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祛濕良方推薦!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比如說風濕性關節炎、濕疹、包括某些頭痛、眩暈、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帶下、痛風、泄瀉、中風、高血壓等等都與濕邪有關。可見,水液代謝失常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和廣泛性。

另外,濕又分為內濕、外濕。

外濕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濕,如雲、雨、霧、露,生活中的眼鏡上的水汽,包括空氣中的濕度。外界的濕度增加了,也是個致病因素。比如說霧露特別大的時候,空氣流動的慢了,在空氣中懸浮的微顆粒,粉塵就多。呼吸後容易產生疾病。

房子裡容易長霉,容易引起過敏,特別是夏天大家都能感受的到,悶熱、濕度大,出汗後不能很好的蒸發,大家都知道出汗是一種重要的散熱方式,從而調節體溫,但如果不能很好蒸發,就不能達到這一作用,所以夏天,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溫度可能還沒有達到那麼高,但你都感覺很難受,甚至中暑。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濕邪呢?

一般來說,胖大舌、齒痕舌、舌體有裂紋都是濕多的表現。

濕氣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是

①肩頸部的「大椎穴」,

②前胸的"膻中穴",

③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④腰部的「命門穴」,

⑤腳底的「湧泉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從"膻中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癥狀」;

從「神闕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濕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

從「命門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癥狀;

從「湧泉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癥狀。

除濕良方推薦

1、玉米須茶

取50g左右的玉米須,用開水沖泡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喝了。

方解:玉米須性味甘平,有益肝、膽、腎等經脈的作用,並且有利水、促進體內多餘水分代謝的好處。

夏天喝玉米須茶還有涼血泄熱的功效,不僅能夠排出體內的濕熱之氣,還具有抗結石形成的作用,全家人都可以喝。

提醒:現在正是吃玉米的季節,煮玉米時,別拔掉玉米須,等煮好了玉米,把煮玉米的水倒出,用玉米水代茶飲。

如果臉部浮腫,可以加入益母草和丹參。玉米須,能利尿、去濕、消水腫;益母草,有活血、利水的作用;丹參則有助提升、加強氣血與淋巴循環。

2、藿香荷葉茶

取20克藿香,20克荷葉,開水沖泡半個小時後就可以喝了。這道茶夏天喝起來覺得非常「清爽」,能夠幫助祛除體內的濕氣。

方解:荷葉清香升散,具有清心解暑、消風祛濕的功效,藿香能祛除濕氣、消解暑熱,取藿香30~50克煎汁泡腳祛濕效果非常棒。

3、枸杞薏米茶

說到祛濕,當然離不開薏米了 ,不過薏米最好炒過後再泡茶,才能達到祛濕且不傷根本的效果。

食材: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紅棗2-3顆,冰糖、水適量。

做法:

1、將買來的薏米揀出雜質,用清水淘凈並控乾水分;

2、將薏米放入平底鍋中,鍋中不可放油,開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關火;

3、將紅棗剖成兩半或割開口子放入茶壺中,如喜歡甜味可放幾顆冰糖,再放入焙好的薏米,沖入滾燙的開水,浸泡5-10分鐘即可飲用,水放溫了再抓一小把枸杞子放入。

功效: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葯。薏仁枸杞茶養肝明目又利水祛濕。

4、利濕降脂粥

冬瓜帶皮150克,炒白扁豆15克,玉米碴60克,雞頭米(芡實)30克,以常法煮粥,久服。

方解:冬瓜皮利尿作用非常強,冬瓜利水消腫,炒白扁豆要去藥店買,健脾化濕,多餘的水走二便就排出去了。玉米碴也能健脾化濕,排出身體多餘發的水分,芡實同樣是祛濕高手,還能補腎固精。

這個粥可以長期喝,至少保證一周喝兩次,健脾化濕、減肥美容,功效很多,並且一個月就能見效,多餘的濕毒排出體外,一身輕鬆。

兩個法子,讓祛濕效果翻倍

注意了,除了食療,如果配合祛濕步喝祛濕穴,祛濕效果絕對是所向披靡!

1、祛濕步

為什麼濕氣大的人腿容易腫?因為濕性下注,濕的重點是在下面,所以走的時候,著重對於腿的鍛煉,怎麼練呢?

濕氣大的人可以這麼散步:雙手叉腰,後面的腿往前蹬出去,腳尖勾著蹬出去。走得不用太著急,走穩一點、慢一點,只要把腿抖起來,氣血循環就舒暢開,經絡就疏通。

祛濕步,其實就是一個蹬腿的動作。我們這樣走起來,它特別有效,可以促進腿的氣血循環。腿的氣血循好,濕氣就能很好地消利出去。

2、艾灸祛濕的6大奇穴絕配:

關元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我們的肚臍下面大約三寸的位置,是一種具有很好養生以及強健身體功效的穴位。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調理氣血,並且對於補腎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中脘穴

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緩解胃部和腸道所出現的各種疾病以及癥狀,例如腹瀉、腹痛、食欲不振、噁心、燒心、噯氣、目眩、耳鳴等等。

豐隆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此穴主治頭痛、眩暈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尤其對於祛痰祛濕療效顯著。

承山穴

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該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經經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後還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

足三裡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該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灸療時間

每天一次,每個穴位艾灸30分鐘。艾灸一周後休息一天。

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祛濕灸哪個穴位都有一定的了解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好保健身體的工作,並且密切注意身體的變化,避免病邪、濕邪進入我們的身體,引發濕症以及各種疾病。

掃描海報二維碼,即可免費收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