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面對小米Q1財報,你是否有一種無力感?

面對小米2019Q1財報,一些分析人士似乎有一種無力感。他們列舉了手機出貨(同比下滑)、財報細部尷尬(毛利下滑)、疲弱的股價,卻無法駁倒一個業務面、財務面整體出色(營收、利潤雙線增長)的小米。我們的觀察中,這已反覆上演幾輪了。

這“無力感”背後有什麽邏輯?它反映了小米什麽特質或競爭力?

分析前,先說說我們的觀感。Q1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1、預料手機出貨同比下滑,未料ASP提升明顯,營收反而提升。

當初預判依據是:小米新品多於Q1下半程發布。今日看,當季手機品牌區割、價格力吻合了消費升級與分級趨勢。小米是行業下沉與供應側變革受益者。

這表明小米手機主業正經歷結構轉換。Q2應會釋放新品效應。這不僅保障營收與現金流,更為未來兩季奠定基礎。

2、預料AIOT類產品出貨迅猛,未料電視出貨與大家電擴張表現。

2018年以來,諸多廠家都在強化互聯網電視,並借IOT概念切入家電品類。我們當初判斷小米或受抑製。

今日看,這是“手機+AIOT”雙引擎效應。小米正走出過度依賴手機局面,業務趨於均衡,背後有品牌、設計、技術、商模價值溢出。這將擴充營收與獲利來源,豐富商業模式,增強抗風險能力。當然也會壯大新零售版圖。

Q1,AIOT與消費消費產品營收佔比已超27%。手機營收佔比61%,持續下降。

3、料到小米盈利,未料到互聯網服務多元擴充,增長穩健。

當初判斷著眼於手機出貨下滑。今日看,手機、TV服務的用戶與日活貢獻良多。當然亦有互金助益。

著眼用戶維度,小米已步入本地互聯網企業第一陣營,驗證了互聯網與物聯網企業屬性,從中能看到精細化運營。這一維度亦強化著小米富媒體特徵,未來,除手機廣告與分發、電視廣告與會員費外,有望出現更多變現,基於內容與商品的信息流都會形成。

4、預料到海外繼續高速增長,未料到海外互聯網服務實質性落地。

2018年確實有這動向,但全球區域市場數據立法、內容服務落地敏感左右了認知。今日看,小米國際化有望走出更為扎實的一步。這是非常難得的一面。

當然,這種判斷,並不能說明上述無力感,只是小米平面化描述。

誇克認為,“無力感”在於:

1、認知仍停留在“小米=手機”的邏輯。2、小米生態演進之複雜,業務之多樣,已超出外界認知。3、忽視了小米的組織力、領導力以及2018年以來的結構化變革。4、忽視了小米文化、價值觀以及使命驅動的力量。

“小米=手機”的邏輯,看去陳舊,不用解釋,其實有很多值得辨析的部分。這裡面有外界的扭曲,也有小米業務版圖的演進差異。

小米業務確實開始走向均衡,AIOT日益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不過,“雙引擎”戰略節奏仍有很大差異。

手機屬單一品類,平台集中,用戶集中且具有即時運營價值,容易產生規模效益,沉澱數據與技術、強化中台架構、持續鍛造基礎設施體系。外界更傾向看手機出貨、營收、相關互聯網服務業務指標,這是小米的最大確定性;AIOT品類、SKU多,營收提升快,但參考指標更多是整體出貨、連接數、用戶與日活(小愛還有語音互動次數),看去運營平台(尤其智慧家庭等場景)統一,品類間實際缺乏協同,數據欠深度挖掘,網絡協同、規模經濟效應還需一個周期才能顯現,規模化變現更是。

如此,手機出貨就直接左右著外界對小米的判斷。AIOT數據則易被漠視。

當然,不要忽視電視及大家電。它們是小米智慧家庭不可或缺部分。尤其電視,可謂小米娛樂+社會化應用平台、未來關鍵的入口與服務變現平台。Q1,小米電視出貨260萬台,服務收入增益明顯。我們預判,2019年將超過1200萬台(2018年800多萬台)。3年內,小米將在這一領域具有強大統攝力,從而成為小米新一輪估值的核心參照。此外,大家電當然也將直接拉升小米營收,並能強化拉新。

即便如此,小米短期仍要承受外界認知考驗。

不過,相比小米生態演進與商業模式,這種認知扭曲還算不了什麽。

必須意識到小米已是一家大而複雜的公司。不止人數、營收,品類之多元、業務之多樣、生態之複雜、“新鐵人三項”中的裂變與聚合、諸多新概念,已超外界認知。

3月,在《小米股價波動下的全面進化》一文中,我說,小米已足夠複雜,可從三個維度觀察:水準方向上,終端品類、場景、互聯網服務、小米金融等;縱向價值鏈:從設計到品牌、渠道及服務,一條循環經濟模式;中台架構:進步迅速的算法+數據、多元運營平台、覆蓋完善的渠道體系,隱形的智慧家庭場景及事實性行業標準、日益明顯的富媒體屬性等。

