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入門知識:仲景治葯探析 —— 桂枝、麻黃、附子!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導讀:仲景用藥法度森嚴,才有臨床效若桴鼓之神奇,然後世注釋《傷寒論》者雖多,深究仲景治葯者少。

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即今之《傷寒論》、《金匱要略》,總結秦漢以前外感熱病、雜病診治經驗,為後世辨證論治,立法處方確立了準繩。是書為中醫藥學者必讀之書和醫、教、研重要之參考典籍。

尤以《傷寒論》後世注釋已逾百家,見仁見智,多有闡發,研究重點在於辨證立法處方,而治葯之探析甚少。

治葯即炮製修事也,其目的在於增效和製毒,以適應臨床之需。綜觀《傷寒論》113方,《金匱要略》262方,辨證立法嚴謹,治葯服飲諸法精詳。

今將著中常用之桂枝、麻黃、附子在炮製應用之諸點,進行探析,以窺一斑。


1、桂枝去皮析

讀《傷寒論》太陽病篇第12條首列桂枝湯,至《金匱要略》婦人病脈證並治第22條溫經湯,方中均用桂枝,有注去皮和未注去皮者。


投桂枝不去皮者,如桂枝人蔘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生薑枳實湯、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龍骨牡蠣湯、桂枝茯苓丸、鱉甲煎丸、溫經湯等方,更有別切後下者。

然論中,同方而證治相同,桂枝於組方中所引起之功效亦同,而桂枝有去皮或不去皮者,凡十數條,去皮者出於《傷寒論》,不去皮者多見於《金匱要略》如苓桂甘棗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及其變方茯苓澤瀉湯、桂枝加桂湯,小青龍湯及其變方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在各不同方中其所奏功效相同,而去皮與不去皮相併見者更為多見。

現代藥理研究:桂枝含揮髮油,主要成分為桂皮醛、桂皮油。

桂皮醛可擴張中樞和末梢血管,調整血液循環,使血液流向體表,並可刺激汗腺,通過發汗加速體溫散失以奏解熱之效,然其作用緩和。

桂皮油有鎮靜、鎮痛之效,輕度刺激胃腸,促進消化,排除消化道積氣,緩解胃腸痙攣疼痛。

桂枝煎劑或醇浸液對流感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等有抑製作用,桂枝的有效成分揮髮油主要存在於桂枝的嫩枝及皮部,去皮之木栓質中雖亦含有脂肪類物質,然揮髮油成分含量較少,藥效當然不如嫩枝及皮。

《本經疏證》雲:「凡葯須究其體用,桂枝能利關節,溫經通脈此其體也……辛以散結,甘以補虛,故能調和腠理、下氣散逆、止痛除煩此其用也。蓋其用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廣,無如桂枝湯,則和營其首功也」。

按桂枝湯之組合,以辛散之桂枝合和營斂陰之芍藥,一散一收,調和營衛,然解肌發汗之力不足,故仲景於服藥須臾,飲熱粥,溫覆以助陽氣來複,隨桂枝湯調和營衛,微促其汗而解風邪,飲粥溫覆助汗說明桂枝並非純汗葯。

桂枝能否發汗,其發汗之機理為何,前人有「有汗用桂枝(湯),無汗用麻黃(湯)」之說。

析仲景立桂枝湯療太陽病中風,系調和營衛,衛氣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專開腠理而發其汗也。衛有風邪,可病有汗,桂枝發其邪,衛和則表秘汗自止,即桂枝調和營衛,邪從汗解而汗自止,故有汗用桂枝,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麻黃湯、葛根湯諸方,以桂枝助麻黃,不須飲熱粥以助汗,實因諸方之主葯非桂枝而系麻黃,麻黃開肺泄邪之力強,桂枝、麻黃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之力也,故無汗用麻黃湯,以解表寒。

苓桂術甘、桂枝加桂、炙甘草湯、小建中湯、桂枝茯苓丸、溫經湯諸方,皆取桂枝溫經通陽也。

按桂枝的主要作用擴張中樞和末梢血管調整血液循環,改善和促進臟腑功能,即是溫經通絡,溫陽化氣之功效也。桂枝解肌發汗作用,實系建立在溫通經絡,溫陽化氣的基礎上,通過調和營衛而產生的。故溫經通陽為其主要作用。

綜上所述,若以去皮之桂枝組合諸方,實違仲景用藥立方之本意,筆者同意先哲張山雷之說「桂枝其效在皮,而仲景反去其皮,可悟為傳抄之謬」。

桂枝不去皮,別切後下,符合古今有關桂枝藥效之論述,系仲景組方之原旨。然近世部分醫家處方嘗見有桂枝木、桂枝心者,按此二者即桂枝去皮之木栓質也。雖似遵仲景法,實執泥於傳抄之謬誤也。

筆者應用桂枝,不須去皮,更主張後下為佳,既不失傳統用法,又可保持有效成分之大部分,以奏溫經通脈,溫陽化氣、調和營衛、解肌發表之功。



2、麻黃去節解

仲景用麻黃於諸發汗解表方,如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麻黃細辛附子湯等,均用去節麻黃。

