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拚多多半年孵化五千萬訂單,電商對工廠的執念

全文共2584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電商企業無限度地向生產端的上遊延伸,試圖摸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線。6月28日,拚多多上交了首份幫助製造商孵化品牌的成績單,今年1月至今,製造商已在拚多多推出1200余款定製化產品,累計訂單量超5700萬件。拚多多想要抓住製造端的商機時,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企業同樣躍躍欲試,工廠與電商則相互試探,找尋著氣味相投的合作夥伴。在這場摸著石頭過河的較量中,電商企業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廠品牌認知度、提供穩定且可控的訂單量等方面是否具備能力,關乎著製造商向何處傾斜資源。

扎堆湧入生產端

電商企業向上遊製造端延伸,從多年的細水長流到現在已變為蜂擁而至。拚多多在今年1月提出“新品牌計劃”至今,已經和製造商推出1200余款定製化產品,累計銷量突破5700萬件。拚多多副總裁井然在“新品牌計劃”長三角溝通會上表示:拚多多會優先完成1000家中小微製造企業的品牌孵化工作。”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在拚多多嘗試“新品牌計劃”的7個月內,拚多多收到了累計超過6000家企業遞交的申請,近500家企業和品牌方參與試點。目前,“新品牌計劃”的製造商已達到62家。

對製造商以及工廠品牌有著執念的不僅僅是拚多多。這條新賽道上,已經湧進了阿里、京東、蘇寧、網易等帶有電商業務的互聯網企業。上述企業也從低調上線自有品牌,變成了高調引入工廠品牌,並沿著產業帶的分布圖盡可能爭奪著工廠資源。

如今,拚多多的“新品牌計劃”、京東的“工廠直供”、蘇寧拚購的“拚品牌”,阿里的“天天特賣“、網易考拉全球工廠店等,電商與工廠合作的產物此起彼伏地湧現。一時間,工廠品牌、大牌代工廠成了電商企業催生出的賣點,製造企業集體轉型時也有意依賴電商。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春宇表示,在經歷數十年從代工到設計、製造一體化的成長後,中國的製造企業正面臨新一輪的集體品牌化轉型,但在現有的市場機制下,這個轉型過程會相當漫長和困難。

產品與品牌認知錯位

電商企業想要讓工廠品牌走紅,解決產品與品牌之間的斷層尤為迫切。德力高級副總裁程英嶺稱,在國內市場,部分國際品牌的日用玻璃遭遇瘋搶,實際上這些產品都是德力設計生產的,有的過一遍保稅區,就成了進口產品。然而,當德力用自己的品牌銷售時,同樣質量的商品卻鮮有市場,即便是售價僅為國際品牌的四分之一。

據了解,德力設計並製造了包括百事、麥當勞等在內的多款熱門玻璃產品,還為宜家、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等國際渠道商提供專供產品。然而,德力旗下的青蘋果、柯瑞等眾多品牌並不為人熟知可謂“隱姓埋名”數年,雖然是眾多國際大牌首選的製造商,卻不是消費者首選的品牌商。有頂尖產品、無品牌認知,已成立22年的德力在培育屬於自己品牌時,一直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德力的現狀是國內製造商的縮影。張春宇在接受採訪時強調:“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不同區域、不同人群有著迥異的產品需求;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國,為世界各地的品牌商提供生產製造。但與此同時,中國的製造能力和需求供給之間的錯位長期存在,比如提起吹風機,消費者會想到戴森或是飛利浦,叫得響的國產品牌寥寥無幾。消費人群最需要的是品質過硬同時價格適中的產品,而能提供這類產品的製造企業卻沒有機會直接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依靠數據以需定產

電商對工廠表現出的熱忱,為製造企業集體“破壁”提供了可能,並不遺余力地為想要轉型的工廠們講述著工廠品牌的生存之道。為工廠提供可洞察消費趨勢走向的數據,以需定產、清空庫存便是電商給製造商給出的承諾。

絲飄紙業董事長鈕廣蘭舉例稱,初步觸網時,絲飄只是將原有的大包裝產品直接搬到了線上,銷售效果並不理想。絲飄根據拚多多數據設計出了30包的大規格、小包裝的產品,一個月之後,該單品的訂單量便突破3萬單。“現在,絲飄已經成了一家標準的 C2M模式的企業,客戶有多少種需求,絲飄就能生產多少種產品,基本實現了以需定產。”鈕廣蘭解釋稱。

可把握需求端趨勢的數據,幾乎成了電商與製造商能夠握手的前提。一位德力的電商業務負責人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稱:“公司先生產1000套產品放在拚多多上銷售,進行初步的試錯;期間,公司會從拚多多收到不同時間段內的評價;再根據消費者評價中提出的需求改善產品,尤其會優先解決高頻次出現的問題。”

據悉,德力針對拚多多消費者需求升級的品牌柯瑞,其產品研發時就參考了包括“杯蓋”、“耐高溫”、“加厚”、“容量”、以及最重要的“性價比”等關鍵詞。

值得注意的是,電商提供的數據已經對製造商設計產品產生了影響。北京商報記者在採訪時注意,6月-8月,德力的玻璃製造工廠會生產應季水具,主推水杯水具,低客單玻璃杯為引流款,耐溫高鵬水壺為常規爆款。到了9月至次年1月,德力開始生產酒具、茶具、禮品套裝等,引流款商品變為白酒杯6隻、紅酒杯2隻裝,常規爆款為白酒杯套裝、紅酒杯套裝。

提高單量攤薄成本

當製造商根據各個電商企業給出的消費數據生產產品時,成本也隨之上揚。上述德力的負責人透露,德力為生產更能迎合拚多多用戶需求的產品,對生產線進行了調整,目前投入成本已得到千萬。柯瑞旗艦店中正在銷售的一款加大加厚的煲,將容量從1.5升變為2.5升後,對應的大盤直徑就要從5米變為8米,還要增加模具的數量。

想要化解千萬的成本壓力,讓單量達到一定體量並穩定就成為關鍵。該負責人坦言:“增加產線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成本,需要依靠提高的單量的方式攤薄成本。”

鈕廣蘭同樣表達了上述觀點,絲飄每天的出貨量至少幾萬件,生產線幾乎隨時保持滿載運轉,綜合成本全面攤薄。同時,隨著規模持續擴大,絲飄在上遊原材料上實現了更強的議價權。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認為,電商主要解決了製造企業增長性難題,一是通過需求前置化,讓消費者的意志來決定新品研發和投產的方向,極大降低了研發投入的不確定性。二是在此基礎上,用穩定需求推動了企業的高成長。

“訂單是決定製造企業、品牌商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製造企業的理想狀態,是訂單持續、穩定、長期、可控,而非陷入波峰波谷似的波動,產生包括庫存和去產能的問題。”陳憲進一步解釋稱。

儘管生產線的改造升級會增加前期的成本投入,但對於想要拓展電商渠道的製造商來講不能捨棄該環節。上文提到的德力負責人解釋稱,提高生產線自動化程度後,可節省更多的人力;按照市場需求定製產品後,又能減少不必要的產出,倉儲費用會隨之減少。“相應的人員、倉儲等費用的投入會降低20%,而這部分節省出的費用可用在生產線的升價和改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