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薄荷解頭疼、感冒、身熱、咽喉腫痛或解鬱更神?張錫純有特別見解

清涼夏日,薄荷當時!這個時候說起薄荷,大家會不會油然而生出一種清涼透心的感覺呢?

談起薄荷,相信有不少人就會在一時間想起自己對薄荷的體驗來,這也就是說明,薄荷在民眾中間的使用範圍是很廣泛的,例如說清新口氣的薄荷糖、餐桌上的配菜裝飾、清涼夏日的雞尾酒等等。

看起來,人們對薄荷的用法挖掘度一點也不低,但說實在的,人們看上薄荷難道因為它的氣味和功效嗎?在這點上面,就必須得談談關於它的特殊性能了,這就是我們要講到的,關於醫藥學裡的薄荷是如何的。

首先,對於薄荷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葯。」除此以外,宋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使用古方「逍遙散」(疏肝解鬱、健脾和營),其中薄荷則承擔著開鬱散氣的作用。對於薄荷的解鬱之力,清代著作《本草新編》記載「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鬱,用香附以解鬱,不若用薄荷解鬱之更神。」看起來,清代名醫陳士鐸更認為薄荷的解鬱之力更神!因此簡單說來,薄荷味辛而性涼,可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然而,說起解薄荷,我國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中西醫匯通專家——張錫純,他對薄荷使用經驗卻別有特別見解,值得我們深思!

關於薄荷辛涼之性,張氏是認可的,但是張氏認為關於使用薄荷如何才能取得薄荷的最大藥效的時候,他則提醒:「薄荷味辛,氣清鬱香竄,性平,少用則涼,多用則熱(如以鮮薄荷汁外擦皮膚,少用殊覺清涼,多用即覺灼熱)」。

眾所周知,傷寒發汗用麻黃,溫病發汗用薄荷。因此,麻黃服後出熱汗,熱汗能解,是以其宜於傷寒;而薄荷服後出涼汗,涼汗能清溫,是以其宜於溫病。溫病不可用麻黃,情有可原,但是傷寒不能用薄荷,就應該細細推陳了。

張氏認為「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葯。《本經》《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於藥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中薄荷,因當時猶為列入藥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葯者。」

因此,張氏在《醫學中衷參西錄》中的薄荷解附了兩則關於薄荷可代傷寒經方的用藥見解。張氏按:「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雲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

「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而其發表之力又遠不如薄荷,則用薄荷又何如用薄荷乎?」

最後,關於薄荷可代傷寒經方之葛根諸湯梔葛根或是麻杏甘石湯之麻黃的「大膽言論」,《傷寒雜病論》在中醫學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其貫理法方葯為一體,其附經方及其具體用量用法都有相當嚴格的標準,隨意更之,藥效恐慎不及典籍所載之效。但張氏認為「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藥物未備之時,所製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勢限之也。吾人當藥物既備至時,而不能隨時化裁,與古為新,是仍未會古人製方之意也。醫界之研究傷寒,尚其深思愚言哉」。張氏所言,筆者認為張氏的這一見解,值得驗證,可以比較兩者在臨床實踐當中的用藥效果,看薄荷代這些傷寒經方是否會比葛根或是麻黃更好?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元禦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