古有「節者節也」之說,後一「節」字有節製的意思,故麻黃節有節製發汗之作用。陶弘景有「麻黃用之折除節,節止汗故也」。最早闡述了麻黃去節之涵意。

有關宣肺平喘咳,利尿退水腫諸方,如麻杏石甘湯、射幹麻黃湯、越婢湯、越婢加半夏湯、麻黃附子湯,麻黃均未注去節,按諸方主治,重點不在發汗解表,做不須去節。

《本草正義》雲:「麻黃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

肺與皮毛相表裡,風寒之邪傷及衛外之陽,從皮毛而入,溫熱之邪首先犯肺,均使肺氣鬱閉,發為傷寒或溫病,均有咳喘之候。

麻黃髮汗解表之本質,實為疏肺之鬱,宣洩氣機,泄肺不獨疏散外來之邪,而恃以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令,麻黃輕揚以開泄,肺氣得宣,皮毛外邪得以疏祛。

麻黃作汗葯,當與桂枝並行,相須為用,若不合桂枝,發汗力不專矣。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等發汗解表方之組合,均以麻桂相合,非單投麻黃也。

近世研究麻黃之有效成分主要在莖中,節無相反的藥理作用,唯其含量上有差異,莖部多於節部。而麻黃根的功效,卻與莖部相反,能止汗,使血壓下降。

《醫學衷中參西錄》雲:「麻A片節發汗力稍弱,去節則發汗之力較強,今時用者,大抵皆不去節,至其根則純系止汗之品」。是說正確,實臨床實踐經驗之談也。現世葯肆,麻黃大都以去節之飲片供配方。

筆者應用麻黃,常書帶節,主張去根不去節,為了不減低藥效,只須按辨證權衡用量,如是可減少加工去節之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費。



3、附子炮製釋

附子大辛大熱,有毒之品,製其毒,秦漢時代唯以火炮減毒。

附子回陽救逆、溫培脾腎、散寒止痛,尤以厥逆亡陽重證不可少,並療脾腎虛寒、泄瀉水腫、風寒濕痹骨節疼痛等證。

仲景用生附子,嘗見於四逆湯、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回陽救逆方中,與乾薑相伍,不多雜它葯,尤以四逆湯更以附子大者一枚,增量而又不炮製。

附子合守而不走之乾薑共挾純陽之性,奮至大之威,回陽於垂絕,越危於頃刻,藥專力宏,奏效雖速,毒性亦大。

附子火炮,可減其毒,常與白朮、生薑相合以走皮表,祛寒濕除痹痛。

溫脾腎療腫瀉,方如桂枝加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真武湯、甘草附子湯、白朮附子湯。

寒濕及陰凝之邪,陽虛則寒凝濕滯,術附生薑溫脾腎以祛濕,振陽氣以開結,不取善守之乾薑,而取辛散善走不守的生薑以助陽,使陽伸濕去,陽布寒解,此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

附子生用配乾薑,炮用配生薑,製方之意深邃,用心良苦,得效亦捷,實為後世師法。

然生附子之毒亦歷歷可見,然仲景書未見闡述,何耶!

近人研究,附子含烏頭鹼、烏頭次鹼、消旋去甲基烏葯鹼等成分。

其主要有效成分為消旋去甲基烏葯鹼,有明顯之強心升壓作用,故能改善循環,振奮心陽而奏回陽救逆之功;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以溫脾腎,逐寒濕,鎮痛消炎以療痹痛。

然烏頭鹼對心臟有顯著毒性,可致傳導阻滯、心律不齊,甚至發生室性纖顫和停搏。

古時有以生附子、烏頭粉作鏃毒人,藥用須經反覆浸泡漂煮以減毒,使烏頭鹼含量減少。古之火炮減毒,不如今之漂煮法,當時歷史條件限制也。

製附子經久煮多煎,烏頭鹼可分解為烏頭次鹼,烏頭原鹼,毒性則大減,使在通常用量之下發揮附子之功效,而避免毒性反應。

近世醫者,生附子用者極少,內服均以製熟附子,用量亦製其小,免卻中毒之弊。筆者用製熟附子於上述類方,量不過10克,均囑應先煎2小時以上,減其毒,未嘗見有中毒者。

綜觀上述所列,深思仲景用藥治葯,均有法度規範,千百年來,歷代醫家讀仲景書,執仲景法,辨證論治,處方治葯,診病療疾,活人無數,崇仲景為「醫方之祖」。

筆者認為仲景以臨床實際用藥治葯,為後世立繩墨規範,不足之處,系歷史條件所限,未可責難,故仍是目前正在發展的「臨床藥學」之宗師。

今醫者,忽視葯治,識葯者少,能製藥者更鮮。雖明醫理,辨治精當,葯不應手,亦難全功。故醫者當崇仲景治學之精神,結合臨床,知葯治葯,始能進一步提高療愈水準。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中醫老劉,個人微信:macskf,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