一些良莠不齊的公辦學校的國際部也被關停了,因此國際部數量在下降。那麽多出來的一些想要去接受國際教育的孩子去哪裡呢?民辦國際化學校。

不久前,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裡規定了公民同招的四個統一,對招生範圍、招生計劃、招生時間和招生方式進行統一。隨後在第五條裡面特別提到了公辦學校,首先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不得以國際部、國際班或境外班的名義招生,這就斷了公辦學校國際部向下發展的路。

不過,這份通知也給公辦學校國際部打開了一扇窗,即嚴格規範公辦普通高中國際部或境外班的招生行為,納入統一管理,實行計劃單列。承認了公辦學校國際部招生的合規性。

國家對於公辦學校國際部在未來發展的趨勢上,我個人認為是在有限範圍內允許其存在,但是一定得嚴格管控。國家對民辦學校已經規定了招生範圍、招生計劃、招生時間和招生方式的統一進行,其實這個限制是很多的,比如說在成都依然執行的是5月17日以前民辦學校全部不能做任何宣傳,包括不能進行校園開放日這種常規的活動,所以這個限制是很嚴格的。

還有實行計劃單列,就是錄取分數要達到同批次學校錄取線。以成都七中為例,七中是全四川省招生分數最高的學校:學生比重點線高60分,才有資格報讀七中,還不一定能被錄取。如果是同批次錄取,那國際部錄取線也得比重點線高60分,就得把原本錄取分數線拉高20分,學校可能會失去1/3以上的生源,甚至2/3的生源,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情。

公辦國際部向民辦國際化學校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基於這些政策上的限制,公辦學校一定應該思考,能否向獨立建校這個方向發展。現在有很大的市場,政策的限制也需要公辦學校國際部考慮這個方向;不過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挑戰非常大。公辦學校國際部雖然是由民營企業來跟公辦的學校合作,但是其實也仰賴了公辦學校的資源,包括場地資源,甚至教學資源,還有管理資源。

由一個部門上升為一個學校,首先面臨管理上的大的挑戰。另外就是品牌,其實很多國際部都是依托母體學校才擁有了品牌和生源。其次還有課程,公辦學校國際部的課程多數是集中在高中段,但是如果獨立建一個高中,代價就太大了,生源也需要得到保證。

現在主流的方案就是把國際部升級為K-12學校,即從幼兒園到高三的一個全學段的學校。僅依賴於現有高中三年製的課程向下延伸,是完全滿足不了的。所以課程構建非常複雜。

融合式課程必然是今後發展的方向,但是國家對課程的限制也比較多,比如教育部規定有四科必須要上:語文、政治、地理和歷史,怎麽辦?有一個成功獨立建校的原國際部校長說,教育部要求的四科都教,剩下就是英國的GCSE的課。

但是家長不僅希望孩子完成教育部要求的這些內容,拿到中學畢業證,更希望孩子有中國的文化底蘊作為競爭優勢。所以他們更希望課程裡既體現中國的文化底蘊,又有西方比較先進的教學手段以及評價方式,和更好的海外的教學資源。所以這個融合不能是簡單的疊加式的融合。

另外還有很多細節問題,例如人才的儲備,特別要重視雙語教師的儲備。在國際部中可能雙語教師並不是主力的隊伍,外籍教師是主力;但是如果進行獨立建校,要肩負中西融合式課程的教學,雙語教師是中堅力量。

再有就是精細的財務測算,一個學校食堂的師傅,保安公司,校園中的花草等等都需要被計算進財務中;如果按照國際部的財務運營模型去測算獨立國際學校的財務,會和實際差距很大。

各種挑戰的應對方案

因此,我想分享一下成都七中國際部在這種情況下的應對方案。

融合式的國際課程

目前成都七中國際部師生比是1:6,主要是懂雙語的中方教師。這是一個非常豪華的教師配置,就是因為成都七中國際部從15年開始就時刻準備著向一個國際化的民辦學校發展,所以進行了四年的師資儲備,就希望在某一天走出去,這些老師可以擔起建設一個學校的重任。

目前成都七中國際部的課程叫融合式國際高中課程。當時大家思考融合的時候也非常膚淺,就想到把美國的教學大綱跟中國的教學大綱做個對比,不一樣的地方以美國教學大綱為主,一樣的就保留。但是後來發現並沒有這麽簡單,因為學生需要完成的各種考試要求,直接的決定了在每個階段需要上什麽課。

以數學為例,成都七中國際部的絕大部分學生在高二的時候必須完成AP微積分的考試。要學好微積分就需要學三角函數,但是高中的三角函數是在高三的時候才上,就沒有辦法讓學生提前做好準備,所以國際部就重新編排了課程,讓學生在高一就可以接觸到這部分知識。要學好三角函數,還要具備哪些數學基礎,這也要考慮。因此教學順序需要這樣編排。

在教學方式上,例如數學,以前是一周四節課:三節是中方老師教,全部都是理論課,一節是外籍教師教,做語言上的輔導和答疑,相當於外教成了中方老師的助教。當時覺得中方老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很高,同學們理解得非常快,而外方老師可以做一些拓展。

但是一年後發現,外教無法輔導中方老師講的內容,比如說中方老師會講一題多解,一個方法講完再講好幾個方法。但是外教就覺得不需要更多方法,把這個方法做對了就行。可是同學們要問他“我的方法B為什麽解不出來?”外教說他也解不了,所以這個方法行不通。

