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典中藥方劑——麻黃湯

經典中藥方劑——麻黃湯

來源:葯智數據


一、基本信息

出處:《傷寒論》(漢?張仲景)

處方:麻黃(去節)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炮製: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運用:麻黃湯雖為發汗之峻劑,對外感發熱只要辨證準確,確可收汗出病癒之效。

化裁: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酸痛,加蒼朮、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裡熱之煩躁、口乾,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鬱熱。

禁忌: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

二、麻黃湯附註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寒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

一為麻、桂相須,發衛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鬱以暢營陰,則發汗解表之功益彰;

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劑比較: 麻黃加術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均由麻黃東加減而成,都是治療外感風寒夾濕的方劑。

但前方證屬素體多溫,又外感風寒,表寒及身疼較後方為重,故用麻、桂與白朮相配,以發汗解表、散寒祛濕。然發汗祛濕又不宜過汗,方中麻黃得白朮雖發汗而不致太過,白朮得麻黃則能盡去表裡之濕,相輔相製,深得配伍之妙。後方證不僅表寒及身疼比較輕,且日晡發熱增劇,有化熱之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朮,改用苡仁滲利清化。

全方用量尤輕,亦為微汗之用。 大青龍湯系由麻黃湯重用麻黃,再加石膏、生薑、大棗組成。主治風寒表實重證而兼裡有鬱熱者。方中倍用麻黃,故其發汗之力尤峻。其煩躁為鬱熱在裡,故加石膏清熱除煩。生薑合麻、桂則散風寒,以解表邪,合棗、草則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熱煩躁併除。

三拗湯與華蓋散皆為麻黃湯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風寒,主治風寒犯肺之咳喘證。但為宣肺解表的基礎方,主治風寒襲肺的咳喘輕證;華蓋散主治素體痰多而風寒襲肺證,故加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氣祛痰,加強化痰止咳的作用。

三、麻黃湯方解

風寒傷人肌表,毛竅閉塞,肺氣不宣,衛氣不得外達,營氣澀而不暢,所以外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脈浮,內見喘逆。此時,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氣宣,毛竅開,營衛通暢,汗出而在表之風寒得解,諸證悉除。

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專葯,能發越人體陽氣,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葯,並用來作為方名。由於營澀衛鬱,單用麻黃髮汗,但解衛氣之鬱,所以又用溫經散寒,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加強發汗解表而散風寒,除身疼。本證之喘,是由肺氣鬱而上逆所致,麻黃、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葯,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鬱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耗正氣,是使葯而兼佐葯之義。麻黃得桂枝,一發衛分之鬱,一透營分之邪,所以柯琴評麻黃湯曰:「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 方義2: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夫宣所致。

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鬱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寒邪外束於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鬱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葯。由於本方證屬衛鬱營滯,單用麻黃髮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鬱,所以又用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葯,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葯相須為用,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葯。

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葯而兼佐葯之用。四葯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症可愈。

四、麻黃湯文獻:

方論 李時珍:「麻黃乃肺經專葯,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解釋,皆隨文傅會,未有究其精微者。時珍常繹思之,似有一得,與昔人有所不同雲。津液為汗,汗即血也。

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夫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

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證時兼面赤怫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諸證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抑鬱。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

《本草綱目》 方論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古人用藥法象之義。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故能祛骨節之風寒,從毛竅而出,為衛分發散風寒之品。桂枝枝條縱橫,宛如經脈系絡,能入心化液,通經絡而出汗,為營分散解風寒之品,杏仁為心果,溫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氣,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

甘草甘平,外拒風寒,內和氣血,為中宮安內攘外之品。此湯入胃,行氣於玄府,輸精於皮毛,斯毛脈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不煩啜粥而籍汗於谷也。」

原書主治《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

五、麻黃湯處方藥材信息

麻黃:性味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功能主治 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證已解,氣喘咳嗽。注意事項 體虛自汗、盜汗及虛喘者禁服。——摘錄《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桂枝: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功能主治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摘錄《中國藥典》

