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夏!祛濕最好時機,秘製靚湯,乾掉全身濕氣!

各個地方的自然特點不同,所患疾病的特點各有不同。生活在南方的人,南方因為氣象炎熱且多雨水,濕氣瀰漫。所以,容易感受濕熱邪氣,濕邪性質黏膩重著,為陰邪,善於侵襲人體下部,所以感染濕邪容易在人體下部出現病變,而且遷延難愈,治療起來難度大。


有沒有濕氣,看這6個地方就知道

如果身體出現以下幾種癥狀,就說明你體內有濕氣。大家不妨花上1分鐘來自測一下!

看舌頭:舌頭胖大,兩側有齒痕,舌苔厚膩。

看大便:大便溏爛,黏滯不爽,馬桶難沖乾淨。

看身材:一般來說,「肥人多濕」。

看精神狀態:中醫認為「因於濕,首如裹」。病人會覺得頭腦昏沉,身體困重,彷彿被厚衣包裹一般,整個人懶洋洋的,不願意活動。

看皮疹形態:腫脹、糜爛、滲出明顯。

看瘙癢部位:濕氣重濁,易侵犯人體下部。瘙癢多發於陰囊、小腿、腳部。

一旦發現自己體內有濕氣,那就免不了要祛濕了。說到祛濕,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紅豆薏米粥啦!

但不少人會發現,自己喝紅豆薏米粥,好像並沒有特別明顯的作用,甚至有些人還覺得濕氣更嚴重了些!這個紅豆薏米祛濕難道是騙人的?


當然不是了,是你沒做對!

犯這4個錯,紅豆薏米不祛濕反加重

★ 錯誤1:薏米沒選對

薏米有生薏米和炒薏米之分,兩者都擅長祛濕。不同之處是:生薏米偏寒涼,直接煮粥易傷脾。而炒薏米寒性會減少,其祛濕效果比生薏米更好。


炒薏米是取乾淨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大家可以自己動手炒薏米,也可以去中藥店買。

★ 錯誤2:紅豆沒選對

紅豆薏米粥裡說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性平,味甘、酸,能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赤小豆和紅豆極易混淆,但在療效上,赤小豆的除濕功效,紅豆遠遠比不上。大家吃前必須分清楚。

Tips:赤小豆呈細長形,顆粒比紅豆小,紅豆呈圓柱狀。

★ 錯誤3:烹煮方法錯了

薏米、赤小豆都比較難煮,直接放鍋裡煮很難釋放出它們的營養。

建議:煮紅豆薏米粥之前,可用熱水把薏米和赤小豆浸泡一小時後再煮。

★ 錯誤4:隻祛濕,忽略了健脾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脾主運化包括兩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運化水液,也就是說,脾對體內的水液有吸收、轉輸和布散的作用。

但是,如裸體內水液濕氣太盛,脾就需要不停地工作、工作、工作......時間久了,免不了會累、會傷、會變虛弱。

如果脾虛,則它運化水液的功能會減退,水液代謝也會發生障礙。過多的水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濕氣自然就更重了。


祛濕記住這一步,秘製祛濕湯

材料:炒薏苡仁、茯苓、白扁豆、山楂、橘皮、藿香、雞內金、赤小豆、芡實、山藥、杜仲雄花、覆盆子、馬齒莧、菊花、葛根、菊苣、魔芋粉、桔梗、乾薑、甘草、砂仁、丁香、肉桂、人蔘、阿膠、乾薑、黑豆、鹿尾巴、燕窩、佛手、玉竹


做法:將這些材料放入清水中熬製,大火熬製將材料中的精華釋放,小火慢熬將湯汁收縮,待成膏狀後盛出,放入陰涼處保存,每天早晚用溫開水沖開喝下即可有很好的健脾效果,濕氣也隨之不見了,現在不方便熬製的朋友也可以直接找到成品茯薏芷濕飲服用。

其它祛濕方式

①艾灸

常用穴位:神闕(肚臍)。可補脾祛濕,較適合寒濕類。


②拔罐

有一定的去濕作用,其去外濕的作用優於去內濕。因為經常拔罐也容易導致體內氣的走泄外散,所以,最好掌握好一個度,不主張太常拔。

③汗蒸


汗蒸可以去濕氣嗎?在中醫的祛濕法中,汗法其實算不上常用法。

乾蒸方式對錶濕或許有點用,對內濕的作用就小多了。但經常汗蒸會讓人的毛孔經常打開,使體內的陽氣容易外散,所以也不主張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