後來的解決方法是:首先中外教聯合備課,根據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梳理出來,之後再決定哪些課是中方老師講,哪些課是外籍老師講。之後的教學內容是沒有交叉的,只是在每個單元結束的時候,外教會做拓展和應用練習,因為學生要面對是海外的考試。

在這樣的一個教研氛圍下,其實中西方的教學就可以開始融合了,融合上升到2.0版本的時候,中國的老師全部都是雙語教學老師。雙語教師很重要,因為他們按大家統一的編排的教學內容,用英語去授課,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中文去解釋,然後外教用英語繼續上其他的內容。這樣就達到了課程上的融合。

成都七中國際部的其他課程不像傳統的公辦學校國際部那樣,把14門會考的科目壓縮課時,全部一起上完。還是按照融合式課程的思維,以要對接的考試為最終的目標,然後安排到每個年級、每周的教學內容中。

雖然有梳理成的表格,但是實際上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並沒有分成板塊來上。具體總結一下,七中國際部就最後形成了三個體系:必修課體系、校本課體系和學生個性化選修體系。

一體化管理

在管理上,為了讓國際部更好地向國際化學校過渡,借助了母體成都七中非常強大的管理能力。成都七中國際部從15年的時候開始試行一體化管理模式,具體是高層管理一體化,中層及以下相對獨立。

高層就是專門由成都七中和康德教育集團成立了一個管理委員會,相當於今後民辦學校的董事會或理事會;董事會或理事會任命一個執行校長,所以在高層上就統一了。接下來設立了六個獨立的部門,相當於是個小型的學校。

這六個板塊全是獨立的,人員方面有專人負責,但是共享其他的資源。比如德育資源、課程資源和教師培訓資源共享。其實國際部力量太單薄了,所以目前七中國際部課程資源上就是跟公辦的母體學校一起合作的。

成都七中願不願意合作?相當願意。第一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胸懷和眼界。第二是國際部研發的課程其實對普高的學生有反哺作用。比如2017年,國際部牽頭研發的成都七中國際理解課程,由國際部出資聘請北師大國際理解指導專家,成都七中的老師和國際部的老師共同來寫全英文的教學大綱,最後這門課成了成都七中普高的必修課,一周上一節,所以教學成果是大家共享的,包括教師培訓資源也是共享的。

我自己體會非常深刻的是就是德育班主任管理,對國際部老師幫助很大。我認為國際化學校在班主任管理這個問題上應該向好的公辦學校來學習。班主任非常辛苦,像成都七中國際部的作息時間和普通高中一模一樣,早上7點半開始早自習,因為是寄宿學校,晚上是一直到九點,班主任要求三道崗,就是早自習、午自習和晚自習,和公辦學校完全一樣。

以前的班主任就是國際部自己招的班主任,他們剛到國際部非常缺乏對學生管理的能力。常常是學生把班主任氣的跑出了教室,更不要說整個學校德育,校園文化建設了。

得益於成都七中給予的培訓,目前班主任成長非常快,之前一共是17個教學班,以前差不多有15個成都七中派來的老師,給每個老師配個國際部自聘老師作副班主任來進行培養,現在只有五個老師來自成都七中,其他的全是後來培養的,今後可以到國際學校獨當一面的班主任。

如果要真正跟母體學校達到一體化,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母體學校對這件事的重視和支持。當然,學生也納入了成都七中統一的體系,國際部的學生也要參加升旗儀式,也要參加國旗下講話等等,都是一視同仁的。國際部的學生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麽特權。

管理中的變通

但是國際部的學生在德育管理方面也有不同之處,比如校服是有區別的。一個學校為什麽要實行兩個系統?我這裡講個小故事。

曾經有一個美國著名的五所中學組成的聯盟訪問成都七中,他們到了成都七中的時候恰好是大課間,廣播體操的時間。然後從操場走過就看到成都七中碩大的操場上,幾千人穿著藍白的運動裝就開始做廣播體操了。

這五個校長都覺得很震撼,問,今天是學校的運動會嗎? 我說不是,這是課間操。他們問一個月做幾次,我說每天都做。他們感到完全不可思議,為什麽大家要在規定時間做同樣的一件事情,運動不是個人的愛好嗎?應該讓學生做自己喜歡的運動。

這件事情啟發學校思考,我們應該給學生選擇運動的權利,所以現在國際部的學生高一才參加集體課間操,高二和高三的同學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些運動。

第二就是校長很希望國際部的學生帶動學校的國際化,特別是在禮儀方面,但是顯然穿著運動裝不能凸顯所有的國際禮儀,所以他希望能做西式制服。經過他的建議和支持,不同的校服也在國際部開始推行。

現在和很多海外學校或者私立學校一樣,成都七中國際部的孩子每一周有穿校服的口令,比如說根據口令學生應該穿什麽衣服。同時每個學生在運動的時候可以穿上運動裝。這就是一些比較獨立的部分。

當然家長會也是獨立召開的,因為形式不一樣。每一個外籍教師,包括老師需要跟家長一對一地谘詢、溝通。

我們成都七中國際部通過管理上的的梳理、人才的培養和課程的升級迭代,正在從一個國際部向獨立私立學校邁進。我們不知道前路有多大的阻礙,但這個決心將帶我們一直走下去。也希望各個國際部的同仁也能從我的分享中獲取經驗,不斷前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