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射雕英雄傳》英文版為什麽拖到今年才出版?

今年春節,《射雕英雄傳》英文版第一卷由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

這本書的譯者郝玉青,其實是個正兒八經的瑞士姑娘,她本名叫Anna Holmwood。郝玉青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瑞典人,先生是中國台灣人。她的母語是英文,自小又向母親學瑞典語,牛津大學求學期間開始學中文,20歲時來中國遊學,回去後她決心學中文,如今成為一位翻譯、文學經紀人,並把《射雕英雄傳》真正帶到了西方世界中。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郝玉青在“故事驅動大會”上如何講述金庸《射雕英雄傳》在英語世界的地位,以及為什麽拖到現在才在海外出版?等等我們非常好奇的問題。

01

金庸何人也?

《射雕》今年2月在英國出版,我在這裡介紹金庸很有意思,中國觀眾肯定都知道他,還是要給外國觀眾介紹一下。

雖然不是金庸發明了武俠小說,武俠其實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但是他是中國最暢銷的作家,也肯定就是在世的作家中最暢銷的那位。

15本小說共在華賣出3.5億本,這個數據肯定是不完整的,還有人選擇電子版,也有不少盜版。

最近的一期《紐約客》,稱金庸帶來的現象級文化,就像《哈利·波特》和《星際大戰》的結合版。

我本來準備了另一份講稿,比較個人化,但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問題需要回答。

02

為什麽《射雕》之前沒在英語世界出版過?

準確地說,金庸不是沒被翻譯過,我的《射雕》版本是第一次由英國出版社出版的平裝書。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2000年初一些香港的大學出版過那種很美很貴的版本,包括《雪山飛狐》《鹿鼎記》《書劍恩仇錄》。

到我2012開始翻譯時,這些版本不是絕版了,就是很貴,我相信這種和金庸寫作的氣氛是不合的。

03

為何要到2012年這麽久呢?

我說兩個原因:

一,此前在西方時機也不對;二,在中國時機也不對。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和西方的接觸變多,但最初也僅限於政治上和經濟上。最近15-20年才在文化上加強了對話。不是說西方人對中國不感興趣,而是不夠有能力去做到。

12年前,我開始學英語的時候,留意到了變化已經開始了。現在西方有更多開始學中文,能說很流利的中文的西方人越來越多。

以前不是這樣的。金庸最初開始發表作品距今也有60年了。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觀眾更容易找到金庸的作品,有熱情又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的粉絲讀者在全世界都能找到。

中國的情況呢?中國人聽說我在翻譯金庸,第一反應是外國人真的可以懂嗎,金庸真的可以翻譯麽?我其實很理解這種反應。

實際上在金庸是有外國粉絲基礎的。但一直存在一種“這麽中國化的內容能翻譯好嗎、能被西方很好的接受麽”的擔憂,恰好反映了中國人覺的他們的文化長期以來被世界忽視了。我很能理解這種想法。現在中國人對他們自己的歷史、文化在世界上地位是更有信心了。

04

中國目前還沒有文學經紀人這一文化,這讓英國書商很難有機會從他們常用的管道知道或聽說金庸。

關於金庸,這個也很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就是人們很容易預設一個充滿當地文化特色的文本是很難翻譯的,但是我覺得一個作品的文化特質不會讓翻譯真正成為一個跨文化理解的障礙,卻還有可能讓這個作品更突出。用昨天嘉賓的話說,應該是一種“可控”的“獨特”。

05

關於英語讀者可以和金庸共鳴,我列舉三個元素。

首先,在射雕故事背景中的蒙古設定,其實是一個讓外國人感興趣的源泉。西方人很少有人知道宋朝歷史,南宋北宋,外族入侵這些,還有蒙古設定、成吉思汗,這讓西方讀者有一個管道去了解宋朝的歷史背景。

其次,金庸的人物塑造,以及他們的情感驅動恰巧是他的可譯之處,和人物的情感世界很能引起西方讀者共鳴的。

郭靖從小背負的父仇,郭靖成長在蒙古,也講蒙古語。這種年輕人需要完成一個使命,又需要展示忠貞,這些元素,我認為是全世界共通的。

另一個年輕的主角,他紙醉金迷,這也很有世界性。

最後,這點涉及它的類型。武俠是中國獨有的。但這個文學種類對西方來說並不是完全陌生。

像類似現代幻想,歷史虛構這些類似的門類,在西方也很受歡迎。

還有武俠電影,當然電影相對要好翻譯一些。1960-80之間的武俠電影直接受到金庸作品的影響。也可以說,西方已經推介過一輪武俠及其元素了。

06

這本書又是怎麽最終得以出版的了?怎麽說服經紀人來做這個出版選題呢?

