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紅與黑》譯者郝運去世 晚年仍自稱“翻譯匠”

中新網客戶端6月11日電(記者 宋宇晟)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6月10日發布訃告,資深翻譯家郝運於2019年6月10日下午在仁濟醫院西院逝世,享年94歲。

上海文聯微信公眾號截圖

郝運,原名郝連棟,法國文學翻譯家。1925年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河北省大成縣(現為天津市靜海區)。

青少年時代,郝運先後在南京、重慶、昆明求學。1946年畢業於昆明中法大學法國文學系,1947年任職於南京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紅十字月刊》。

新中國成立後,他在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任編輯,1958年春因肺病複發,向出版社提請辭職獲準,病愈後專職從事法國文學翻譯,翻譯生涯達七十年。

郝運曾譯出《紅與黑》《巴馬修道院》《黑鬱金香》《都德小說選》及合譯《三個火槍手》《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全集》等六十多種法國文學名著。

郝運2002年獲上海翻譯家協會頒發的“中國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2015年獲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2016年獲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頒發的 “2015年度上海文藝家榮譽獎”。

郝運去世後,不少網友在微博留言悼念:“感謝帶來好的翻譯作品,傳播了文化。”

微博截圖

“中國翻譯家要有使命感”

“翻譯就是發現美的過程,譯者與讀者都樂享其中。”晚年,郝運在接受採訪時曾這樣談起自己眼中的翻譯工作。

在他看來,作為中國翻譯家要有使命感,進行“雙向傳遞”。

“中國與世界相連,中國讀者能讀到外國文學經典,了解外國文學作品,有益於中華文化汲取養分,豐富發展。而中華博大的文化同樣需要傳遞給世界。”

“我不過是個‘翻譯匠’”

郝運一輩子與翻譯打交道,翻譯了六十多部書,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法國文學名著。

談及此,郝運曾感歎,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個性,翻譯也該是如此,關鍵是要深入到原著者的內心,跟著他們塑造的人物不斷轉變自身角色,就像演員一上台就得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到戲中的人物角色性格,而導演則要把握整部戲的各種人物性格。

不過他也曾謙遜地表示,自己只不過翻譯了屈指可數的幾位法國大作家,“可謂大海滴水、吉光片羽”。

他自稱對“翻譯家”頭銜實在不敢當,不過是個“翻譯匠”。“唯一願望是: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好翻譯。”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官方微博截圖

“不求大紅大紫,但求溫和清靜”

“一個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翻譯工作者必定是要自我加壓,要為讀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

郝運曾這樣回顧自己的一生:“我感到是努力做了,但做得還很不夠。很多前輩,很多同行,他們的工作值得我讚美、學習。我就是向人家學習,取人長補己短,一路這樣走過來的。”

談及後輩,郝運也曾在採訪中表示,中國的翻譯事業需要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同時,他希望“從事這行當的後起之秀能靜得下心”。

“不求大紅大紫,但求溫和清靜,既不抱怨,也不擺功,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乏功。人生難得是心安,心安人才靜。這是我的希望,更是期待!”(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