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79期】

用中醫改變生活

今日練習

許某,男性,47歲,1978年5月4日初診。

右頭痛2天,自感無精神,兩手逆冷,惡寒無汗,口中和,不思飲,咽紅多濾泡增生,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

處方:——。

上藥服1煎,微汗出,頭痛解,未再服藥,調養2天,精神如常。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原醫案

趙某,男性,45歲,1966年3月18日初診。

於1963年發現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現症見:時胃脘痛,泛酸,腹脹,欲嘔,吐涎沫,心煩,口中和不思飲,小便少,時心悸,舌苔白根膩,脈沉細弦。

處方:茯苓12g,黨參10g,製附片(先煎)10g,乾薑6g,炙甘草6g。

按語

脈沉細弦,舌苔白根膩,時胃脘痛,腹脹,口中和不思飲,小便少,時心悸,裡虛寒甚。泛酸,欲嘔,吐涎沫,心煩,津血虛甚,胃虛氣逆,寒飲上犯。證為胃氣虛極,中寒停飲,為茯苓四逆湯方證。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69條: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各家論述

《金鏡內台方議》:發汗之,病當解,若不解,發汗外虛陽氣;後若下之,內虛陰氣,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放生煩躁也。與四逆湯以復陽氣,加人蔘、茯苓以復陰氣也。

《傷寒附翼》:先汗後下,於法為順,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陰,陰陽俱虛而煩躁也。故製茯苓四逆,固陰以收陽。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氣化,不假根而成,能補先天無形之氣,安虛陽外脫之煩,故以為君。人蔘配茯苓,補下焦之元氣;乾薑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陽。調以甘草之甘,比四逆為緩,固裡宜緩也。

——END——

推薦閱讀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29元體驗瘋狂中醫基礎班!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