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脾胃是五臟平衡樞紐,主運化,脾胃正常運轉,則心火、肺氣得以肅


脾胃虛弱都有哪些表現、你知道嗎?

脾胃是五臟平衡樞紐,主運化,脾胃正常運轉,則心火、肺氣得以肅降、腎陽、肝陽得以升發,五臟才能正常的循環。說起脾胃功能失調,很多人認為就是腸胃不好、消化吸收不好等,實際上這只是脾胃功能的一小部分。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後天生長的物質來源,只要靠脾胃來吸收。脾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胃腸、肌肉、口唇都屬於中醫所謂的系統,脾胃失調也會在這些部位反映出來。

面色發黃、鼻頭暗淡、口中異味

脾虛的人面色發黃,這是因為脾氣虛弱,運化功能減退,不能吸收食物營養,氣血不足所致。鼻頭部位主脾、鼻翼主胃,鼻頭暗淡無光意味著脾胃功能失調,整個鼻頭包括鼻翼發紅說明脾胃有熱,鼻頭青黑色則是病情危重的標誌。

乏力、精神壓抑、肌肉萎縮

脾主運化、主升清,升發人體的清陽。如果脾氣虛弱,運化不了濕氣,脾受濕困,清陽的升發就會受到影響。如你早上起來老覺得困,覺得頭上身上有東西纏著,打不起精神,懶得動彈,或吃過飯就發困、慵懶乏力,說明你已經是脾虛、濕氣重;有些人兩腿沉重無力、上下樓梯困難;有些人頭昏沉沉的,感覺像帶了個帽子,這叫「首重如裹」;精神狀態差,很壓抑、鬱悶這些都是脾虛濕困造成的。

食慾缺乏、消谷善飢、飢不欲食

人的食慾反映了脾胃的功能狀態,脾胃虛弱表現為納呆、就是不想吃飯、吃不多、吃不香;胃火熾盛或胃強脾弱的人表現為消谷善飢,吃得多、容易餓;還有一種人是容易餓,但又不想吃或吃不多,一吃就飽,一會兒又餓了,這叫飢不欲食,往往是胃虛有熱的表現。

便秘、便稀、便黏、腹脹、腹痛

中老年人的便秘,多見虛秘,即脾胃虛弱,腸動力不足,大便就在那裡放著不動,濁氣在腸內累積,還會造成腹脹。

常年大便偏稀、不成形,是脾陽虛、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水留胃腸所致。脾胃虛寒,不能溫煦,還會引起腕腹冷痛,甚至泄瀉。

脾虛濕盛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體內是否是濕最便捷的方法是看大便: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總有一些黏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也是體內有濕的表現;如有便秘且大便不成形,排出不通暢,說明濕氣很重,這是大便黏膩停留腸內之故,久而久之糞毒入血、百病叢生。

水腫、肥胖、痰多

脾虛者水濕停聚會造成人體水腫,要注意:腎虛引起的水腫在腿部,脾虛引起的水腫在臉部及全身。故消除腿腳部水腫關鍵在補腎,消除臉部及全身水腫關鍵在健脾(同時輔助以鼓舞腎氣)。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談之器」,脾虛痰濕內生,還會造成咳嗽痰多,所以中醫治痰都從健脾化痰入手。

營養不良、消瘦

肥胖和消瘦都跟脾虛有關,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運化水谷精微,如果胃的功能尚好,但因脾弱,吃進的食物不能得到很好的運化,不能轉化為人為所需的精微物質(氣血),就會導致吃得很好,膳食結構合理但仍營養不良、體形消瘦、容顏偏老。

中醫治療人為重點要增強人體脾胃功能,提高自身吸收營養能力。中醫不提倡長期服食各種營養片、營養粉,因為長期服食會阻礙脾的正常運化功能。

貧血、牙齦萎縮

「脾主生血」,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血液充足。若脾失健運,生血物質缺乏,則血液虧虛,出現頭暈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虛徵象。

很多貧血的人,想要補血,經常用到阿膠。阿膠是補血的良藥,但是阿膠吃多了容易生痰濕,容易傷脾,消化功能好了,血液自然也就充足了。

「脾與胃互為表裡。脾主升,胃主降。」胃主降,水谷才能下行便於消化;脾氣升,才能把營養輸給肺,肺再把營養傳給其他臟腑。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氣虛弱太久,上牙齦萎縮;胃氣虛弱太久,下牙齦萎縮。

總之,脾胃功能失調,有虛有實、有寒有熱,變化多端,但也有一定的規律,最常見的是造成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脾氣虛、脾陽虛,表現為乏力、懶言、語音低微、有氣無力、胃口不佳、排便無力、腹脹便秘、腹瀉、腹痛等。

第二是營養不足,也就是血虛,表現為面色萎黃或蒼白,消瘦、貧血、牙齦萎縮甚至肌肉萎縮。

第三是化生痰濕,表現為肢體沉重、頭重如裹、水腫、肥胖、痰多、鬱悶等,濕氣鬱積過久就化為熱,鼻部容易出現粉刺,擠出小白點,且多數小便顏色偏黃,體內濕熱者因氣血運行受阻、瘀滯,往往膚色偏黃偏黑、心情煩躁、體倦乏力、精神不振。

我是健脾哥、資深脾胃虛弱調理達人、專註成人與兒童脾胃虛弱的調理、已幫助300+寶媽解決寶寶脾胃虛弱的問題。如果你有脾胃虛弱的問題可以諮詢我、我會儘力幫助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