我剛才嘗試著回答了一些問題,這就是文學經紀人的思考方式。我也是一名文學經紀人,我從這個身份和譯者的身份這兩極同時了解大眾出版市場。

就是在英語世界裡找到一個類似的已經成功的案例。談到這裡,我得承認,是我發起了《射雕》和《指環王》的對比。

07

作品進入西方世界:經紀人很重要,翻譯同樣重要。

必須有好看的樣章sample,因為出版商是時刻準備找理由準備說的。

在射雕的案例裡,我用了異常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準備樣章,翻譯和經紀人要協同一體,像一個團隊一樣開展工作。

向英國出版社推介金庸真的很難,但也不是不可能,在金庸的寫作中有很多要素是能吸引西方出版界和大眾讀者的,例如關於歷史的敘事,文學的品質,還有故事裡面魔幻的成分。

08

後續的出版計劃。

第一卷出版後,版權賣到了7個國家,有西班牙、德國、芬蘭、巴西、葡萄牙、匈牙利,我也很榮幸的在這裡宣布,也被賣給了美國,2019年將要出版。我很興奮,美國的主流大眾讀者終於有機會讀到金庸啦。

09

中國氣質不一定是輸出障礙。

對這種有難度的跨文化的海外版權,其實你很難預料誰會真正成功。我們能做的就是去探尋這種可能性和潛力,去找尋那些可以跨過國界的故事,哪怕它們看起來是“不可能的”或是“中國獨有的”。

可能這獨特性,正是它的賣點。

提問

1、怎麽翻譯中國特有的一些概念的呢?比如武林,江湖?

郝:江湖和武林這樣的詞匯顯示了中國武俠作者對自然景觀的關注,這是大多數武俠作者都來自於中國那些遠離朝堂的區域,飽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純粹之心,特別是面對北方蠻夷文化入侵的後果。

為了解釋清楚這些概念,在序言之外我又寫了一個3頁左右的“寫在前面的話”prolugue,用的是敘事口吻,而不是研究者的那種,讓英語讀者先有個概念,為接下來要讀到做好準備。

2、金庸作品中有很多文化元素,詩詞歌賦?怎麽處理?

金庸作品確實聚合了很多傳統文化要素,他的語言是那種口語化現代文言文。他是用稍年長者的口氣在敘述,但文字很新鮮,又不失生動。

對照這個,我用的英語也是類似,新鮮靈動、不老派,也能動人,讀金庸是很有趣的,讀英語版的金庸也要有同樣的閱讀樂趣。

如果中文版是那種吸引著十來歲的少年在深夜的被窩裡偷著讀的書,那英文版也該是這樣,必須也要有那種感覺。

另外我自己對中文的詩詞很有興趣,我其實很享受解決翻譯詩詞歌賦的困難這一過程。

3、三國演義在西方影響力大嗎?

一般英國讀者,不是很了解。但他們對三國的題材不會太陌生,隨著中國影響力增強,會漸漸掀起一股熱潮的。

好萊塢也在關注金庸。我認為一般英國讀者能讀到的中國故事會越來越多。

4、其他武俠作者的風格?譯者也許會被帶入作者的寫作風格,在翻譯時如何把握譯者和原作者不同寫作風格這二者之間的邊界?金庸作品對您的性格有什麽影響嗎?

其一,做這個翻譯感覺有壓力。我放到整體的,從研究中國文學角度來看。

其二,我打字比看書慢,我也經常提醒自己要慢下來。文學翻譯很難把自己的寫作的個性完全抽離。

其三,性格方面,我是越來越“謙遜”humble。

金庸似乎已經變成了我的司機,必須不斷調整自己,不斷學習才行。

我有時候會把自己跟郭靖做對比,就像他學習武功一樣,不是自然就學會了,必須靠著他這份同樣的赤誠,我也一樣,我知道我必須努力才能做好這個偉大的工作。

5、您都自稱“金庸的師妹”了,自己將來會寫武俠小說嗎?

不敢。我體會到金庸的偉大之處,自己不敢寫,他是大師,我就是學習就好。

本文轉自:做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