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要把美食紀錄片,拍成“說出你的故事”

曾於裡

今年4月份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9》顯示,2018年中國紀錄片三大主題稱雄:改革開放、文化、美食。回望2018年,從央視到地方頻道再到各大視頻網站,就有《舌尖上的中國3》《風味人間》《人生一串》《老廣的味道3》《源味中國》《上海的味道》等多檔美食紀錄片播出。

2019年,美食紀錄片依舊大熱。尤其是到了炎炎夏日,既契合飲料、酒水等的宣傳推廣時間,也是吃宵夜和大排檔的時間點,視頻網站紛紛推出重點製作的美食紀錄片。7月2日,騰訊視頻的《宵夜江湖》播出;7月10日,B站的《人生一串2》播出。

《宵夜江湖》海報

《人生一串2》海報

從“以大言大”到“以小見大”

2012年,央視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1》一炮而紅,豆瓣9.4分至今是美食紀錄片難以逾越的高峰,也由此掀起美食紀錄片的熱潮,至今未退。不過從《舌尖上的中國》到時下的《人生一串2》,美食紀錄片其實有兩種不同的敘事模式。

《舌尖上的中國》,包括陳曉卿離開央視加盟騰訊後推出的《風味人間》,都屬於“以大言大”的敘事模式,它關注的是中國廣義的美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蒸、炸、鹵、燜、烤”門門都有學問,八大菜系更是享譽中外,用料之廣、技藝之巧、色香之極致令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舌尖上的中國》飲食背後指向的,是中國的文化、傳統與人情,就像有一句念白寫的,“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美食背後,是中國的人倫與情感

這一敘事方法的難度大,編導不僅得懂美食,懂廚房,還得有深厚的人文修養,否則就容易鬧常識錯誤,或者大而無當。《舌尖上的中國3》的口碑滑坡就是明證。而其巨大成本投入(橫跨中國)和漫長的製作周期(根據季候等待)也非一般製作公司承擔得起的。像《舌尖上的中國3》製作團隊近200人,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個地方,採訪300多人,納入400多種美食。光是第二集《香》,50分鐘的片子,就花了分集導演和主創團隊200多天的時間,去了20多個城市、接觸136個人物、調研及拍攝了120種小吃,光拍攝素材就有40T。整個製作拍攝投入之大,真得財大氣粗的央視才承擔得起。

由此,很多美食紀錄片采取的是另外一種敘事策略,“以小見大”。不是關注廣義上的中國飲食文化,而是分區域、分菜系、分美食的種類、分時候。比如分區域,有《川味》《吃在江蘇》《尋味順德》《上海的味道》《風味原產地·潮汕》等,聚焦在某一樣具體的美食,比如《人生一串》(燒烤)、《天下一鍋》(火鍋),或者是以飲食的時間點劃分,比如《早餐中國》和《宵夜江湖》。

火鍋美食文化紀錄片《天下一鍋》口碑一般

這種垂直化的敘事方法,既可與《舌尖上的中國》實現差異化競爭,也是節省成本的好方法。像《人生一串》兩季的製作團隊,都是兩輛車、兩個組、每組四個人,外加導演共計十餘人,兩季節目的整體拍攝周期都基本控制在90天左右,堪稱“以小博大”的成功典範。

美食是核心,不要癡迷於講故事

《宵夜江湖》《人生一串2》都屬於“以小見大”的美食紀錄片,但播出之後,二者的口碑懸殊。《宵夜江湖》目前豆瓣評分只有5.2分。而《人生一串2》也拿到9.1分的高分。口碑產生差異的原因何在?

