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家提醒:產後坐月子是女人恢復重要期、牢記這十條、能年輕10歲

很多人都說女人在生完孩子之後,就會很容易變身黃臉婆,其實,這和在月子期間的一些事情是有著密切的聯繫的。我們都知道,月子期間是女人一生中最佳的體質調理期,如果月子坐好了,坐對了,不但不會顯老,反而會脫胎換骨,氣息和臉色更勝從前。可是產後42天,應該怎麼熬呢?

【一】;產後42天可注意個人衛生?

?

?有的地方有產後不能洗頭洗澡的風俗,提醒新媽媽,產後一定要注意清潔衛生,所以一定要洗頭洗澡,另外還要特別注意會陰部衛生。

洗澡:如果是順產媽媽,分娩後2-3天可洗澡;陰道分娩有傷口或剖腹產的媽媽,應在拆線2-3天傷口癒合後洗澡。在能夠洗澡之前,應進行溫水擦浴,洗澡時應淋浴不能盆浴,洗澡時間以5-10分鐘為宜,水溫35-37度,洗澡時要注意浴室保暖、防霉和防風,洗澡後要立即將身體上的水擦乾,以免著涼。

洗頭:新媽媽產後第一周內就可以洗頭,洗頭後應立即用吹風機將頭髮吹乾,千萬不要濕著頭髮結辮或睡覺。

刷牙:有人說"新媽媽月子裡刷牙,以後牙齒會酸痛、鬆動,甚至脫落……"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為了健康,新媽媽不但應該刷牙,而且必須加強口腔護理和保健,做到餐後漱口,早、晚用溫水刷牙。

會陰處理:新媽媽產後一定要注意會陰部的衛生。會陰有切口的媽媽,可用0.1%安多福擦洗外陰,每天2-3次,每次小便後要用溫開水由前向後沖洗或擦洗外陰;會陰無切口的媽媽,每次大小便後要用溫開水由前向後沖洗或擦洗外陰。產婦在使用衛生巾或護墊時一定要注意使用合格的產品,另外要注意勤換內褲,也可選擇使用一次性內褲,每天更換。以忍,但這5點不要忍,助你產後恢復好不落病根!

【二】;居室內保持通風

室內溫度不可太高,也不可忽高忽低。過去常有將門窗緊閉,不論何時產婦都要蓋厚被的說法,這是十分危險的,尤其是在夏季,極易造成產婦中暑。

但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1)坐月子期間要避免身體直接吹到電扇的風。

(2)開冷氣時不要將風口對著產婦,並將室溫設定在攝氏27~28度左右是最適宜的。

(3)坐月子期間衣服若因排汗量過多而濕了,一定要馬上換乾的衣服;冬天在床邊準備睡袍,半夜起來餵奶要立刻穿上,才不會受風寒。

4、漱口刷牙

【三】;不要長期臥床,會增加子宮脫垂風險

傳統觀念認為產婦體質虛弱,需靜養,讓她們長期臥床,甚至連飯菜都端到床上吃,其實這對於產後的康復是非常不利的。因為膀胱肌張力降低,對膀胱內壓的敏感性降低,加上外陰切口的疼痛等影響,產婦容易並發慢性尿瀦留。這時如果長期臥床,在重力的作用下,充盈的膀胱會向後推擠子宮。

再加上分娩結束後一段時間,子宮尚未恢復正常的前傾位,因此便更容易處於後位。這時子宮軸與陰道軸方向一致,當腹壓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時,子宮會沿陰道方向下降而發生脫垂。產後長期臥床,還會使得腸蠕動減弱。一些月子習俗常常使得產婦的飲食裡缺乏纖維素。這些都容易造成產婦便秘。便秘時用力排便的動作會導致腹壓的升高,增加發生子宮脫垂的風險。

溫馨提示:自然分娩後,6-8小時即可起來,下地排尿,24 小時後可下地輕微活動。剖宮產24小時後就可以下床簡單活動,術後10天左右,身體恢復好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輕活動。

【四】;了解產後惡露是什麼?

?通常情況下,新媽咪在分娩後,產道會流出如月經一般的血狀分泌物,這種胎盤著床位置處的出血,混著殘留在子宮的蛻膜組織碎片及黏液等分泌物,稱為惡露。

正常情況下,起初的4~5天,惡露量多且呈紅色;產後一星期後,惡露量逐漸減少而變成褐色;第十天以後,顏色變得更淡,慢慢地由黃色轉為白色,沒有特殊的氣味。惡露一般在產後4~6周消失。但有時少量褐色的惡露會持續到產後第一次月經來潮。

惡露一般不超過月經量。如果流血持續兩周以上,超過月經量或有血塊,陰道流出物呈爛肉樣組織或有腐敗臭味時,應該及時求醫。

【五】;產後42天忌房事

惡露未乾凈或產後42天以內,由於子宮內的創面尚未完全修復,所以要絕對禁止性生活。如果為了一時之歡而忘了「戒嚴令「,很容易造成產褥期感染,甚至造成慢性盆腔炎等不良後果。

惡露乾淨較早的產婦,在恢復性生活時一定要採取可靠的避孕措施,因為產褥期受孕也是常見的事,應引起重視。

多數情況下,醫生會告知產婦產後6-8周到醫院檢查,等到檢查結果出來了,醫生確認無礙時再進行性生活。就分娩方式和產後恢復的情況來看,一般順產產後大約2個月左右,剖腹產產後大約3個月左右,新媽媽即可開始恢復性生活。

【六】;坐月子的飲食禁忌?

