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口臭、疲勞、肥胖…這些症頭都是因為身體太「濕」

春天容易疲勞、犯困、口臭、頭痛,甚至皮膚油膩、毛孔粗大,更傷腦筋的是會慢慢變肥胖。大家都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危害這一些健康的頭號殺手就是濕氣!哪一些體質的人容易濕氣太重,應該如何調理?吃薏苡仁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嗎?中醫師表示,祛濕,首先得健脾、養脾,以下將教大家聰明吃、祛濕一把罩!

十人九濕!養生之前先祛濕

濕氣重容易引發許多疾病,包括常見的疲勞、口臭、脂肪肝、關節炎、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濕疹、蕁麻疹、長痘痘、頭皮油膩、掉發等,所謂「十人九濕」,中醫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養生之前先祛濕」。看中醫時,經常會被告知「濕氣重」,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既能運化水谷,又能運化水液,脾氣健運與否直接影響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脾失健運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所以其實「濕重」是標,「脾氣虛」才是本。

濕氣重容易引發許多疾病,包括常見的疲勞、口臭、脂肪肝、關節炎、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濕疹、蕁麻疹、長痘痘、頭皮油膩、掉發等,所謂「十人九濕」。

到底濕氣從哪裡進來體內的呢?影響濕氣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像是,短時間吃了過多的油膩重口味食物,堆積成濕,即痰濕會堆積於身。患者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就易膩發脹,導致體內濕、熱、瘀,寒等代謝不正常,而凝結成濕氣。以及受到四季、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冬天的寒氣、夏天的空調、過度飲用冰品、霧霾、梅雨等,都很容易使濕氣纏身,導致身重無力。

【5點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

以下有5點簡單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的方法:

1.胖人多痰濕

痰濕體質的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鬆軟,面部皮膚油脂較多,眼瞼微腫,並且特別愛出汗,常渾身黏膩膩的。一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腦血管疾病、代謝綜合群、哮喘、痛風等病容易上身。

2.平時看感覺

濕邪重濁,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頭重如裹,渾身困重,人也懶得動彈,平時面部油垢不潔,夜晚特別有食慾。

3.如廁看大便

平時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容易粘在馬桶上,或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凈的感覺。

4.伸舌看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如果舌淡胖大,潤有齒痕,多屬脾虛;如果舌苔白膩,多屬寒濕;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多屬濕熱。

5.婦女看帶下

濕性趨下,病狀多見於下半身,分泌物和排泄物多穢濁不潔,便下粘液、婦女帶下分泌增多,或異味難聞。

【不同體質有不同祛濕方法】

事實上,不同體質有不同的祛濕方法:

1.治療濕證要配合五臟六腑來辯證施治。人體中,主水在腎,製水在脾,調水在肺,濕病與腎脾肺有密切聯繫。如腎虛水泛,需配伍溫補腎陽的葯;脾虛生濕需配伍補氣健脾葯;肺失宣降,水失輸布,則需配伍宣降肺氣葯。

2.濕邪其性重濁粘膩,易阻礙氣機,故在祛濕劑中,往往配伍行氣葯,即「氣行濕自化」之意。

3.祛濕葯及方,多屬辛香溫燥,或甘淡滲利之品,易傷耗陰津。對陰虛津虧之證,雖受濕邪,不宜過分利用,以免陰津更明顯,尤其病後體虛或孕婦者。

【不同體質調理濕氣葯膳】

1.對於濕熱體質者,可選用清熱祛濕、健脾和胃、清肝利膽偏向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等;嚴重者可請中醫師把脈來用一些清熱利濕的處方如羌活勝濕湯等。

2.陰虛體質濕氣重的同時常合併「上火」,癥狀多表現為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大便秘結,因此可選用養陰和祛濕的食材,例如:生地和土茯苓、太子參和薏仁等搭配。

3.對於煩躁易怒、眼屎多屬肝火脾濕的,也會加減選用夏枯草、茵陳蒿、菊花等來調理。

4.夏日暑熱與濕氣相合,可以飲用綠豆薏仁、苦瓜、冬瓜、愛玉等,這些都是清熱祛暑利濕的食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