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673期】

播放GIF

「醫承有道」關注我們

1

今日練習

龍某某,男,11個月。患兒入夜則躁動不安、啼哭一周余。曾經他醫用導赤散等治療無效,因而來診。小兒除上述癥狀外,伴有納減,大便正常,小便赤而異臊,舌質紅、苔薄黃,指紋紫紅。

處方:——答案下期公布。

2

上期答案:茯苓四逆湯

3

上期原醫案

段某某,素體衰弱,形體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證見兩目欲脫,煩躁欲死,以頭沖牆,高聲呼煩。家屬訴:起初微煩頭痛,屢經診治,因其煩躁,均用寒涼清熱之劑,多劑無效.病反增劇。面色青黑,精神極憊,氣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涼,四肢厥逆,脈沉細欲絕。

擬茯苓四逆湯如下:茯苓30克,高麗參30克,炮附子30克,炮乾薑30克,甘草30克,急煎服之。服後煩躁自止,後減其量,繼服10餘劑而愈。

按語

少陰心腎陽亡陰傷,虛陽浮越而煩躁。又神憊氣喘,冷汗如油,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脫象備矣。恐陽亡而陰不能繼,急用茯苓四逆湯以回陽救陰,交通心腎。待陽回津復,坎離既濟,則煩躁自除。切勿清熱除煩,以寒治寒,否則,殘陽遊冰,禍不旋踵。

4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69條: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5

各家論述

《金鏡內台方議》:發汗之,病當解,若不解,發汗外虛陽氣;後若下之,內虛陰氣,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放生煩躁也。與四逆湯以復陽氣,加人蔘、茯苓以復陰氣也。

《傷寒附翼》:先汗後下,於法為順,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陰,陰陽俱虛而煩躁也。故製茯苓四逆,固陰以收陽。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氣化,不假根而成,能補先天無形之氣,安虛陽外脫之煩,故以為君。人蔘配茯苓,補下焦之元氣;乾薑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陽。調以甘草之甘,比四逆為緩,固裡宜緩也。

——EN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