?蔬菜、水果不可少。

對於蔬菜和水果,傳統的觀念認為,二者「水氣大」,吃了會傷身體,殊不知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不僅可以補充肉、蛋類所缺乏的維生素C和纖維素,還可以促進食慾,幫助消化及排便,防止產後便秘的發生。

產後飲食不宜大補。

和動物的生育一樣,人類在妊娠期間已經為日後生產作好了準備。滋補過量的產婦易患肥胖症,從而引發多種疾玻產婦肥胖還可以造成乳汁中脂肪含量增多,最終導致嬰兒的肥胖或腹瀉。

中藥食療也要對症,不可自行亂補。

專家認為,身體正常的產婦不需要藥物進補,可針對癥狀用些中藥,配合食療調理。如缺奶可用王不留、通草、豬蹄、桔梗等以通經下乳;產後腹痛、便秘可酌加當歸、桃仁、核桃仁、黃酒以活血化淤,潤腸通便。

禁食寒涼、辛辣。

產後多虛多瘀,應禁食生冷、寒涼之品。生冷多傷胃,寒涼則血凝,惡露不下,會引起產後腹痛、身痛等諸多疾玻產後失血傷津,多陰虛內熱,故蔥、薑、大蒜、辣椒等辛辣大熱的食物應忌食。如果進食辛辣的食物,不僅容易引起便秘、痔瘡等,還可能通過乳汁影響嬰兒的腸胃功能。

【七】;剖腹產媽媽如何正確母乳餵養

1、剖腹產後母乳餵養的正確姿勢

最初正確的哺乳姿勢,更大的意義就是在於讓寶寶對乳頭進行有效的吸吮,以促進射乳反射和泌乳素的分泌,以及讓寶寶適應和習慣媽媽的乳頭;正確舒適的體位和寶寶銜乳姿勢的正確,還能夠增強媽媽哺乳的信心,從而達到良性循環,使得乳汁更加充沛。

但是,由於剖腹產的特殊原因,一般不建議採取「橫抱式」的哺乳姿勢。建議採用以下兩種哺乳體位姿勢,對寶寶和媽媽都很有利。

1、床上坐位哺乳

媽媽背靠床頭坐或半坐臥,將背後墊靠舒服。把枕頭或棉被疊放在身體一側,其高度約在乳房下邊緣(產婦根據個人情況自行調節)。將寶寶的臀部放在墊高的枕頭或棉被上,腿朝向媽媽身後,媽媽用胳膊抱住寶寶,使他的胸部緊貼媽媽的胸部。媽媽用另一隻手以「C"字型托住乳房,讓寶寶含住乳頭和大部分乳暈。

2、床下坐位哺乳

媽媽坐在床邊的椅子上,盡量坐得舒服,身體靠近床緣,並與床緣成一夾角。把寶寶放在床上,用枕頭或棉被把他墊到適當的高度,使他的嘴能剛好含住乳頭。媽媽就可以環抱住寶寶,用另一隻手呈「C」字型托住乳房給寶寶哺乳。

2、剖腹產媽媽不要盲目催奶

雖然剖腹產並不影響母乳餵養,不過,產科醫生提醒,剖腹產媽媽不要盲目催乳。

很多人都認為,應該給剖腹產的媽媽補充營養,喝大量的催奶湯,但這種做法絕不可取。這是因為初產婦幾乎都面臨開始的乳腺管不暢通的問題,此時若盲目催奶,會造成產奶量增大,但又無法被寶寶及時吸吮,所以只能讓乳房更加脹痛。同時,媽媽產後也不要暴飲暴食,這樣很容易導致急性胃腸炎或膽囊炎等病症的發作。

所以,產後不要立即大量飲用催奶湯水,尤其是有些湯內含的一些成分會導致產婦下奶過快、過猛等情況,這樣很容易導致乳腺管不通暢,會使產婦很痛苦,同時還容易出現硬結。建議在產後半個月後根據乳汁的情況考慮進食催奶湯水,應循序漸進,促進乳汁的通暢。

【八】;除了家人,親戚朋友不要過早探望產婦和嬰兒

由於剛分娩後的產婦需要靜養以恢復體力,親友最好不要在此時來探望。若來探望,時間也不宜超過半小時,要給產婦盡量多的時間休息。有慢性病或感冒的親友更是最好不要來探視產婦及新生兒,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九】;腹部鬆弛,要管理

產後收腹很重要,不管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產婦剛生產完,肚子變得鬆懈,及時使用收腹產品,可以防止內臟下垂,同時對於產後惡露的排凈、腹痛的緩解、產後子宮、產道的修復都有良好的效果。

【十】;坐月子其實是42天

傳統上認為的30天坐月子,其實就是經過一個月的調整,身體許多器官並未得到完全的復原。比如,子宮體的回縮需要6周時間才能恢復 到接近懷孕前的子宮的大小,胎盤附著處子宮內膜的全部再生修復也需6周。產後腹壁緊張度的恢復也需要6-8周的時間。

所以,如果在此期間寶媽乾重活的話,就容易患上子宮下垂等疾病。尤其是對於剖腹產的媽媽來說,傷口的恢復也需要更長的時間。所以,媽媽一定要坐夠42天更有利於自己的身體恢復。

在這段時間裡,一定要注意適當進補,調理氣血,促進子宮恢復。同時要注意休息,適量運動,對於下奶也很有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