截至7月11日早上9點,《人生一串2》豆瓣9.1分

《宵夜江湖》以宵夜+城市構建成敘事的經緯線,以宵夜為索引,行走於沈陽、廣州、西安、重慶、杭州、南寧、武漢、廈門八大城市,對中國宵夜美食做一次探索。想法非常好,問題在於,敘事重點偏差了,犯下了許多低口碑美食紀錄片共同的錯誤:美食成了配角。

無論是“以大言大”還是“以小言大”,目前的美食紀錄片是難以逃脫出《舌尖上的中國》的範式:在聚焦美食的同時,也經由美食,探討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傳統/文化的關係。這本無可厚非,畢竟食物之中有文化,烹飪食物的人包含感情,饕餮美食的人有他的人生故事。

只是,只有依托於食物,所有的這些情感與感慨,才有所附著,才不會顯得浮泛與空洞,才不會老調重彈(主題無外乎是家、親情、小人物的堅守等)。通俗點說,美食紀錄片的本分,是把食物拍得香,挑逗觀眾的味蕾,讓觀眾看了想吃。能夠讓觀眾流口水的美食紀錄片,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可一旦美食部分呈現不理想,其他的都成了喧賓奪主的“說教”。

比如《宵夜江湖》第一集講述“生猛沈陽”,30分鐘的時間裡主要講述了6個宵夜故事,平均每一個5分鐘,但每一個故事裡凸顯美食的部分(包括烹飪時的特寫拍攝,怎麽做的科普),平均就只有1-2分鐘。換句話說,30分鐘的時間裡,留給美食的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第二集“坦蕩蕩的武漢”,28分鐘時間4個宵夜故事,節目組感興趣的依舊是那些“坦蕩蕩”的人生故事,美食色香味的呈現甚至不足四分之一。

《宵夜江湖》第二集第一個故事8分鐘,美食的特寫不超過30秒

美食紀錄片對文案要求很高,要有文采,但不能為了凸顯文采亂用成語。比如“蓋棺定論”不是這麽用的

那麽其他時間都在幹嘛?都在講小人物的人生故事和傳奇。是挺動人的,是我們翻閱《讀者》上面的雞湯小故事的這一類感動,它模式化、套路化也顯得空泛,更關鍵的是,你一個美食紀錄片為什麽在講雞湯故事?美食與人是割裂的,二者之間並無必然聯繫,美食的特殊性沒有體現出來。

《人生一串2》好評度比《宵夜江湖》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文案是真正的接地氣,活潑,有生活趣味和氣息,捕捉到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小幽默。另外一點是,它對美食的拍攝比《宵夜江湖》豐富、詳盡,鏡頭運用講究,有令人垂涎的視覺效果。

比如以慢鏡頭特寫夾的烤鯰魚從筷子間滑落

特寫對準被火烤得顫動的鯰魚肉,輔以微微焦邊的滋滋聲

以快速剪輯呈現羊肉串在師傅手上上下翻飛,時而鏡頭切換,時而移動攝影,咚咚響的急促配樂加上各色調料粉末傾灑其上的沙沙聲,整個片段“色香味俱全”(原諒截圖截不出味道來)

但坦白地說,就筆者個人而言,跟《人生一串》相比,《人生一串2》得掉一顆星,目前兩集給8分。《人生一串》的特點是生活化、市井化、接地氣,無論是燒烤店主還是食客,也有各式各樣的屬於平凡人的小心酸、小感動、小樂趣,能讓觀眾會心一笑,或心有戚戚,或潸然淚下。但是,所有的這些都是拍攝美食之餘,自然而然透露出來的,是真正從美食到人。

但《人生一串2》給人的感覺是:每一期的時長變得更長了(《人生一串》每集平均30分鐘,《人生一串2》前兩集平均45分鐘),但美食的刻畫不僅沒有增多,也沒有更精彩,相反,美食的部分相對變少了,與此同時,攤主和食客們的人生故事拉長了,種種插科打諢的生活化敘事變多了。有人曾這樣評價《人生一串1》:“沒有多餘的煽情故事,沒有繁瑣的考據噱頭,這片子的製作風格就像一位粗糲坦蕩的好廚子。”但到了《人生一串2》,豆瓣上一則短評寫道,“這季……有快進的了”。

夜幕時分,我們走進燒烤攤。昏暗的燈光,擁擠的小桌,煙霧繚繞,聲音嘈雜……我們忍受環境的略微不適,忍受燒烤的不那麽衛生,圖的就是一個好廚子為我們奉獻美味——而不是聽一個廚子講他的人生傳奇。畢竟這是美食紀錄片,不是“說出你的故事”。

無論如何,多謝款待

本期編輯 邢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