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調整成癮的小米又拿 IoT “開刀”了

小米的組織架構又調整了。

為什麽要說又呢?因為這是半年多以來,小米集團進行的第五次調整。不過和前幾次“規模宏大”的調整稍微不同,此次調整僅針對一塊業務——IoT。

2019 年 3 月 7 日,小米集團組織部再次發布任命文件,宣布成立 AIoT 戰略委員會。AIoT 戰略委員會隸屬於集團技術委員會,負責促進 AIoT 相關業務和技術部門的協同,推動戰略落地執行。

任命范典為 AIoT 戰略委員會主席,任命葉航軍為 AIoT 戰略委員會副主席。AIoT 戰略委員會共 15 人,委員分別由 IoT 平台部、人工智能部、生態鏈部、智能硬體部、手機部、電視部等十幾個核心業務部門的總經理、副總經理組成。

這個“戰略委員會”,是抽拔了各個具體業務線的管理人員共同組成,是一個在具體落地產品線之上、統籌全局的組織,從這你就能看出,AIoT 對於如今小米的重要性。可以肯定的是,小米以後所有的產品,都會是這 AIoT 大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負責人范典畢業於清華大學,曾在微軟任職,是小米成立最初的 13 名員工中的一位,起初任米聊產品研發經理,隨後負責 IoT 業務。

過去幾年,范典和小米 IoT 業務一起經歷了數次調整。

2017 年 12 月,小米公布了的組織結構調整和幹部任命,原本 MIOT 部總經理高自光被調任去負責獨立出來的電商平台“小米有品”,范典接替高自光為 MIOT 部總經理,向劉德匯報,另外,公司成立 IoT 技術委員會,高自光任委員會主席,孫鵬,范典,屈恆,張彥路,彭川任委員會委員。

到了 2018 年 9 月 13 日,也就是那次小米成立以來最大的

調整

,宣布小米集團最新的組織架構調整和人事任命,組建 iOT(物聯網)平台部,范典為總經理,直接向雷軍匯報。

再加上此次任命,可以說,在劉德逐漸“退居幕後”的情況下,范典已經成長為小米 IoT 業務的“一把手”了。

小米手機在國內的增長停滯,但 AIoT 領域依然有著穩固的領先優勢,去年,華為、OV 等廠商通過合作、聯盟等方式,成立了自己的 IoT 平台,但目前來看,無論是產品數還是用戶數,都還和小米存在差距。去年 11 月,小米披露的 Q3 財報顯示:

Q3 IoT 的表現相較上季度小幅增長,貢獻收入108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89.8%。消費級物聯網連接設備數,已經達 1.32 億台(不包括智能手機和筆電電腦),環比增長 13.8%;擁有 5 台以上智能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和筆電電腦)的用戶達 198 萬,環比增長 16.5%。小米 AI 智能助理小愛同學的月活用戶超過了 3400 萬。

IoT 是如今小米最有想象力的業務,遠勝於手機。大到智能電視、空調、洗衣機,小到鬧鐘、移動電源、電動牙刷,小米生態鏈已經形成了一張大網。在去年 MIDC 上,雷軍也強調了小米 IoT 平台的“開放性”,這種野心不言而喻,小米憑借著用戶量、設備數與數據積累,正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

過去,小米關於戰略的總結有過數次變化,創業之初,MIUI、手機、米聊是小米的“三駕馬車”,隨著米聊的失敗,這種說法也不再被提及;到後來變成了“鐵人三項”(硬體、互聯網服務和新零售);再到今年 1 月紅米發布會上,雷軍宣布啟動“手機+AIoT 雙引擎”戰略。

這種改變可以看作小米的試錯與調整,米聊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互聯網業務也遲遲不見起色,手機和 IoT 成了全村的希望,而目前看來,後者的希望更大些。

隨著 5G 商用的加速,設備的連接能力將有明顯的飛躍,因此 IoT 也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也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屆時將會冒出一批新玩家冒去搶佔先機。小米要做的,就是維持住 IoT 業務在 4G 時代的領先優勢,不成為死在沙灘上的前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