誇克認為,截取單一品類、環節觀察小米,都無法看到全貌,也無法捕捉到核心競爭力。

小米終端多品牌、多品類,以及橫向、縱向的網狀協同關係,已經具有複雜經濟學的典型特徵。它是一個依靠整體價值鏈參與競爭的公司。過去觀察小米,我們更多側重“效率+品質體驗+性價比”。此刻我們新增了用戶與月活、業務與組織協同、運營效率、網絡規模效應等。這體現了小米的生態的複雜性,後者會推動小米生態不斷產生複雜經濟學的“湧現”效應,生長出意想不到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

這種形態的小米,具有相當抗風險能力。記不清誰說的一句話,大致如此:向一個系統踢過去一隻球,它一定會被狠狠地彈回來。這是生態系統的力量。

這是小米帶給我們的最大想象空間。

當然,小米生態要想真正發揮系統性力量,必須建立在企業組織力、領導力以及結構化變革基礎上。外界已看到這一面,卻似乎忽視了它的價值。

2017年,誇克曾直接問雷軍小米組織管理話題。他當時坦陳,小米管理正從粗放走向精細化,這是變大之後必經一步。

正是從2017年開始,小米進入組織架構變革周期。2018年1月以來相對密集。IPO後便有5次以上。

最明顯的是去年9月,“業務單元高度扁平化+總部(參謀部、組織部分)”的架構,既激發了小米創新力、增長力,發掘了新管理層,更是強化了總部大腦的執行與監督,後者也是一種頂層設計的力量。

2019年初,為強化技術驅動,小米發布AI+AIoT戰略,成立AI部、大數據部、雲平台部。同時任命崔寶秋為集團副總裁兼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小米技術委員會上升為集團級委員會。這確立了小米技術驅動的發展戰略。同時也是一次類似“大中台、小前台”的設計。

5月17日,小米組織架構再變:董事長兼CEO雷軍兼任中國區總裁,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同時成立大家電事業部,王川擔任總裁,負責除電視之外的空冰洗等大家電品類。

外界認為,雷軍回到前台,或是小米中國區危機反應。財報中,手機業務部分亦強調,中國市場至關重要,小米要堅定執行“持久戰”戰略,夯實基礎,優化產品組合,持續創新,強化質量管控與供應鏈管理等。

不過,小米組織部長劉德的解釋更合理,即強化小米總部職能、增強小米大腦,然後逐步梳理清業務結構,在配置重要戰略方向上做足組織保障、人才保障和資源保障。

面對日益複雜的競爭環境,小米確實必須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力,建立一種高效協同的機制,為雙引擎戰略、AI+AIoT戰略的深化,建立資源、組織、人才保障。

只有雷軍才能擔負起這種頂層設計與戰略方向的責任。當然,“中國區總裁”一定是他的過渡期崗位,應該只是“送一程”。

這種密集的組織架構調整,充分說明了小米生態活力與巨大的變革壓力。同時,它也對外展示了小米的組織力與雷軍的領導力。我們視這一維度為小米核心競爭力之一。除確立技術驅動外,小米確實到了組織變革與協同驅動增長的階段。

至於文化與價值觀,我想,基於當初“性價比”而來的厚道觀、硬體綜合毛利率不超過5%的紅線等,既是小米自我驅動,更是制度設計以及治理結構提升。它會持續影響小米創新,迫使它不斷蛻變。

老有人拿小米與華為對比,試圖矮化其競爭力。核心技術層面,小米距離華為確實較遠,但要看到,8歲的小米,在危機感、組織進化、使命驅動層面,同樣擁有值得尊敬的一面。

當然,還是要回到小米基本面,看它面臨的壓力與挑戰。

截至目前,若要點出小米被動面,我想說,主要在於:小米的價值觀與商業模式,決定了它無法像其他同業追求暴利,中長期,它的成長可能都會是今日的局面,它必須植根於一個廣闊的市場空間,深厚的土壤。

這對小米的耐力、戰略定力、創業與創新的精神會提出考驗,它必須排除更多噪音,堅持“持久戰”之路,並對資本市場的起伏懷有更多理性。

最後想說,“無力感”並非嘲諷。上面我們已看到,有關小米的認知,有生態演進帶來的內部節奏、不確定性。

當然,誇克對這家公司繼續保持著樂觀。

誇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