杏仁:性味歸經 苦;溫;有毒。歸肺;脾;大腸經。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潤腸;下氣開痹。主外感咳嗽;喘滿;傷燥咳嗽;寒氣奔豚;驚癇;胸痹;食滯脘痛;血崩;耳聾;疳腫脹;濕熱淋證;疥瘡;喉痹;腸燥便秘。注意事項 《本草經集注》:得火良。惡黃耆、黃芩、葛根。畏蘘草。3.《本草經疏》:陰虛咳嗽,肺家有虛熱、熱痰者忌之。4.《本草正》:元氣虛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5.《本經逢原》:亡血家尤為切禁。6.《本草從新》:因虛而咳嗽便秘者忌之。——摘錄《中華本草》

甘草:性味歸經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功能主治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注意事項 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摘錄《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六、麻黃湯附方信息

麻黃加術湯:

方劑1:

出處:《金匱要略》(漢?張仲景)

處方:麻黃(去節,9克) 桂枝(去皮,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去皮尖,6克) 白朮(12克)

炮製: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

主治:風寒夾濕痹證。身體煩疼,無汗等。

方劑2:

出處:《金匱》卷上

處方:麻黃3兩(去節),桂枝2兩(去皮),甘草1兩(炙),杏仁70個(去皮尖),白朮4兩。

主治:發汗。主風寒夾濕,留著肌表,身體煩疼。

用法用量:麻黃白朮湯(《三因》卷五)、麻黃白朮散(《袖珍》卷一)。

名家論述:1.《張氏醫通》:用麻黃湯開發肌表,不得白朮健運脾氣,則濕熱雖以汗泄,而水谷之氣依然復為痰濕,流薄中外矣。然術必生用,若經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無祛濕之力矣。

麻杏苡甘湯:

來源:《金匱要略》

處方:麻黃去節,湯泡[6g]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6g] 甘草,炙[3g] 薏苡仁[12g]

用法用量:銼麻豆大,每服[12g].水一盞,煮八分,去滓溫服,取微汗避風。

功能主治:解表祛濕。風濕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

大青龍湯:

方劑1:

出處:《傷寒論》(漢?張仲景)

處方:麻黃(12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杏仁(6克) 石膏(12克) 生薑(9克) 大棗(3克)

炮製: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功用:發汗解表,兼清裡熱。

主治:外感風寒,裡有鬱熱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

方劑2:

出處:《奇效良方》(明?方賢)

處方:麻黃(去節)、石膏,各三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一錢。大棗五個,生薑一錢半。

主治: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燥煩,六脈浮緊。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三拗湯:

方劑1: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

處方:甘草不炙 麻黃不去根節 杏仁不去皮尖 各等分(30克)

炮製:上為粗末,每服五錢(15克),水一盞半,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方劑2: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甘草(不炙)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炮製:上藥研為粗末。

主治:疏風宣肺,止咳平喘。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頭痛目眩,咳嗽多痰,胸悶氣促。

用法用量:每服15克,水220毫升,加薑錢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臥,取微汗為度。

備註:本方用麻黃髮汗散寒,宜肺平喘,其不去根節,為發中有收,使不過於汗;用杏仁空降肺氣,止咳化痰,以不去皮尖,為散中有澀,使不過於宜;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熱解毒,協同麻、杏利氣祛痰。三葯相配,共奏疏風宜肺,止咳平喘之功。

華蓋散:

出處:《博濟方》

處方:紫蘇子(炒,30克) 麻黃(去根節,30克) 杏仁(去皮尖,30克) 陳皮(去白,30克) 桑白皮(30克) 赤茯苓(去皮,30克) 甘草(15克)

炮製:上為未,每服2錢(6克),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咳嗽上氣,呀呷有聲,吐痰色白,胸隔痞滿,鼻塞聲重,惡寒發熱,苔白潤,脈浮緊。

華蓋散方劑較多,中藥處方資料庫有16條,其中包含麻黃等藥材的有9條,更多信息請到資料庫查詢閱讀。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