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和黃醫藥的盈利難題 融資能否順利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史凱繼英、美兩地上市後,和黃中國醫藥又將目光瞄準了香港,而這一動作的背後,是企業連續三年累計近13億元的營業虧損。

4月15日,創新型生物製藥公司,和記黃埔旗下的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了主機板上市申請,試圖完成其全球三地資本市場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據招投書顯示,企業2018年營業收入以及商業平台收入均呈現下降;應佔股東淨利潤連續兩年虧損;2016-2018年連續三年經營虧損累計達1.93億美元,大約12.9億元人民幣。

然而記者注意到,作為目前僅有一個上市藥品的和黃中國醫藥,2016-2018年研發創新平台產生的研發總成本分別為6687萬美元、7752萬美元、1.142億美元,佔期間合並總收入的31%、31.3%、53.3%。

不難看出,較高的研發投入是其虧損的主要原因。並且作為一家虧損的研髮型生物藥企,在研管線的產品還需要繼續保持研發資金投入,據招投書顯示,2019年研發開支預計為1.6億-2億美元。

能否繼續保證研發投入、新藥品何時能夠上市以及走向商業化、未來在競爭中如何盈利,是擺在和黃中國醫藥面前的思考題。

融資能否順利

總部位於中國,作為一家處於商業化階段的創新型生物製藥公司的和黃中國醫藥,主要專注於發現、開發及商業化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藥物用於癌症及免疫疾病治療,企業通過研發創新平台及商業平台兩部分開展業務。

公司目前唯一上市的產品,即2018年9月被國家藥監局批準用於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靶向藥物呋喹替尼膠囊(商品名:愛優特)。記者在康德樂大藥房(原百濟健康商城)的網上商城看到該藥規格為5mg*7粒的單盒會員價為7320元。而就是這個藥,從立項到獲批歷時12年。

和黃中國醫藥與許多生物藥企一樣,研發投入周期漫長,需要大量資金做支持。公司繼2006年在英國倫敦AIM證券交易所、2016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兩地上市之後,又選擇赴港上市。

醫藥戰略規劃專家、北京鼎臣管理谘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史立臣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稱,和黃中國醫藥多一個上市地就多一條融資渠道,此次赴港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下一步吸引融資。正是因為企業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費用,而自身造血能力又不足,所以以此來擴大融資渠道,因為上市之後的融資是低成本的。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背後,是和黃中國醫藥重研發投入,但只有一個上市產品且該產品只有半年左右的上市時間,所以公司業績虧損。

招投書顯示,2016-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2.16億美元、2.41億美元、2.14億美元,2018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1%。處方藥業務收入減少導致商業平台收入由2017年的2.052億美元減少至2018年的1.729億美元,降低15.8%。

與此同時,公司2017、2018年連續兩年應佔股東淨利潤虧損分別為2673.7萬美元、7480.5萬美元;2016-2018年經營虧損分別為4670萬美元、5342萬美元、9264萬美元,三年累計虧損1.93億美元,大約12.9億元人民幣;2016-2018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169.8萬美元、-2673.7萬美元、-7480.5萬美元。

而在企業商業平台收入呈下降趨勢的同時,企業研發投入在逐年增長。招股書顯示,較高的研發投入是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公司還將繼續研發投入,2019年研發開支預計為1.6億-2億美元。招股書還顯示,企業研發創新平台由超過420名科學家及員工的團隊所組成。

在史立臣看來,和黃中國醫藥始終在標榜企業的研發能力、豪華的研發團隊、專家級人員,但業績始終上不去,企業最終還是要看業績。目前僅有一個上市產品,導致企業商業平台這一部分的整體利潤越來越薄,很難支撐起企業的整體研發,研發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自身造血能力又不足,一開始是重磅產品,但忙到最後產品太少,時間成本周期又太長,導致投融資疲倦。“和黃中國醫藥還需讓企業經營業績好看、利潤上來,才能講好企業故事,融資也就容易多了。”史立臣表示。

競爭中如何盈利

和黃中國醫藥招股書披露,上市募集的資金將用於企業通過注冊試驗及可能提交新藥申請,推進沃利替尼、呋喹替尼及索凡替尼的最後階段臨床項目;推進公司臨床項目進入全球及中國的注冊研究;支持進一步的概念驗證研究;支持呋喹替尼及索凡替尼與檢查點抑製劑的聯合療法研究,包括根據公司於2018年11月訂立的多項合作協議;資助公司透過內部研究持續擴大公司的癌症及免疫疾病產品組合;進一步建立專注於癌症治療產品的銷售團隊,在公司研發創新平台研發的藥品獲批準在中國銷售時將商品上市。

