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濕邪難斷根?國醫大師路志正:濕非一病,百病兼之

一、為什麼濕邪難斷根?

一位灸友私信老師,她說身體常年濕氣很重,為了祛濕,她積極地喝薏米粥、拔罐、艾灸,幾乎什麼法子都使了,但濕氣還是沒有得到徹底根除。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這與濕邪的特點有關——中醫認為,「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也就是說,濕邪由於其黏濁的特點,本身就不易祛除。

其次,「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主運化水液,一旦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就會水濕內停,形成內濕。因此,多數人都只知道一味地祛濕,沒有同時做到健脾。祛濕不健脾,等於白費力!

最後,濕非一病,百病兼之。這個觀點是國醫大師路志正提出的,點明了「濕」的危害性極為廣泛。路老認為,在人體致病的重要原因(即內生五邪——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熱)中,內濕致病最為常見,很多疾病的發生都與它脫不了乾係,如風濕性關節炎等痹症(風濕)、瘡瘍(濕熱)、癲癇(痰濕)、子宮肌瘤(寒濕)等。並且,濕邪還會隨著身體情況而相互轉化,如寒濕可以轉化成濕熱、痰濕等,相互之間一轉化一結合,祛濕難度自然又加大了。

二、濕邪:哪裡虛,去哪裡

上文說了,脾是產生內濕的主要臟器(主要而非唯一哦),除了脾,其他臟腑功能失調也可能造成水液代謝失調,進而產生內濕。

內濕產生後,會去哪裡呢?從理論上說,內濕可停在人體的各個部位,如腸胃、肝膽、皮膚、肌肉等,並以多種形式存在,如寒濕、濕熱、痰濁等。不過,具體停在哪裡,關鍵要看病人的體質,或者說臟腑的功能狀況。

因為中醫有句話,「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說,甭管什麼邪,只要是邪,就都一個德性——愛鑽空子,哪裡虛,去哪裡。這就好比「蒼蠅專叮有縫的蛋」,哪一個臟腑功能失調了,濕邪就會第一時間趕赴那裡。換句話說,只要是濕邪停留的部位,就一定是管轄它的臟腑功能失調了。

三、脾、腎、肝、肺,最易囤「濕」

一般而言,在五臟六腑中,脾、腎、肝、肺,最易囤「濕」。

1

濕邪在脾:喝水都長肉

脾主運化,其主要功能就是運化水濕。上文說過,貪吃生濕食物以及暴飲暴食,都會加劇脾的工作負擔,天長日久,脾就會濕濁內生。

脾濕的人有一個通病,就是喝水都長肉,其實這不是真胖,而是濕氣太重。

2

濕邪在腎:腎著腰疼

有些人動輒就會出現腰疼的癥狀,有的認為是腰椎損傷所致,有的認為是腎虛所致。這些都有可能,不過還有一種情況總是被人忽視,就是腎著腰疼。

什麼是「腎著」?就是指濕邪停留在腰部,引起疼痛。

總結起來,腎著腰疼有4大特點:

——腰部沉重;

——轉側不利,長時間不動則病情加重;

——肌肉酸脹,活動後癥狀減輕;

——腰間冒涼氣,熱敷後癥狀減輕。

3

濕邪在肝:變身小黃人

如果一個人正當壯年,且經常易怒、飲酒、飲食不節,說明他肝火或肝陽偏亢,內熱偏盛,這樣濕邪產生後,就會隨之化熱,停留在肝膽,我們稱為肝膽濕熱。

中醫的肝膽不是解剖學意義上的肝膽,而是包括精神、神經系統的生理病理概念,也就是說,肝膽濕熱與精神因素有密切關係。

肝膽濕熱的癥狀有很多,如肋間脹痛,口乾口苦,外陰瘙癢等,不過,最直觀的就是整個人變黃,眼睛黃、皮膚黃、小便黃,女性還會帶下黃臭。

4

濕邪在肺:痰多咳嗽

我們都知道「肺為貯痰之器」,肺功能失調,水濕代謝就會失常,水濕滯留於肺就會變生痰濕。痰濕蘊藏於肺,又會進一步影響肺功能,進而表現出一系列癥狀,最常見的就是痰多咳嗽。

四、祛濕,首選艾灸

跟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灸友一樣,很多人一提到祛濕,就會聯想到薏米。那麼,薏米是如何祛濕的呢?就是把脾未代謝掉的水濕加速排出去,主要管道就是通暢小便、增加尿量。不過,薏米祛濕並非人人皆宜。因為薏米性涼,它利水是往下走,因此它更適合濕熱體質的人,至於濕寒體質的人(如脾胃虛寒者),以及經期、孕婦、產婦等都不適合。60%的現代人基本都脾胃偏涼,所以這部分人都不適合薏米祛濕。

還有些人喜歡用拔罐方式來祛濕。按理說,「濕」屬水,火可克水,因此針對濕氣過重的情況,艾灸與拔罐都可行。不過,小編要特彆強調:拔罐隻對外濕有效,如外濕引起的風濕關節疼痛、腰酸背痛等,但它對於內濕毫無作用,而且它也沒有健脾的作用,在這一點上,它絕對不如艾灸。

艾灸不僅可祛除外濕內濕帶來的種種不適癥狀,還能健脾,從根源上阻滯濕氣生成。並且,在祛除濕氣的同時,艾灸還能讓艾草的藥性傳經透骨,達到培補元氣、補益氣血、補腎固陽等效果,臟腑功能得到調整,不虛了,自然就不易受濕邪侵犯,也不易生濕。

五、如何艾灸祛濕?

文章開頭就說了,濕非一病,百病兼之。濕是載體,極易與風、寒、熱等勾結,在臨床上,極易表現出風濕、濕寒、濕熱等各種癥狀摻雜在一起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建議以祛濕為中心,兼而考慮其他因素,因為濕是大BOSS,把它祛除了,風、寒、熱等就失去了依附的載體,再對付它們就容易多了。

1

外濕

外濕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濕,如雲、雨、霧、露,以及空氣中的濕度。外濕進入身體主要通過5個通道:大椎、膻中、神闕、命門、湧泉。

因此,生活在外濕比較嚴重的環境中的人,如南方沿海區域的人,建議經常艾灸以上5個穴位。

2

內濕

內濕就是脾腎陽虛,導致運化水液的功能出現障礙,進而引起體內水濕停滯。除了與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有關外,內濕的形成還與飲食密切相關,像酒、乳酪、生冷食物、瓜果蔬菜以及各種生鮮魚肉,都是生濕的食物。

上文說了,脾主水液代謝,若脾運化水液的功能旺盛,身體的絕大多數水液就留不住。所以,祛濕從根本上說,還得健脾!

濕邪在脾,以寒濕困脾最為常見,建議溫補脾陽,把脾濕慢慢蒸發掉,好比把濕衣服放在取暖器上烤乾。建議艾灸:中脘、神闕、關元、足三裡,健脾益胃,同時溫暖中下焦,增進脾胃的運化功能。

如果聚濕成痰,還需理氣健脾、化濕祛痰,當加灸陰陵泉、承山、豐隆、解溪,這些都是祛痰祛濕的大穴。

註:由於「濕」的類型、部位、程度不同,還易轉化易結合,加上個人體質、癥狀有差異,如果不知道如何配穴,請後台留言顧問。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