記者注意到,目前和黃中國醫藥有8種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自主研發候選藥物,其中5種已經或將要開始全球臨床開發。

招股書顯示,全球臨床藥物開發在研產品中有公司與阿斯利康合作開發的小分子新型靶向治療癌症藥物沃利替尼。公司自主研製研發的產品有用於治療三線轉移性結直腸癌的呋喹替尼;具有全球專利的新型化學小分子化合藥物索凡替尼;用於血癌及若乾慢性免疫疾病治療的高選擇性靶向脾酪氨酸激酶(或Syk)口服抑製劑的HMPL-523以及HMPL-689。

史立臣分析認為,和黃中國醫藥選擇的是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這兩個方向在生物藥領域確實很熱門,但研發有難度、投資的周期較長、研發成果出來慢、投資數額較大、回報率漫長。並且目前僅有一個上市產品再加之現有的商業根本難以支撐其研發投入,整體來看就是企業目前整體發展的戰略方向、產品業務結構都有問題。“研發可以這樣做,但產品結構需要想辦法優化,上市的產品要多,不能一味指望商業平台,商業平台的利潤薄。”史立臣認為,和黃中國醫藥的商業平台確實能為企業造成一定的規模,但是形成不了多大的利潤,目前企業利潤薄。

“中國目前有很多生物藥企,到處投融資、搞研發,最後拿不出產品來,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最後融資融不到。”在史立臣看來,和黃中國醫藥不同於外資企業本身有很多結構較為優化、數量相對多的在銷產品,能為企業提供強大的利潤支撐,能進行大量的投融資。

記者觀察到,生物醫藥以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長周期的特點為著稱,並且當前生物醫藥產業市場競爭激烈、紛爭明顯。經營範圍與和黃中國醫藥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生物藥企還有信達生物、君實生物,以及同樣於美國上市後又在香港上市的腫瘤創新藥研發企業百濟神州等。

百濟神州研發管線中有多個處於不同研發階段的自主創新在研產品,包括Zanubrutinib(BTK小分子抑製劑)、替雷麗珠單抗(PD-1抑製劑)以及Pamiparib(小分子PARP抑製劑)這三款產品。公司三項關於Zanubrutinib和替雷麗珠單抗的新藥上市申請均被納入了優先審評。在研發費用投入方面,百濟神州截止2018年的研發費用要比和黃中國醫藥的研發投入高很多,並且其研發團隊、研發水準不輸和黃中國醫藥。

君實生物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特異性針對B和T淋巴細胞衰減因子(BTLA)的重組人源化抗BTLA單克隆抗體注射液(TAB004/JS004)此前正式獲批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藥物臨床試驗,是全球首個獲得臨床試驗批準的抗BTLA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去年12月,公司特瑞普利單抗(JS001)獲得NMPA批準有條件上市,成為首個獲批上市的,用於治療既往接受全身系統治療失敗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國產PD-1單抗。

信達生物也已完成IBI-318的I期臨床試驗首例患者給藥,作為重組全人源雙特異性抗體,靶向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受體(PD-1)及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PD-L1)的IBI-318,用於治療癌症。

史立臣認為,信達、君實、百濟神州等生物藥企都有多個主銷產品與一些非主銷產品在售,有經營規模的產品,也有經營利潤的產品,產品結構很優化,支撐企業整體研發體系的問題不大,即便是有問題,通過好的經營業績也能融來資。

“和黃中國醫藥現在要想辦法把能上市銷售的自有產品放大,這部分不能完全靠研發。自有在銷產品起碼得達到三五個以上,並且是利潤型產品。除此之外,還要有一些規模型產品,這樣企業經營業績和利潤才能上來。”史立臣說。

記者注意到,當前中國癌症的市場空間很大。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腫瘤治療市場將增至3904億美元,中國腫瘤藥物市場的增長速度預期將會超過全球市場,到2030年有望達1016億美元。

全球生物藥市場規模預計到2022年增至3260億美元,年複合增速8.3%。Frost&Sullivan預計2016-2021年中國生物藥將保持16.4%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21年達到3269億元的市場規模。“生物藥市場的未來發展空間很大,但考驗企業的是能拿出多少產品來。”史立臣向記者表示,和黃中國醫藥需要衡量其在研產品何時能夠上市,如果四五年以後上市,那對於現在的經營而言沒有多大意義。除非是近一兩年內將要上市並且規模還比較大,才會使企業競爭力很強,市場盈利空間能很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